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徽省杂交中稻主导品种丰产性及耐高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安徽省易旱、易涝、易遇高温热害,生产上使用品种数量过多,主导品种不够明确的瓶颈问题,将安徽省近年审定的在区试中增产幅度较大且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同步进行丰产性和耐高温特性研究.丰产性试验表明:在正常温度条件下,两优6326等中籼和天协1号等中粳组合都表现了较好的丰产性.耐高温试验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蘖期和抽穗期扬花期遇到连续35 ℃以上的高温时,绿优1号、两优6326、皖稻153和Ⅱ优838等表现较好耐高温特性,在高温发生年份具有较强的抗性,而天协1号则对高温特别敏感,生产上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2.
皖稻153制种栽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加快皖稻153品种的推广。[方法]设置每穴栽1、2、3、4苗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的分蘖动态、农艺性状及发芽率。[结果]每穴多苗栽插可以提高有效穗,增加穗粒数,乃至提高制种产量。[结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皖稻153的适宜制种栽插密度为2苗/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皖稻153的抗倒特性及其原因。方法,对皖稻153及其父母本以及同型主栽品种的根部性状、茎秆性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皖稻153的抗倒性。结果,相比较其他品种,皖稻153的根部根系较长、根系数量较多,茎秆的株高适中、抗折力较强。结论,皖稻153的倒伏指数较小,抗倒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两系杂交籼稻皖稻15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皖稻153的产量有着显著影响;2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此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不施氮处理的极显著增产;栽插密度以22.5×104 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0.0×104 hm2,以下依次为15.0×104 hm2、37.5×104 hm2和7.5×104 hm2.(2)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3)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在适宜足量的群体颖花量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是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皖稻153适宜的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插密度为22.5×104 hm2.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观察了解不同播期对9个中稻新品种生育期、产量的影响,检验其耐高温、低温能力,探讨各品种适宜播期。结果表明,播期对各品种生育期与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播期推迟,日均温变高,日照时数延长,各品种生育期均显著缩短;各品种扬花期对温度敏感性差异显著,耐高温能力较好的品种有K两优2号、皖稻153、Y两优1600、两优002,耐寒性较好的品种有两优002、皖稻153、两优5号、K两优2号、Y两优1600、两优2233、Y两优1928、两优116,各品种播种期以5月15日、5月30日较优。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田间分布特点及对水稻产量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田边四周稻曲病发病严重,田中间发生较轻;一般仅发生于单个稻穗,很少有几个稻穗共同发病.稻曲病主要发生在稻穗的中、下部,少数发生在稻穗的上部.每穗稻曲病粒数以每穗1~6粒最多.在不同感病程度的品种中,单穗病粒数与千粒重、穗实粒数、穗重之间分别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单穗病粒数与秕粒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权重系数表明稻曲病对水稻危害损失主要是通过减少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福建超级稻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建省超级稻品种的产量结构特征,选用福建省育成的经农业部认定的4个超级稻品种及对照品种"汕优63"为材料,分析超级稻品种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及各构成因素在产量中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达10t.hm-2左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产量构成的共同特点是每穗粒数极显著多于对照;产量与单个构成因素间无显著相关,其中与每穗粒数的正相关系数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70.55%);产量与穗数、每穗粒数、粒重三者的乘积——库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级稻品种高产的主导因素是具有大库容量,而大库容量主要依赖单位面积总粒数,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每穗粒数。在栽培上,应在保持一定穗数基础上,注意培育大穗,以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夏玉米品种花期耐热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6):43-48
花期高温是影响夏玉米稳产和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筛选和推广耐热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是减少高温热害损失的有效途径。以10个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高温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继而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各品种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筛选确定夏玉米花期耐热性评价指标,并以此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花期耐高温能力强弱分类。结果表明,花期高温胁迫下,10个玉米品种产量、穗粒数和穗数分别比对照平均降低27.19%、9.31%和7.31%。主成分分析表明,产量、行粒数、穗粒数、秃尖长和穗数可作为花期玉米耐高温筛选的主要鉴定指标;10个夏玉米品种耐高温能力具有较大差异,其中郑单958、鲁单818和中单909为耐高温型品种,农大108为中度耐高温型品种,登海605和农华101等6个品种为高温敏感型品种。本研究得出产量、行粒数、穗粒数、秃尖长和穗数可作为花期玉米品种耐高温能力评价的主要鉴定指标,郑单958、鲁单818和中单909可用于易发生玉米花期高温热害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9.
介绍杂交水稻皖稻153亲本特征特性,阐述其高产制种技术,包括安排高温时段抽穗扬花,培育素质匀称的多砨壮秧,宜早喷施九二○,抓好稻瘟病和黑粉病的绿色防控措施等,以为皖稻153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株型性状与稻曲病发病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4个对稻曲病抗感程度不同的3种穗型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对田间稻曲病自然发病情况进 .行调查,计算发病率、严重度和损失率.分析稻曲病与株高、剑叶长、剑叶角等株型性状及穗长、颈穗弯曲度、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直立穗型品种的发病率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弯曲穗型和半直立穗型.弯曲穗型品种的发病率略高于半直立穗型,但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稻曲病的发生与株型特点并无必然的联系,而与穗部性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相关性大小为每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二次粒率.同时还与单位面积穗数有一定联系.每穗粒数较多,尤其是二次枝梗上粒数较多是稻曲病发病率高的根本原因,穗型的直弯并不是影响稻曲病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Phonon density of states of iron up to 153 gigapascal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e report phonon densities of states (DOS) of iron measured by nuclear resonant inelastic x-ray scattering to 153 gigapascals and calculated from ab initio theory. Qualitatively, they are in agreement, but the theory predicts density at higher energies. From the DOS, we derive elastic and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iron, including shear modulus,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velocities, heat capacity, entropy, kinetic energy, zero-point energy, and Debye temperature. In comparison to the compressional and shear velocities from the 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 (PREM) seismic model,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arth's inner core has a mean atomic number equal to or higher than pure ir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an iron-nickel alloy.  相似文献   

12.
研究放线菌菌株153对番茄和茄子的促生效果、基本促生机制以及在植株体内的定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菌液浓度的153发酵菌液对种子萌发和芽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植株的生长性状有明显的影响,对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影响最显著,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14.69%、99.75%和124.06%、96.60%。放线菌菌株153在番茄、茄子根际及体内都可稳定定殖;14~30 d之间,153在植株根内及茎内的定殖数量随时间推移基本不变,菌量分别保持在104和103cfu/g。放线菌153可通过定殖提高植株体内的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还原强度而促进番茄和茄子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多氯联苯(PCB153与PCB28)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大型溞作为受试生物,探讨多氯联苯(PCB153与PCB28)对浮游动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初步评价多氯联苯(PCBs)对浮游动物的毒害效应。急性毒性试验中,PCB28和PCB153对大型溞的48h-LC50分别为27.08μg·L-1和579.16μg·L-1。实验表明,大型溞对PCB28的敏感性高于对PCB153的敏感性。慢性毒性试验显示,PCB28和PCB153对大型溞的生长、生殖均有不利影响,PCB28的影响表现为随浓度的升高,生长和生殖抑制效应加强;PCB153对大型溞生长的影响表现为随浓度升高而抑制效应增强,但其对大型溞的繁殖则表现为低浓度抑制而高浓度促进的现象虼耍团ǘ榷嗦攘剑≒CB153、PCB28)长期暴露的潜在毒性和高浓度多氯联苯的急性毒性在环境生态安全研究中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入院时均可确诊,8例非手术治疗,23例行胃大切、胃空肠吻合术,121例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死亡3例。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常见的急腹症。X线检查是重要诊断手段;早期确诊、及时手术、积极抗感染、注意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加强营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感染性休克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皖稻153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两系杂交稻品种,2009、2010年在德兴市各乡镇示范推广,表现较好,产量为8.73~9.99 t/hm2;同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条锈病抗性基因Yr 9、Yr 26、Yr Tp1在新疆153份冬小麦品种中的分布,为新疆小麦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SSR分子标记,采用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供试材料中是否含有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 9、Yr 26和Yr Tp1。【结果】 在123份冬小麦地方品种和30份冬小麦育成品种中,Yr 9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78.86%和63.33%,Yr 26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5.12%和73.33%,Yr Tp1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88.62%和60%。在123份冬小麦地方品种中,有87份供试材料能同时检测出3个条锈病抗病基因,占比70.73%;28份供试材料能同时检测出2个条锈病抗性基因(Yr 9+Yr 26、Yr 9+Yr Tp1、Yr 26+Yr Tp1),占比22.76%;1份供试材料只能检测出Yr 9基因;5份供试材料只能检测出Yr 26基因。在30份冬小麦育成品种中,15份供试材料可以同时检测出3个条锈病抗性基因,占比50%;7份供试材料可以同时检测到2个抗性基因(Yr 9+Yr 26、Yr 26+Yr Tp1)的材料,占比23.33%。【结论】 携带Yr 9、Yr 26、Yr Tp1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的新疆冬小麦种质资源丰富,可以作为抗病育种的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7.
生防放线菌153活菌剂填料的选择及其防病促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153活体菌剂的理想填料,以延长153制剂的货架期,提高其大田防病效果。【方法】以固体发酵培养153,分别添加硅藻土、高岭土和非耕作层黄土3种填料,通过活菌量测定和温室防病促生效果观察对理想填料进行筛选。【结果】在3种填料中,以加入非耕作层黄土的活体粉剂的存储时间最长,35℃下可以保存70 d以上,活菌量保持水平最高。菌株153对茄子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植株株高、倒3叶叶面积、干质量及根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植株鲜质量的增幅最高可达98.47%,地上部干质量和根干质量的增幅最高分别可达74.86%和82.64%。以非耕作层黄土为填料的菌剂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效可达82.44%。【结论】通过加入合适的填料,能有效延长菌剂贮存期并提高菌株的生态适应性,为生防菌153从实验室走向生产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转录因子MYB44通过EAR基序与TPL/TPRs蛋白直接互作,参与植物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其同源蛋白ZmMYB153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 Y2H)技术,对ZmMYB153与TPL/TPRs(TOPLESS/TOPLESS-related proteins)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共同转化ZmMYB153与TPR2组合(AD-ZmMYB153+BD-TPR2、BD-ZmMYB153+AD-TPR2)的酵母菌落在-Leu/-Trp、-Leu/-Trp/-His和-Leu/-Trp/-His+3-AT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而其他组合以及阴性对照组合的酵母菌落均不能在-Leu/-Trp/-His+3-AT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表明ZmMYB153与TPR2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能够直接互作;与阳性对照相比,共转化EAR基序突变的ZmMYB153-mEAR与TPR2组合(AD-ZmMYB153-mEAR+BD-TPR2、BD-ZmMYB153-mEAR+AD-TPR2)的酵母不能在-Leu/-Trp/-His+3-AT培养基上生长,表明EAR基序是ZmMYB153与TPR2蛋白在酵母中互作的关键位点。研究结果为阐明ZmMYB153在玉米生长发育和抵抗生物/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彭苗苗  杨亚春  李莉  倪大虎  杨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620-11621,11635
[目的]揭示皖稻153抗倒特性强的成因。[方法]对两系杂交中籼皖稻153和其双亲及部分同型主栽组合等茎秆和根系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皖稻153较之其他参试品种,在茎秆性状上具有适中的株高和较强的抗折力;在根系性状上具有丰富的根系数量和明显的根长优势。[结论]皖稻153表现出较小的倒伏指数和较强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