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羽在江西     
寓居江西世界茶圣——陆羽、晚年迁居江西,曾住过上饶、南昌、信城、馀干和庐山等地。他为了著《茶经》,跑了江西很多茶区,不仅深入民间请教,而且亲自植茶、评水实践。他“寒居思惮”,悉心著述,被后人称为“茶仙”。据江西《名胜志》记载:“陆羽宅,在上饶里五里”。又据《江西通志》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庇,复州竟陵人。拜太子文学徒太常寺太祝不足。寓居信城北三里,自号东岗子性。嗜茶,循居多植茶,因号茶山,御史萧瑜领洪州,自信州移至洪州,玉芝观尝至庐山。在洪州瑜喜与唱和成帙”。  相似文献   

2.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人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而且还引用了《神农食经》中的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明在神农时代已有饮茶之事。从春秋时期秦统一四川后,饮茶开始在中原传播,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秦人取蜀后,开始有茗饮之事。”汉末,三国至魏晋,饮茶之风逐渐盛行,连帝王贵族都以茶待客,西晋陈寿著《三国志》记载:“孙皓……密赐茶以当酒。”刘宋·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更为普及,《茶经》问世,使天下皆知饮茶,  相似文献   

4.
黟山石墨系历史名茶,产于安徽省黟县石墨岭一带。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黟县志》记载,石墨茶的产生距今至少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该茶的品质特征是:色泽墨绿,白毫显露,外形紧细弯曲带钩。香气清高,滋味鲜醇,汤色清沏,叶底鲜活匀齐。  相似文献   

5.
据《日照商业志》记载,1966年,位于鲁东南黄海之滨的日照县"南茶北引"获得成功,成为山东"南茶北引"最早成功的地区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日照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趋强,已成为秦岭淮河以北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的茶产区。笔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老茶人、咨询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日照茶业发展的历史点滴,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花果山云雾茶产于《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品质特点:“条索紧圆”形似眉状,锋苗挺秀、润绿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鲜浓,汤色清明,叶底匀整”。一九八○年被列为江苏省三大名茶之一。花果山云雾茶的栽培,销售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十世纪前,封建王朝就在这里榨取茶叶专利。云雾茶主要产区宿城,在明代就设立了征收茶税的机构。据史书记载,每州地区的“山海之利,以盐茶为大端。”《宋史·食货志》记载说:“海州儿榷茶之  相似文献   

7.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其饮茶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的,早在南诏时期(公元649~902年),唐代樊绰著《蛮书·云南馆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它告诉我们茶源于银生城诸山,蒙舍蛮(南诏王室)等饮茶时加配料椒、姜、桂的饮茶方法。一直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有“一清、二甜、三密茶”的记载。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元春省亲中有“茶已三献”的记载。从史料上分析,“白族三道茶”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习俗。最先是烤茶,就是晒青毛茶放在砂罐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最早的用途是药用和食用 ,以后才作为饮品。随着饮茶方法的不断改变 ,茶具也随之不断发展。现将各朝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过程分述如下 :1 唐朝以前的饮茶及其茶具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说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反映了四、五千年前 ,神农氏就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到了商周时期 ,这种食用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还给茶叶取名“荼” ,《诗经·七月》就有“采荼”的记载。因茶味苦涩 ,故又称“苦荼”。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  相似文献   

9.
东白茶     
浙江省东阳县东白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而著称。早在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诸太傅初渡江,尝入东……敕左右多与茗汁”。(据考证诸系南北朝人,长期隐居东白山不仕)唐·陆羽《荼经》中就有“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的记载。(湖北荆州茶为当时名茶之一种)。唐·李肇《国外讣》中,将婺州东白茶与蒙顶石花,顾绪紫笋等十五种名茶列为唐代名茶。《浙江通志》中《东阳山水记》载:“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以上资料说明,在唐代东白茶就闻名于世。明·《隆庆续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明朝岁进新芽茶肆觔”。足见明代已列入负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茶叶生产和饮用,唐代已发达和普及。但当时的茶利收入,每年仅四千万贯,在政府整个财政系统中还无足轻重。到了宋代,茶才和米盐一样,成为人民“一日不可无”的必需品。宋·李觏·《盱江集》卷十六·<富国策>十记述:“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王安石在《临川集》卷七十·《议茶法》也记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宋代的制茶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茶的饮用十分普及。茶叶开始成为一项重要商品,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茶利高达四百万贯。宋代的茶业状况,从以下三方面考证。  相似文献   

11.
苏州是江南茶区中单产较高的地区,也是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名茶区之一。先后有虎丘茶、水月茶、天池茶、碧螺春等名茶;尚有明初从灵岩山传到日本福岗县八女市郊黑木町的“八女茶”等。其中虎丘茶的品质最好,被明·屠隆《茶笼》评为:“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明·文震享《长物志》转用了这一评价;明·张谦德《茶经》则认为“品第之,虎丘最上”;明·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从比较中肯定了虎丘茶的品质;“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  相似文献   

12.
贵州作为产茶大省,有其独特的茶史文化和茶俗,但山高路远,道路崎岖,以至于茶史文化传播不足。再者,加上文字记载少,更是难以提取和推广。为便于了解贵州茶史文化和茶食茶俗,文章从气候和茶树生长条件方面简述了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从汉魏六朝至近代论述了贵州茶史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从各民族的茶中,如干劲汤、罐罐茶、擂面茶、姑菁茶、打油茶以及坡柳"孃孃茶"等概述了贵州民族代表性茶食俗。  相似文献   

13.
<正>陆羽《茶经》,在"六之饮"中概括我国历史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滂时浸浴,盛于国朝",唐朝是历史上早期饮茶和茶文化传播的鼎盛时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汉代的建立直至唐朝,期间经历了800多年的长期动乱,农业生产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茶人角度看《儒》,发现了明代广泛饮茶史的一个片段,全书共五十六回,有四十九回谈到茶,《儒》书从茶的饮用茶,具器皿的描绘,以及大量茶的专用名词的记载都生动反映当时茶的普及和人们对茶的欣赏饮用。今天特从各方面试图对《儒》书茶事记载略作分析。“茶之为饮,始于神农氏”,相传在四千年以前的神农时期就开始了茶的药用,从西汉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发展到明清,饮茶之风久兴不衰,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煮水煎茶为主向沸水冲泡发展,社会上不仅饮茶区域,人口日益扩大,而且烹茶与品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青城雪芽     
一、青城名茶的历史青城山海拔二千多米。共有三十六峰。“纵横八百里,高七十二里。”古称:“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峰峦重叠,云雾时隐,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有一条清澈甘甜的味江河水潺潺而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种植茶树。据公元780年《茶经》记载:“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青城县有散茶。茶”。明代杨的沙坪茶歌中有“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见毛文锡……”的诗句。唐代陆羽还亲自品尝了青城茶。把青城茶与九陇茶并列前茅。  相似文献   

16.
刘立华 《茶业通报》2012,(3):119-121
1太湖县茶产业基本现状太湖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境内峰峦叠翠,一万公顷花亭湖碧波荡漾。太湖物产丰富,产茶历史悠久,禅宗二祖慧可在太湖参禅弘法三十一年,与茶结下不解之缘。陆羽在《茶经》记载太湖唐代产茶。宋代设有榷茶场。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太湖产芽茶为贡品,当时境内南阳河所产"南阳谷尖"誉满皖西南。新中国  相似文献   

17.
遵义茶叶     
遵义茶叶李华超刘和发(贵州遵义地区荒地开发办)(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一、历史机遇与遵义茶叶遵义地处黔北高原,以一山(大娄山)三水(赤水河、洪渡河、乌江)为其自然疆界,本区茶事,古已有之。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唐代陆羽的《茶经》,均有遵义茶事记载。从...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茶文化由来已久,《红楼梦》从头至尾,写喝茶比写吃饭还多,其中就提到普洱茶。贾宝玉等人准备夜里私自开宴庆祝生日,正好碰上来查夜的林之孝家的,贾宝玉谎称自己没睡是"因吃了面怕停住食"。于是林之孝家的便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本草纲目拾遗﹒木部》曾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效尤大也。"这膏黑如漆者,熟茶也。这绿色者,生茶也。一个王公贵族大户人家的管家,对普洱茶的饮用功效,如此  相似文献   

19.
陈椽《安徽茶经》记叙了“祁红”肇始的两种说法:首先是一八七五年余干臣在建德尧渡街创制“祁红”说(清末祁门、建德、浮梁三县的红茶合称“祁红”),其次是一八七六年胡元龙于祁门贵溪创制“祁红”说。李则纲的《安徽历史述要》,安徽农林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的《安徽名茶》,均认定“祁红”肇始于建德。不过,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建德外销茶,尤其是朱兰茶,在省学术界,除了最近出版的《安徽省情工》记载了一鳞半爪外,似一直无人问津,这是很遗憾的。本文由于资料的限制,对此也只能作一点力所能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叶》1980年第五期发表的《乌龙茶名考》一文,其中说:“在十一世纪北宋时代,刘(?)的《龙云集》曾说明乌龙茶是指产地而言的。‘……今日策茶者取郝源为上,至于日德、实峰、闵坑、双港、乌龙、雁荡、顽渚、双井、鸦山、狱麓、天枯之产,虽雀舌枪旗者品中胜绝,殆不得与郝源并驾而驰也。’郝源是在福建建瓯所在地,而其中所指的乌龙,是在何处?值得考查。”笔者翻阅了有关历史资料,认为《龙云集》中所指乌龙并非是今日所考的乌龙茶。查福建建瓯有壑源,是否同音异字。《中国地名大字典》,郝源未能查到,只有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