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50PG-28型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该泵自吸性能不足的原因,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泵腔结构形式:在正导叶的基础上增设反导叶,新的泵腔结构改变了流体方向,减少了流体对泵壳的冲击损失,并可以有效地消除泵腔的速度环量,使气水分离速度加快,泵的自吸性能得到提高.设计了7个喷嘴并进行了自吸性能试验,找出了与泵匹配的最佳喷嘴设计方案,对泵做了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自吸时间比机械行业标准的规定值缩短了42s,泵的效率比国家标准的规定值提高了11.1%,重量比传统自吸喷灌泵减轻了20%.新型泵腔结构形式比原泵腔结构形式在水力性能及自吸性能方面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自吸喷灌泵的结构特点,指出一般自吸喷灌泵在自吸性能和结构上的不足。介绍在一般自吸喷灌泵的叶轮进口处附加一个射流装置,运行时有压流体通过喷嘴射出,在喷嘴处由于射流边界层的紊动扩散作用,增加喷嘴周围的液体流速,在叶轮进口处形成一定的真空度,实现泵的抽吸,提高了泵的自吸性能,减少了自吸时间,本文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设计方法。该泵以柴(汽)油机为动力,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质量较轻,便于偏远、缺电地区的农田、果园等喷灌作业。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50PC-28自吸泵结构和自吸性能的不足,对自吸泵的压水室进行了改进:由正导叶式环形流道改进为由正反导叶组合式流道,使气水分离更加充分,达到提高自吸性能的目的.采用加大流量设计法对新型射流式喷灌自吸泵的叶轮、压水室进行了水力设计.并通过更换不同喷嘴直径进行了自吸性能的对比试验,其中4号喷嘴在5 m时自吸时间为58 s,自吸性能最优.泵的试验结果表明,泵的效率为67.12%,效率高,高效区范围宽,性能曲线平坦.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一种自吸时间快、泵外特性高的轻小型射流式自吸喷灌泵,其工作原理是在普通离心泵的基础上集成一套自循环射流系统,用来加快泵自吸过程中气液混合速度、气水分离速度及自吸时间.新的设计方法将叶轮出口直径增加4%-6%,出口宽度加大10%左右,压水室第Ⅷ断面面积加大4倍.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设计的喷灌泵具有较好的外特性和自吸性能,泵性能曲线稳定平坦、高效率区范围宽,泵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效率比国家标准规定值提高10.5%-11.1%,自吸时间比机械行业标准规定值缩短37-48 s.重量比传统自吸喷灌泵平均减轻20%.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大流量自吸离心泵自吸性能差、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自吸结构的大流量自吸离心泵.将高压空气射流应用于泵的排气系统中,合理设计高压射流喷嘴的结构形式,对其主要尺寸进行计算,同时设计出与射流喷嘴配合工作的止回阀,选择气密性良好的球阀.提出新型轴联离合装置,通过皮带轮连接泵轴与空压机主轴,保证自吸完成后空气压缩机迅速脱离工作,并根据泵的排气要求以及国家标准,计算选取空气压缩机.对该新型大流量自吸离心泵机组自吸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记录各个高度下运行的自吸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当自吸高度分别为5.3,6.0,7.0,8.1 m时,自吸时间依次为62,92,121,173 s,自吸时间均小于国家标准规定值,自吸性能优势十分明显,机组的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技术经济特性,叙述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结构优化设计,分析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讨论了射流式自吸喷灌泵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发展趋势作了前瞻,为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50PG-28自吸泵结构和自吸性能的不足,对自吸泵的压水室进行了改进:由正导叶式环形流道改进为由正反导叶组合式流道,使气水分离更加充分,达到提高自吸性能的目的。采用加大流量设计法对新型射流式喷灌自吸泵的叶轮、压水室进行了水力设计。并通过更换不同喷嘴直径进行了自吸性能的对比试验,其中4号喷嘴在5m时自吸时间为58s,自吸性能最优。泵的试验结果表明,泵的效率为67.12%,效率高,高效区范围宽,性能曲线平坦。  相似文献   

8.
射流式自吸离心泵作为一种新型结构的泵,具有启动前无需向泵体内灌水可实现快速自吸的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回顾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工作机理与结构优势,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导流器式不对称压水室、碗式回流阀自动关闭结构形式、射流喷嘴几何尺寸、喷嘴收缩角变量等方面分析了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水力设计方面,设计不同结构型式的水力模型,深入探讨叶轮不同几何参数对泵整体性能的影响;在结构上,采用创新的自吸结构,不断深化自吸结构对自吸性能的影响机理,并确定各零部件最优几何参数的选取方法,提高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各项性能指标;在加工工艺上,突破传统浇铸的制造方法,采用新型的铝合金压铸成型,为研制高效、快速自吸、低能耗的射流式自吸离心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射流式自吸喷灌泵内部流场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维造型软件创建了50ZB-25D型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内部全流场,运用FLUENT软件计算了该泵在3种情况,即回流阀完全关阀、不使用回流阀、回流阀完全关阀但不考虑分离室和储液室的影响等情况下的效率,探讨了回流阀、分离室和储液室对泵效率的影响.为了验证运用FLUENT计算射流式自吸喷灌泵效率的准确性,对该泵做了效率试验.运用FLUENT软件提供的M ixture两相流模型,对泵自吸过程中的气液两相流进行了非定常计算,探讨了自吸过程中泵体内气液两相流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回流阀对泵效率的影响很大,而分离室和储液室结构的复杂性并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度较高,效率在各个流量点下相差不超过3%,扬程相差不超过1.5 m.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离心泵自吸装置中喷嘴的设计方法,设计了3种不同出口直径的喷嘴.基于FLUENT软件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模拟了喷嘴和气液混合管内部的气液两相流动,得到了喷嘴和气液混合管中间断面的动压分布和气液混合管4个断面内气相密度分布随喷嘴直径变化的规律.内部流场分析表明,喷嘴直径的增大有利于提高自吸装置的气液混合性能.同时,测试了喷嘴出口直径变化对自吸高度和自吸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喷嘴出口直径的增加,自吸装置的自吸高度明显增大,自吸时间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11.
新型高效自吸喷灌泵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论述了新型高效自吸喷灌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泵的进口处增设了一个带“文氏管”的自循环射流器,该射流器与压水室第六断面的回流孔贯通形成自循环,当泵运转时,不仅可以完成自吸过程,而且可以将自循环射流器上的阀关闭,射流器同时停止工作,因此可使泵的效率提高3%~5%以上.新型高效自吸喷灌泵的性能试验分析表明,该泵性能曲线稳定、平坦,高效率区范围宽,工况佳,而且泵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效率比国家标准规定值提高8.9%,自吸时间比机械行业标准规定值缩短32~60s,重量比传统自吸喷灌泵平均减轻15.8%.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射流式自吸泵的自吸性能,选取增设出水挡板的UJM75-2型射流式自吸泵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验证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导流器背面增设出水挡板后的泵腔内气相过流能力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出水挡板对射流式自吸泵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出水挡板上方的出水孔与导流器背面筋板位置关系影响混合流体的出流,存在最佳安装位置;液体由出水孔流向泵腔内,会对泵出口产生冲刷作用,使得气液分离不充分,部分液体进入出水管道,阻碍气体排出;出水孔对称中心线与泵出口中心线夹角为90°时,自吸高度可达8.5 m,3 min即可完成自吸;增设出水挡板前后射流式自吸泵的水力性能变化甚微,可保证运行稳定的条件下提高自吸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射流式离心泵内流动机理,以JET750G1型射流式离心泵为研究对象,搭建试验测试系统,分别对不同安装高度下射流式离心泵的空化及能量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基于k-ω湍流模型和Zwart-Gerber-Belamri空化模型,对0 mm安装高度下泵各工况点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扬程-流量、功率-流量、效率-流量曲线均急剧下降;随着安装高度的增大,陡降起始点向小流量工况偏移.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扬程、功率、效率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值基本吻合,数值模拟性能陡降起始流量点比试验值大0.5 m3/h;射流式离心泵由于其面积比值较小,射流剪切层被迅速排挤到喉管壁面,泵内最低压力点出现在喉管内喷嘴稍后处,空化最早发生在该处;随着流量的增大,空化区域急剧向叶轮进口扩展,性能陡降起始点正好是泵内初生空化流量点,射流式离心泵的空化性能取决于其射流器的空化性能;射流器能提升离心泵扬程和自吸性能,但射流器内高速回流及强剪切流动,导致其效率及空化性能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4.
根据工程需求并借鉴传统射流泵的设计方法,设计了面积比分别为57.40和60.05的2种超大面积比射流泵.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标准壁面函数法,对这两种面积比的射流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和结构优化,并得到其优化后的性能拟合方程.模拟结果显示,随着面积比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最高效率点右移,最优喉管长度增加.按照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加工射流泵,将2种出口直径的喷嘴和3种直径的喉管进行组合得到6种面积比射流泵,然后在4种不同工作压力下进行水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超大面积比射流泵内部流动同样存在自模性;现有汽蚀流量比的预测理论高估了超大面积比射流泵的汽蚀性能,因此需要对该预测理论进行修正;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以及采用数值模拟进行结构优化的可行性.对超大面积比射流泵的研究,拓宽了射流泵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在压水室内的第六断面处设有回流孔、碟阀,射流器系统与吸入口形成液体自循环。泵运转时,不仅可以完成自吸过程,而且可以将自循环射流器上的阀门关闭,射流器同时停止工作,因此:泵的效率提高了3~5%%以上。给出了系列射流式离心泵的性能试验结果;效率比国家标准规定效率提高5.3~8.9%,自吸时间比标准的规定值缩短5~53s,重量比原传统自吸离心泵平均减轻15.8%,该系列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研究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自吸离心泵的性能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吸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对于常规的气液外混式自吸离心泵和气液内混式自吸离心泵,一种带有外置气体射流装置的自吸离心泵,以气体射流为自吸动力源,无需汽水分离,无需事先注水即可实现快速自吸,结构简单,流量大、效率高、自吸性能好,可广泛应用于农田大流量自吸喷灌和城市移动排涝等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射流式离心泵喉管长度对泵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CFX软件提供的Eulerian-Eulerian多相流模型,对不同喉管圆柱段长度的射流式离心泵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得到泵内部压力、气相速度以及的气相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对自吸性能的性影响,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当喉管圆柱段长度为10 mm时,喉管处静压值将降低,卷吸作用得到加强,且其轴线上的气相过流速度进一步提高,整体增强了气相分离能力,泵的自吸性能明显提高;当喉管圆柱段长度为15 mm时,其对射流器内部静压值以及气相速度影响甚微,由于流动损失增加导致做功能力减弱,泵的水力性能降低.试验发现:当喉管圆柱段为10 mm时,自吸高度由原来的7.45 m提高至9.15 m,自吸时间也由原来的148.5 s缩短至90.0 s左右,自吸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且满足设计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李红 《排灌机械》2005,23(5):10-10
日前,由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袁寿其教授主持的“PXH隙控式全射流喷头理论、设计方法及产品研制”及由博士生导师施卫东教授主持的“射流式自吸喷灌泵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通过江苏省科技厅鉴定。  相似文献   

19.
离心泵自吸装置具有较广泛的用途。研究了一种自吸快、对泵外特性影响小的新型射流式自吸装置。该自吸装置能够与普通离心泵直接、快速、方便地组成一体。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普通自吸罐的基础上集成一套循环射流系统,用来加快离心泵自吸过程中进口气液混合速度和出口气液分离速度,以达到快速排除离心泵吸入段空气的目的。对自吸装置分别做了自吸时间等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射流式自吸装置可以显著地缩短自吸时间,自吸时间最短仅为11 s;装置与离心泵连接后对泵的外特性影响较小,在设计点时泵效率仅降低1.83%。  相似文献   

20.
马栋棋 《排灌机械》2011,29(6):483-486
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带导流器的射流式自吸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了定常数值模拟,对泵内部流场的速度矢量、静压、总压分布及流动规律进行分析,预测了泵的效率,并与试验结果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带导流器的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内部流场速度矢量分布趋于平稳,新型导流器的两个出口压力分布均匀,各流道内的压力近似对称分布,泵在设计点数值模拟计算扬程比试验扬程提高6.9%,数值模拟计算效率比试验效率提高0.5%,数值模拟预测的性能曲线与试验性能曲线趋势一致.试验结果表明:带导流器的射流式自吸离心泵的性能曲线稳定、平坦,高效率区范围宽,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该泵的效率比国外同类型相同参数泵的效率提高了16.34%,同时泵体采用铝合金压铸,大幅度减轻了泵的重量,降低了泵的成本,设计合理,结构新颖,体积小,重量轻,运行可靠,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