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穿黄隧洞工程的北岸输水弯管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抗震分析,记录了地震波激励过程中弯管结构各单元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时程变化过程。依据Ottosen结构强度理论提出了破坏指数的概念,并据此找出了弯管结构的上下弯头的变截面处是抗震薄弱部位,分析结果可为有关设计单位提供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穿黄隧洞工程的北岸输水弯管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抗震分析,记录了地震波激励过程中弯管结构各单元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时程变化过程.依据Ottosen结构强度理论提出了破坏指数的概念,并据此找出了弯管结构的上下弯头的变截面处是抗震薄弱部位,分析结果可为有关设计单位提供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糙率n是表征水流能量损失的一个重要参数。仿真模型试验能比较科学地求得隧洞糙率。仿真模型壁面要和原型壁面同等光滑,当量粗糙度面与材料、加工工艺有关,与水力要素无关。模型试验求得的沿程阻力系数λ并不等于原型工程的λ,但模型试验求得的△就是原型工程的△。在此基础上通过Mikuradse公式和Manning公式最终可求得原型工程糙率n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奥法的基本原理,对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凤岗隧洞越过广深公路的浅埋段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有限元三维数值仿真分析,并和现场监测进行了比较。结论认为:有限元分析和隧洞围岩变形位移监测结果都表明隧洞设计的支护和施工方法是安全合理的;研究处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浅埋隧洞的开挖和支护,对保证工程稳定,加快施工速度,节省工程投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隧洞群施工过程复杂,施工场地受限,专业类型多且相互干扰大,不确定与风险因素多,其施工进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控制均为复杂的过程。为有效提高隧洞群进度计划制定的科学性与效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钻爆法的隧洞群施工进度仿真系统用于进度计划编制的辅助决策。仿真系统通过离散系统仿真理论为基础,以隧洞群钻爆法施工的CYCLONE实施层模型为核心,涵盖了工程数据管理、施工工艺仿真、网络计划分析、成果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了施工进度仿真与优化、施工方案优选、工期优化等功能,为隧洞群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进度实时控制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数据和合理的方法措施。在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中的应用进一步验证了本系统的适应性与普适性。  相似文献   

6.
以ANSYS软件为平台运用现代岩体力学模型即围岩-结构共同作用模型对西沟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与衬砌之间的作用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计算结果得出结论隧洞上拱和下拱的交接处,此处最容易遭到破坏,建议将锚杆预留端头与混凝土衬砌中的钢筋焊接或绑扎在一起,必要时增加一些短插筋,同时对围岩进行固结灌浆。并通过此工程实例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原则上任何情况下的隧洞都可以用此法求出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应力和位移状态。  相似文献   

7.
脱水蔬菜穿流干燥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求蔬菜穿流干燥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以尖椒为目标物料,按照D最化设计安然脱水穿流干燥工艺试验,入口参数为热风湿度、物料厚度、和热风速度,出口参数为小时去水量和单位热耗。试验完毕,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得到多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即回归方程式。继而,通过优化,寻求一套相对可行的干燥多数,即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低的单位热耗。  相似文献   

8.
针对淮河入海水道堤防处软土层土质差,埋藏浅、厚度大,在此软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易引起地基变形的问题,通过丰富的工程实例阐述了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提出穿堤建筑物以沉降控制来设计,并给出了沉降实测结果,用以评价地基处理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10.
闷黄是黄茶加工的关键工序.茶叶在湿热条件下发生氧化作用,形成了黄茶独有的"三黄"品质,在降低茶叶苦涩味的同时,使口感更醇和.影响茶叶闷黄工艺的主要因素有茶叶含水量、叶温、闷黄时间、氧气浓度、茶叶品种等.由于闷黄工艺复杂而多样,机械化生产难度大,因此目前对于黄茶闷黄设备的研究较少.黄茶闷黄设备应具有提供相对密封的保温保湿空间、设置闷黄时间、保持较高的可控温度和稳定的湿度、循环通风、适时翻动控制茶叶等功能.通过研究分析岳阳黄茶闷黄机械化现状,将传统闷黄工艺进行必要简化,针对黄茶闷黄工艺的要求研发黄茶闷黄专用设备,以实现黄茶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经试验后,将研制的专用黄茶闷黄机投入实际生产,成功组建了黄茶生产线,实现了黄茶全程机械化生产,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对黄河宁夏境内具有连续弯道的大柳树一沙坡头河段的泥沙运移及河床变形等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修正的平面二维RNGκ-ε紊流泥沙数学模型,其中水流模块采用修正的RNGκ-ε紊流模型,泥沙模块采用全沙模型,考虑了不同粒径组悬移质和推移质运移对河床变形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具有连续弯道的多沙河流泥沙运移及河床演变过程;在4种典型工况下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水沙条件对水沙运移及河床变形的影响;吸取了关于泥沙数学模型中水流模块和泥沙模块的耦合式算法和分离式算法的优点,建立了一种半耦合算法,其计算量比耦合式算法大大减小,计算精度上比分离式算法要高。  相似文献   

12.
宁夏引黄灌区玉米滴灌灌溉施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11年,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和对比试验分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典型区域内玉米滴灌灌溉施肥一体化灌溉制度与施肥制度。研究表明:滴灌灌水频率较多时,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在灌溉量为3150m^3/hm^2(灌水6次),玉米产量相对较高,但其灌溉水水分生产率低于灌溉量为2700m^3/hm^2(灌水6次)的;滴灌灌溉施肥比常规灌溉施肥增产33.0%,灌溉量和施肥量分别减少52.0%、48.5%,显著提高了农户收入。  相似文献   

13.
以莘县为例,探讨傍河井抽取的地下水与引黄河水之间存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引黄沟渠在抽水井影响半径2倍以外时,傍河井的数量或者抽水量足以引起引黄沟渠周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则引黄河水对该区域的地下水补给量就会增加,取水量越大,地下水位下降越大,补给量增加的也越多;当引黄沟渠在抽水影响半径2倍之内时,引黄河水就会直接补给水井,补给量与水井的单位时间出水量、水井与引黄沟渠的距离、抽水时间有关,出水量越大、距离越近、抽水时间越长,引黄河水的侧渗补给量越大,反之依然。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分析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近40年来泥沙处理的主要方针和泥沙公布状况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当前及今后灌区泥沙治理环境,分析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泥沙治理及分布的主要发展趋势。认为在渠首自流集中沉沙的优越条件日渐丧失的条件下,今后引黄泥沙将主要采取浑水灌溉,远距离输沙及分散沉沙的处理方式,黄河下游悬河的现状及古黄河冲积区洼地的存在为这种处理方式提供了前提。提出了结合黄河大堤淤背处理引黄泥沙的设想,开阔了泥沙治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依据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各类工程建设与投资计划特点,将黄河下游工程建设分为防洪堤防、引黄工程、灌溉与节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河口综合开发治理、水利信息化及重点水库等8类,利用模糊决策分析理论和工程规划调查数据确定工程权重,建立模糊理想点法模型,将黄河下游按照区域特征分为15个子区,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排序求解,得到了黄河下游水利工程建设排序计划方案。研究成果对于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灌区水均衡理论 ,建立了计算灌区耗水量的灌区水均衡模型 ,并进行了模拟运算。运用宁夏引黄灌区 1 0年系列的灌溉资料进行了验证 ,模型较真实地反映了宁夏灌区灌溉耗水量情况 ,为灌区耗水量分析计算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引黄节水灌溉泥沙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水灌溉对水源水质要求很高,尤其是喷灌、滴灌要求水流不含沙或含水量很小,本文根据灌区特点,提出了从灌区地形、地理位置出发,探讨了引黄节水灌溉泥沙处理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黄河口改道、淤积延伸对其上游河道反馈影响问题的认识上,各家研究成果不仅定量相差很大,在定性上也有较大分歧。作者分析认为,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河口演变影响因素繁多,河床(包括河口)冲淤变形十分剧烈,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采用传统的资料分析手段,不能对此复杂情况进行充分和全面的分析,是造成上述研究结论分歧的根源。因次,未来必须借助河工模型试验或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开展研究,才可能彻底揭示黄河口演变对河道反馈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黄河水微灌泥沙含量高、极易堵塞灌水器的难题,开展了黄河宁夏段泥沙特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配套沉沙、调蓄水池水质净化,组合过滤器泥沙去除、水质净化研究。在对大量工程运行效果监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蓄水池规模、黄河水进入蓄水池沉淀时间、组合过滤器水质净化效果,同时结合宁夏引扬黄灌区特点,推荐黄河水微灌水质净化处理模式为渠道→预沉池→调蓄池→泵站前池→加压泵站→首部砂石+叠片过滤器或筛网+叠片过滤器→输水管网→配水管网→灌水器,可为宁夏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结合韩城市和大荔县沿黄水田建设项目工程实践,依据相关政策,对陕西省沿黄水田建设类项目工程设计情况进行介绍,沿黄水田综合治理工程,一方面改善了困扰当地居民多年的耕地稀缺问题,优化了当地农民的耕地现状,增加了耕地面积;另一方面,控导工程的实施解决了黄河西岸连年坍塌,抗旱防洪能力低微的问题,为地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此外,总结出土体有机重构、黄河滩地水源净化、防洪和湿地保护集合等创新建设模式,为同类别的水田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全新的治理思路与良好方案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