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森林,振兴林业、是国计民生、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战略措施。然而,目前森保工作,最艰巨的任务是处理山林纠纷。山林纠纷是振兴林业的绊脚石。我市自1981年开展林业“三定”以来,所出现各种形式的山林纠纷伴随而来的哄抢盗伐  相似文献   

2.
由于森林具有的多效性、公益性、长期性和林业生产的地域辽阔性,决定了宏观决策在指导林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必须满足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木材、各种林产品和副产品的需要;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大气的特性,决定了林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农业  相似文献   

3.
发达的林业是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幅员辽阔 ,森林面积广大 ,孕育了中华民族。但由于过去长期地开垦、战乱、火灾及乱砍滥伐等破坏 ,到新中国成立前 ,已成为一个少林国家。全国森林面积仅有 82 80万 hm2 ,森林覆盖率仅为 8.6%。新中国的成立 ,开创了历史新纪元。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身恢复、发展的同时 ,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认知错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往往只把林业看作是一般的产业经济部门 ,单纯重视林业的短期经济效益 ,实行重采伐、轻培育的重…  相似文献   

4.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生态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和森林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演变中的世界林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70年代以来,世界林业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主要有:从由政府制定和执行全国统一的林业政策转向鼓励各方,特别是乡村社区,参与制定和执行林业政策,使林业建设同乡村发展相结合;从制定孤立的林业政策转向制定同其它部门相互联结又相互作用的政策,使林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将对森林的管理从木材的持续产量转向可持续森林管理,从而全面发挥森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将本国的林业政策同国际间的利 益相协调,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寻求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林业企业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是绝大多数林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已到了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解决的时刻了。企业两危的主要表现:森林资源锐减,森林蓄积急剧减少,森林质量恶化,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后果严重;企业管理不善,成本逐年提高,育林资金严重不足,资金非常紧张,影响到林业企业职工生活和生产活动。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论述解决林业危机,拯救森林资源,振兴林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全市土地总面积415.78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06.21万亩,有林地面积286.23万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多年来,岑溪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兴岑先兴林,林兴百业旺的林业发展策略,把林业建设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考虑,充分发挥了林业优势,调整优化林业结构,走兴林奔小康的路子,振兴了岑溪林业,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岑溪经济持续增长,岑溪市的林业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的绿化程度和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林地绿化率达到97.6%,森林…  相似文献   

8.
一、林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林业是培育森林和利用森林的多种使用价值,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产业。然而,在旧中国,林业不受重视,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附属于农业部门,所以林业经济研究几乎是空白,仅在当时的农业院校森林系开设林政或叫林业经济的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林业受到了重视,林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林业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林业经济研究和教学工作得以加强,林业经济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印度尼西亚现有森林面积1.43亿公顷,为亚洲之首;木材蓄积量为83亿立方米,居亚洲第二位。林业在印尼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特别是近几年,政府不断调整林业政策,以确保林业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森林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明确森林的这一属性,是对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地位的必要补充和引申,是进一步强化以森林恢复和经营为核心的林业生态建设与管理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林业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光昕 《热带林业》2006,34(2):19-21
林业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只有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健康发达的林业就不可能有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目标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目前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些对策,目的在于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南林业科技》1974年1月由湖南省林科所创办,当时我省林业亟待振兴,林业科研正面临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阶段。迄至现在开展的良种选育、集约经营、森林病虫害管理、林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步了世界林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人们对森林的多种效益和林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提高的。发达的林业既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的象征,也是社会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因为,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产业,又是社会公益事业,既属于大农业,又是基础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兼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是全社会的、全民的事业。众所周知,森林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主导因素,森林能够保护其他自然资源。森林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和防治污染等多种…  相似文献   

14.
<正> 深化改革,振兴林业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当前林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崇阳县林业如何改革和发展,笔者试图作一些探讨。本文仅就崇阳林业发展的重点如何转移到符合森林生态规律和林业经济规律的科学轨道上来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5.
论林业法制体系建设张博文林业法制体系建设是建立新的林业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没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全球森林以每年1700...  相似文献   

16.
芬兰林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森林是芬兰国民经济和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芬兰林业成就突出,被誉为“森林王国”或“森林巨人”(The Green Kingdom)。分析研究芬兰林业发展历程,寻找其成功的经验,将有利于正在蓬勃发展的我国林业。  相似文献   

17.
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森林法》是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件大事,为保护森林、振兴我国林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它是一部发展我国林业的经济大法。《森林法》总的指导思想是: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士、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森林法对我国林业建设的方针,森林的经营管理、保护、营林、采伐以及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将有利于维护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林业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林区生活秩序,制裁破坏森林的违法行为,对于振兴我国林业,加速林业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林业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目前拥有森林面积251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这个比例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七位,在发达国家中高居榜首。按天然林和人工林划分,天然林占59%,人工林占41%;按国有林和民有林划分,国有林占31%,民有林占69%。在人工林中,约有85%的林地面积属于未成熟林,需要进行抚育间伐等管护工作。日本林业现状日本政府部门主管森林和林业事务的是农林水产省所属的林野厅。林野厅下设林政部、森林整备部和国有林野部三个部。林政部主管林业的企划、金融税制、林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改善、木材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森林整备部主管森林的规划、山村的振兴、民…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林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们对林业的多种效益越来越重视,但是对森林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可再生资源,却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上,以致出现了重造、轻管的现象,没有把森林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因此,积极发展生态林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开展林业“三定”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保护森林发展林业采取的重大决策,是在林业工作中清除“左”的影响,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是振兴林业的百年大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