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型牦牛乳蛋白的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 119头高原型牦牛 4种乳蛋白的多态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αs1 CN基因座存在αs1 CNB,αs1 CNC和αs1 CNE,三个共显性等位基因而表现出多态性。乳蛋白的多态性基因座比例为 2 5 %。在乳蛋白方面 ,高原型牦牛与环湖型牦牛的遗传距离很小 (5 .3 6× 10 - 5)。  相似文献   

2.
青海牛乳中αs1-酪蛋白的电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海省 4个品种 56 0头牛乳中的αs1 酪蛋白进行了电泳研究。结果发现 :(1)青海牛乳中αs1 酪蛋白基因座受αs1 CNB,αs1 CNC,αs1 CND 和αs1 CNE4个等位基因的控制 ,有αs1 CNBB ,αs1 CNBC ,αs1 CNBD ,αs1 CNBE ,αs1 CNCC和αs1 CNCD 6种基因型 ;(2 )在青海东部黄牛中发现一种新等位基因αs1 CNE 和一种罕见等位基因αs1 CND ;(3)在αs1 CN基因座上 ,柴达木黄牛与青海东部黄牛之间有最近的亲缘关系 ,而杂种牛与黑白花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大通牦牛α_(S1)-酪蛋白(α_(S1)-casein,α_(S1)-CN)基因、κ酪蛋白(κ-casein,κ-CN)基因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部分序列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大通牦牛群体中α_(S1)-CN基因PCR-RFLP位点呈单态;κ-CN基因和GH基因2个PCR-RFLP位点均呈多态性。κ-CN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117和0.8883;GH基因PCR-RFLP位点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1755和0.8255。适合性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大通牦牛GH基因和κ-CN基因PCR-RFLP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定理(P<0.01);该3个位点平均基因一致度和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8374和0.1626。  相似文献   

4.
青海本地黄牛乳蛋白的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 84头青海本地黄牛的 4种乳蛋白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 1 )α -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αs1-酪蛋白和 β-酪蛋白等 4种乳蛋白都存在多态性 ;( 2 ) 4种乳蛋白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 0 .2 0 0 8;平均基因均质度指数为 0 .62 82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 1 .2 869;( 3 )在青海本地黄牛中发现一个新等位基因αs1-CNE  相似文献   

5.
采用碘比色法对青海 5 0头牦牛和 42头黄牛的唾液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青海牦牛和黄牛唾液淀粉酶活性分别为 89 2 6IU L和 115 0 2IU L。青海黄牛的唾液淀粉酶活性非常显著地高于牦牛 (P <0 0 1)。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株 (草 )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占全国牦牛总数的 38.2 3% 〔1〕的青海牦牛的开发和利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牦牛肉和牦牛的副产品受到愈来愈多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了进一步加快牦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加速牦牛的转化速度和改善卵巢功能 ,提高牦牛的繁殖性能提供一些基础理论依据 ,对青海牦牛在乏情期的卵巢形态和卵泡进行了观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牦牛 :本试验于 2 0 0 0年 1 0~ 1 1月份 (牦牛乏情季节 )选择生活在青海高原上 (天峻县 ,平均海拔为 34 0 0m)的 1 5头成年未孕母牦牛作为试验牛。1 .2  试验方…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速牦牛群体的复壮,本实验利用PCR-SSCP技术对甘南、天祝、青海高原3个牦牛品种的生长激素受体基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第1、3对引物扩增无多态,第2对引物扩增3个牦牛品种均发现2个等位基因A和B,天祝白牦牛A的基因频率为0.3682,B的基因频率为0.6318;甘南牦牛A的基因频率为0.1596,B的基因频率为0.8404;高原牦牛A的基因频率为0.0700,B的基因频率为0.9300。青海高原牦牛群体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而甘南和天祝牦牛处于不平衡状态,应加强对该基因位点的选择强度。  相似文献   

8.
青海柴达木黄牛乳中4种乳蛋白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106头柴达木黄牛乳汁中4种乳蛋白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α-LA,β-LG,αS1-CN和β-CN都存在多态性;(2)4种乳蛋白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75个,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2334,平均基因均质指数为0.607;(3)在β-LG基因座上发现罕见等位基因β-LG^D,在β-CN基因座上发现新等位基因在β-CN^F。  相似文献   

9.
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野牦牛及青海地方牦牛品种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本研究在测定青海省4个地方牦牛品种(即青海高原、环湖、雪多和玉树牦牛)22条全线粒体基因组(Mitogenome)序列的基础上,从GenBank下载了已公布的野牦牛及上述4个地方牦牛品种的142条相应序列,使用BioEdit 7.2.5、Arlequin 3.11和Network 10.1等软件对共计164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根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115种单倍型,其中野牦牛和青海地方牦牛品种分别拥有22种和93种单倍型;在野牦牛和青海高原、环湖、雪多、玉树牦牛中分别检测到22、26、18、23、19种特有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野牦牛单倍型多样度最高(0.992 8±0.014 4),且高于4个青海地方牦牛品种的单倍型多样度(0.973 1±0.007 7);4个青海地方牦牛品种单倍型多样度大小依次为:雪多牦牛(0.988 5±0.012 6)、玉树牦牛(0.975 8±0.018 7)、青海高原牦牛(0.973 0±0.016 6)和环湖牦牛(0.939 3±0.027 8)。2)野牦牛与环湖牦牛之间的固定分化指数值(FST值)最大(0.041 2),分化程度最高,而与玉树牦牛间的FST值最小(-0.008 8),分化程度最低。青海4个地方牦牛品种中,雪多牦牛与青海高原牦牛之间FST值最大(0.035 8),分化程度最高,而雪多牦牛与环湖牦牛间FST值最小(0.011 2),分化程度最低。3)聚类分析显示,4个青海地方牦牛品种各自为1类,存在明显的母系遗传差异。相比而言,环湖牦牛和雪多牦牛聚类较近,青海高原牦牛和玉树牦牛聚类较近,而野牦牛与玉树牦牛聚类关系更近,各品种(群体)间的聚类结果与其分化程度、地理分布一致。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15种单倍型分布在3个大的母系遗传分支(即Mt-Ⅰ、Mt-Ⅱ和Mt-Ⅲ),其中Mt-Ⅰ支系所占比例为72.17%,由A、B、E和F 4种单倍型组构成;Mt-Ⅱ支系包括C、D和H 3种单倍型组,占26.09%;而Mt-Ⅲ支系只包含G单倍型组,由雪多牦牛和野牦牛所拥有,所占比例为1.74%,提示牦牛有3个母系起源。综上所述,野牦牛和青海4个地方牦牛品种均具有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其多样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野牦牛、雪多牦牛、玉树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环湖牦牛。青海4个地方牦牛品种间及与野牦牛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均较弱,但各自拥有特有的母系遗传信息,存在明显的母系遗传差异。野牦牛和青海家牦牛品种由3个母系支系组成,推测牦牛有3个母系起源。  相似文献   

10.
为明晰青海玉树地区牦牛乳中微生物结构及组成,本试验采用16S rDNA方法对玉树3个地区(称多县歇武镇、曲麻莱长江村、玉树州果青牧场)的牦牛乳(Yak1、Yak2、Yak3)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地区牦牛乳的Alpha多样性指数observed_species差异显著(P<0.05),指数Chao1、Sh...  相似文献   

11.
西藏牦牛和黑白花奶牛生长激素基因AluⅠ多态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 ,测定了西藏牦牛和黑白花奶牛生长激素基因的AluⅠ RFLP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 ) ,并比较了2牛群的基因频率。在西藏牦牛和黑白花奶牛中 ,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 0 935和 0 90 5 ,等位基因B的频率分别为 0 0 65和 0 0 65 ,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相似文献   

12.
为了检测高原地区4个不同地方牦牛品种IGF-1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采用PCR-SSCP分析了牦牛IGF-1基因在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及培育品种大通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IGF-1基因的第1外显子不存在遗传多态性;第2外显子在4个品种中检测到了AA、AB和BB基因型,而且A等位基因为4个牦牛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布较高。在4个品种中,天祝白牦牛AA基因型频率最高,达到0.8559,而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和青海高原牦牛则相对较低,分别为0.8333、0.6970和0.5689。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甘南牦牛基因和基因型相近,其它牦牛群体之间基因和基因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西藏牦牛的RAPD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西藏地区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从33个RAPD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出8个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西藏地区的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江达牦牛、康布牦牛、桑桑牦牛、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等11个类群的核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Nei氏标准距离和UPGMA聚类法分析了类群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在0,185 7~0.405 3之间,其中帕里牦牛最小(0.185 7),说明相对较纯,群体较整齐;而工布江达牦牛最大(0.405 3),显示该群体内部具有较多的遗传变异.(2)在11个类群中,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分别为:工布江达牦牛(0.405 3)>江达牦牛(0.353 6)>斯布牦牛(0.344 8)>康布牦牛(0.342 8)>嘉黎牦牛(0.332 3)>桑日牦牛(0.282 3)>巴青牦牛(0.279 3)>桑桑牦牛(0.269 8)>丁青牦牛(0.259 7)>类乌齐牦牛(0.224 1)>帕里牦牛(0.185 7),具有西藏东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西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的趋势,预示着西藏东部可能是牦牛的起源地之一.(3)遗传距离构建的分子聚类关系图表明: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帕里牦牛(PL)为一类,其余10个牦牛类群为另一类.综上所述,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品种或种群内的遗传分化显著,这是西藏牦牛业持续发展和牦牛适应外界环境的遗传基础,是将来培养牦牛新品种或品系的重要基因资源;西藏牦牛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1株从青海玉树地区牦牛腹泻中分离的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Qinghai-1的分子型和cpa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首先利用16S rDNA扩增、毒素基因检测、MLST分型、基因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毒素基因和管家基因进行分析,随后通过对cpa基因双向高通量测序、生物软件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的α毒素蛋白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蛋白特殊区域、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及蛋白互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inghai-1菌株分型毒素仅含有α毒素,各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序号依次为colA:9、groEL:96、sodA:91、plc:44、gyrB:67、sigK:55、pgk:8、nadA:16;cpa基因全长1 197 bp,共编码398个氨基酸,与丹麦鸡源(EU839784.1)分离株plc基因差异性较小;其编码的α毒素蛋白分子式为C2036H3061N533O631S12,相对分子质量为45.5 ku, pI=5.68,脂肪指数:61.36,不稳定指数:19.88,...  相似文献   

15.
高寒放牧条件下牦牛超排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寒放牧条件下 ,对 12头祁连山型母牦牛进行了选择不同超排方法和FSH剂量及使用中科院动物所FSH、LH ,国产PGF2α、HCG ,新西兰FSH的超排试验 ,供试母牦牛在发情 11~ 12天开始注射FSH。结果表明 :A组 :FSH 8 4mg ,母牦牛与正常发育相似 ,冲出 2枚发育正常囊胚 ,1头放弃 ;B组 :FSH 8 6mg ,利用PVP包埋 1次注射 ,母牦牛卵巢处于静止状况 ,插管 1头 ,没有冲出胚胎 ,超排处理无结果。说明牦牛用FSH 8 4~ 8 6mg剂量偏小 ,对超排无效果 ;C组 :FSH 8 8mg ,分FSH +LH( 2 0 0IU)、FSH +HCG( 10 0 0IU)、卵巢黄体数 10± 4,2头牦牛冲卵 ,获 14枚胚胎 ,有 1头牦牛冲出 10枚胚胎 ,其中有 2枚发育到 16细胞 ,1枚发育到 3 2细胞 ,说明FSH +HCG(LH)有协同作用 ,促进卵巢上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 ;D组 :FSH 15mg(新西兰产 ) 1头牦牛冲出 3枚发育正常早期囊胚。  相似文献   

16.
牦牛和犏牛促卵泡素受体基因5′-侧翼区序列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分析牦牛和犏牛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基因的多态性,为从遗传角度上解决其繁殖产仔率低的问题提供参考,为筛选繁殖性状分子标记奠定理论基础。研究采用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犏牛共110头个体的FSHR基因5′-侧翼区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统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性检测,计算纯合度、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等遗传多态性指标。结果表明,麦洼牦牛、大通牦牛和九龙牦牛FSHR基因5′-侧翼区核苷酸序列具有多态性,犏牛无多态性;麦洼牦牛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九龙牦牛和大通牦牛均存在AA、AB 2种基因型,AB基因型在3个牦牛品种中占绝对优势,等位基因A为优势等位基因;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和大通牦牛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693、0.3565、0.3705,均达到了中度多态(0.25PIC0.5),表明各牦牛品种遗传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关系,通过对申扎、斯布、类乌齐和帕里4个西藏牦牛类群的mtDNA-Cytb基因及ZFY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牦牛Cytb基因全长1 140 bp,共发现SNP位点13个,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315, Tajima's D值为0.41410(P0.10),共检出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09;(2)ZFY基因第11外显子长596 bp,筛查出SNP位点22个,Tajima's D值为0.78287(P0.10),发现3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001066和0.2976;(3)聚类分析及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西藏牦牛与家牦牛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与美洲野牛及欧洲野牛的核苷酸同源性次之,与水牛及非洲水牛的核苷酸同源性最低。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进一步支持将西藏牦牛及家牦牛划为牛亚科中独立牦牛属的观点,及牦牛的原始祖先来自于亚欧大陆东北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克隆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CSN1S1、CSN1S2、CSN2和CSN3)的CDS区序列,鉴定其在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选取4岁龄左右处于泌乳期的健康类乌齐母牦牛3头,屠宰后分别采集乳腺、心脏、肝脏、骨骼肌组织,分别提取组织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设计酪蛋白基因家族特异性引物扩增酪蛋白基因家族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酪蛋白家族基因mRNA水平。结果显示,克隆得到CSN1S1、CSN1S2、CSN2和CSN3基因cDNA序列分别为919、832、805和715bp,其CDS区全长分别为645、669、690和585bp,分别编码214、222、259和194个氨基酸残基。类乌齐牦牛酪蛋白基因家族与黄牛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印度水牛,而与单胃动物猪的亲缘关系最远。组织表达结果显示,酪蛋白基因家族在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骨骼肌组织。在乳腺组织中CSN1S1、CSN1S2、CSN2基因之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CSN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CSN3基因(P<0.05)。以上结果为酪蛋白基因家族在牦牛乳腺蛋白质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四个海拔高度牦牛(4500 m,4000 m,3500 m,1700 m)血红蛋白β链微卫 星座位的多态性,结果发现中国牦牛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8574,0. 8426,等位基因数为10,其中7个是牦牛所特有的,另外3个是牦牛和黄牛所共有的。四个海 拔高度牦牛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等位基因分布与海拔相关,相关系数为0. 397。基因型121bp/103bp是海拔4000 m处牦牛所特有的。这说明高度多态的血红蛋白β链 微卫星座位在牦牛适应高原低氧中具有可能的自然选择价值及可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牦牛源牛凸隆病毒的检测及其基因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龙  汤承  岳华 《畜牧兽医学报》2021,52(2):469-477
本研究旨在证实青藏高原牦牛中牛凸隆病毒(bovine torovirus,BToV)的存在,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采用RT-PCR方法检测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犊牦牛腹泻粪便中BToV,并扩增基因组。结果从145份样本中检出10份BToV阳性,平均阳性率约为6.9%,其中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阳性率分别约为11.8%、8.9%、3.0%。成功获得1个长为28 314 bp的牦牛源BToV基因组,GC含量为36.31%,与GenBank中已有的5个BToV基因组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2%~97%,与国内BToV基因组SC2的相似性最高且遗传关系最近。本研究中BToV基因组的S基因与GenBank中已有的14个完整BToV-S基因相比,存在8个独特的氨基酸变异,其中,6个位于S1结构域,2个位于S2结构域,且在222—2 473 bp发生区域重组事件。本研究证明BToV在牦牛中的存在,并且地域分布广泛,获得了牦牛源Ⅲ型BToV基因组,报道了BToV的S基因重组事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BToV的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