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兵  欧微  彭超华 《长江大学学报》2010,(1):J0003-J0005,I0006
目的:探讨IL-1β对鼠胚脑皮质区与中脑区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向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分化的差异。方法:体外分别分离、培养胚鼠脑皮质区与中脑区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并传代,在有血清条件下IL-1β诱导分化,并设空白组对照,分化结果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鉴定,镜下计数阳性细胞比例。结果:经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在IL-1β作用下分化出TH阳性细胞,其中比例约14%;皮质神经干细胞未分化出TH阳性细胞。结论:中脑神经干细胞在IL-1β作用下可以明显分化出TH阳性细胞,而皮质神经干细胞不能分化,二者体外在向TH阳性细胞分化性能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薄荷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4种不同类型培养基(MS、1/2MS、B5、N6)对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以及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2MS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100%,N6培养基愈伤组织的生长量最高;B5培养基芽的诱导率最高,为40%,但1/2MS培养基芽的长势较好;1/2MS培养基最适合根的诱导,诱导率为82.5%。综合分析确定薄荷愈伤组织和根系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芽分化的最适宜培养基为B5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种质来源的25份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为亲本组配的23个杂交F1为供试材料,对其单倍体诱导率的杂种优势指数、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不同种质来源的诱导系间杂种F1代的诱导率是否存在杂种优势。结果表明,23个杂交F1代的杂种优势指数平均为289.71%;中亲优势平均为189.71%;超亲优势平均为112.11%。23个F1杂交组合的诱导率中有20个表现出超亲优势,仅3个组合的诱导率未表现出超亲优势。当杂交组合的父、母本或其一的诱导率较高时,F1代诱导率接近中亲值;当双亲的诱导率较低时,F1代诱导率的杂种优势表现较高。通过组配不同来源诱导系的F1代,可综合利用其在株高、花粉量、抗倒伏性和诱导率等方面的杂种优势,使田间大规模诱导玉米单倍体产生更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延龄草组织培养体系,以延龄草的叶片、茎、根茎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种类浓度激素对愈伤诱导和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外植体中根茎最易形成愈伤组织,愈伤诱导较好的培养基是1/2MS+1.2mg·L~(-1) BA+0.5 mg·L~(-1) IAA,诱导率为83.3%,芽分化较好的培养基为1/2MS+1.2 mg·L~(-1) BA+0.6mg·L~(-1) IAA,分化率37.5%。  相似文献   

5.
矮牡丹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矮牡丹子叶作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再生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2MS培养基有利于子叶不定芽的分化;在附加6-BA3.0mg·mL-1和NAA0.3mg·mL-1的1/2MS培养基上,每个外植体不定芽的分化率达5.22个;将再生芽转接到含有IBA1.5mg·mL-1和NAA0.5mg·mL-1的1/2MS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54.17%,生根数达3.12条。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昆明小鼠胚胎中脑腹侧与额叶皮质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生物特性的差异,为更好的研究和利用神经干细胞奠定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胚鼠中脑腹侧组织与额叶皮质,经消化及机械吹打成单细胞后接种于含有B27、bFGF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观察比较生长状况;机械方法传代;10%血清接种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分化方向,并作比较。结果:小鼠胚胎中脑腹侧与额叶皮质均存在神经干细胞,其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均呈Nestin阳性;但额叶皮质所含神经干细胞明显多于中脑腹侧,也更宜成球;结论:同样条件下,额叶皮质神经干细胞比中脑腹侧神经干细胞更易培养与增殖,但分化较晚。  相似文献   

7.
以杨树溃疡菌、壳聚糖及植物细胞壁(海带、桔皮和香蕉皮)为原料,采用降解法制备寡聚糖激发子,诱导处理毛白杨愈伤组织,筛选活性较强的寡聚糖激发子及其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的最佳间隔期.结果表明:通过7种寡聚糖激发子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对溃疡病的抗性试验,筛选出诱导活性较强的3种寡聚糖激发子及其适宜的诱导浓度;3种诱导活性较强的激发子中,激发子A1对溃疡病的诱抗效果为54.8%,适宜浓度为20μg·mL-1;激发子B的诱抗效果为34.7%,浓度为25μg·mL-1;激发子C3的诱抗效果为32.3%,适宜浓度为50μg·mL-1;同时筛选出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的最佳间隔期为48h.在一定的浓度或诱导间隔期范围内,激发子的诱导作用随着浓度或诱导间隔期的增加而增强,当诱导效果达到最大时,再增加浓度或间隔期诱导,诱导作用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8.
香椿叶片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香椿叶片组织培养以及无菌苗的移栽技术.结果表明,MS 1.0 mg·L-1 BA 0.1 mg·L-1 KT 0.5 mg·L-1 NAA培养基对香椿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最佳,诱导率高达100%,诱导时间最短,仅为6d;MS 1.5 mg·L-1 GA3 1.0 mg·L-1 BA 0.5 mg·L-1 KT对香椿叶片分化出来的幼芽增殖效果最好,其增殖率高达63%;1/2MS 1.5 mg·L-1 IBA 30g蔗糖作为生根培养基最佳,生根率达到了89%.  相似文献   

9.
以毛稔叶片作为外植体, 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种类激素的浓度配比对毛稔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暗条件与光照12 h·d-1有利于毛稔愈伤组织形成,毛稔叶片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16-BA+2.0 mg·L-12,4-D+0.1 mg·L-1 NAA,光照12 h·d-1诱导40 d,愈伤诱导率为96%;叶片形成的愈伤组织分化率极低,分化率随6-BA浓度升高而升高,愈伤组织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0.1 mg·L-1 NAA+2.0 mg·L-16-BA,分化率为10%;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 mg·L-1 NAA,生根率为88.89%。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外科手术方法从山羊四肢肌肉或背最长肌获取3mm×3mm肌肉束,置于1mg.mL-1 IV胶原酶中,室温消化30min,分散肌丝,在体视显微镜下分离肌丝;再用0.25%胰酶-EDTA于37℃下消化10min,以释放出骨骼肌卫星细胞(SSC)和其他细胞。连续5代在增殖培养体系(80%DMEM/F12+10%胎牛血清+10%马血清)中采用差速贴壁方法,收集接种后20min的贴壁细胞,对纯化的SSC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SSC特异标志蛋白Pax-7,结果表明:(92.5±3.4)%细胞表达Pax-7,(93.0±1.8)%细胞表达MyoD,说明90%以上细胞为SSC。将纯化的SSC细胞分别在诱导培养体系Ⅰ(93%DMEM/F12+1%胎牛血清+1%马血清+1%non-AA)和II(99%Opti-MEM+1%non-AA)中进行诱导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成肌细胞早期标志蛋白Desmin、MyHC免疫荧光检测诱导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体系Ⅱ能在各种细胞密度(大于1×105个.cm-2)下诱导山羊SSC向成肌方向分化,而采用体系Ⅰ(低血清培养基)且仅当能诱导高密度山羊SSC向成肌方向分化。采用改进的SSC分离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纯度的卫星细胞,比较诱导体系Ⅰ、Ⅱ认为,诱导培养体系Ⅱ适合于山羊SSC成肌诱导分化,为进一步研究SSC成肌分化机制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从胚胎小鼠额叶皮质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孕13~15d小鼠胚胎额叶皮质脑组织,经消化及机械吹打成单细胞后接种于含有B27、bFGF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观察比较生长状况;机械分离法传代;10%血清接种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分化方向,结果:培养的部分细胞体外分裂增殖,同时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并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分化。结论:小鼠胚脑存在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它们能在体外稳定培养、传代和分化,为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中脑分离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以获取高纯度的神经干细胞,为神经干细胞的深入研究提供试验材料。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孕12~13 d小鼠胚胎中脑曲,制成单细胞悬液,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B27存在的培养基中培养扩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子代细胞的分化方向,流式细胞术检测TH阳性神经元比例。结果:培养的部分细胞体外分裂增殖,同时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并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分化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比例为3.25%。结论:小鼠胚脑中脑存在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它们能在体外稳定培养、传代和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一氧化氮(NO)在中性粒细胞淋球菌感染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在10%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上培养3h,A组加入空白培养基,B组加入淋球菌菌液,随后在0、3、8、12h分别以实时定量荧光PCR测定iNOS mRNA表达,用镉还原法检测NO浓度。结果B组中iN08mRNA表达和NO水平均较A组升高(P〈0.01),NO浓度在8h达到高峰。结论中性粒细胞淋球菌感染模型可成功模拟该菌体内微氧感染环境,可用于研究淋球菌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用转t-PA突变体基因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和卵丘细胞作供体时核移胚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卵丘细胞作供体时,核移胚的卵裂率(82.9%)和桑葚胚率(55.9%)均高于胎儿成纤维细胞卵裂率(75.7%)和桑葚胚率(48.7%),但差异不显著(P>0.05);卵丘细胞作供体时的囊胚率(19.7%)则高于胎儿成纤维细胞(11.0%),差异显著。(P<0.05)。比较了饥饿处理与否对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供体时转基因核移胚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供体细胞饥饿后,其核移胚的卵裂率(75.6%)与供体不饥饿的卵裂率(75.8%)差异不显著;供体细胞饥饿后,其核移胚的桑葚胚率(46.5%)和囊胚率(11.0%)高于供体不饥饿的桑葚胚率(39.3%)和囊胚率(9.0%),但差异不显著。比较了SOFaa和CR1aa分别添加10?S和bFF后,转基因核移胚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用CR1aa液培养时,添加10?F,其囊胚率(9.1%)高于添加10?S(4.2%)(P>0.05);用SOF液培养时,添加10?F,其囊胚率(11.2%)高于添加10?S(5.5%)(P>0.05)。说明用SOF液优于CR1aa液。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根据家兔卵巢的发育特征初步探讨了家兔卵巢卵母细胞体外发育的培养体系。采集新生或30日龄家兔卵巢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并分析家兔卵母细胞的体外发生与成熟情况与体内正常发育的兔卵巢卵母细胞之间的差异,来筛选和优化家兔卵巢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本试验从高糖DMEM、FSH浓度、BSA/血清等3个方面来筛选较好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①不添加高糖DMEM的M199培养液与添加的相比,卵巢上卵母细胞数量要多,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组织块上卵母细胞的形态会变得不清楚;②家兔卵巢组织在FSH浓度为50和100m IU/m l、添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生长较好,体外培养24d后,卵母细胞数量多,直径增加到65μm;③与添加BSA的培养液相比,添加血清的培养液中的卵巢卵母细胞生长状态较好,体外培养28d后,卵母细胞数量多,并且直径可达65μm。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方红豆杉的嫩茎和针叶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比较了不同种类基本培养基及不同激素水平诱导愈伤组织的能力。结果表明,嫩茎作为外植体较针叶有利于南方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B5培养基较MS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嫩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B5+2,4-D 2.0 mg/L+6-BA 0.5 mg/L。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块法从山羊耳部皮肤基底层分离表皮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等方法检测山羊表皮干细胞在DMEM/F12和F12两种不同培养体系中的体外生长特性。结果表明,DMEM/F12是一种适合表皮干细胞体外增殖培养的培养基,在此培养体系中细胞可传代至11代。  相似文献   

18.
以landersberg生态型的拟南芥为试材,建立了一套简便有效的组培体系。无菌苗的生长采用竖直培养,易于收集外植体。莲座叶、叶柄、下胚轴、根分别作为外植体在B5+5 mg/L2,4-D+0.5 mg/L KT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结果表明,莲座叶作外植体出愈慢,出愈率低,愈伤组织质量较差;叶柄、下胚轴和根作外植体出愈快,且愈伤组织质量好,后期易分化。根外植体在MS+5 mg/L KT+0.1 mg/L IAA配方的出芽诱导培养基上诱导2~3周后,愈伤组织能有效分化出芽,分化率达100%。分化出的芽移至MS+2 mg/L NAA培养基上竖直培养,2周左右诱导分化出根,然后移至MS培养基上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9.
早熟桃胚愈伤组织的诱导与保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熟桃品种西选一号胚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保持和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D浓度为2.0mg.L-1的MS培养基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诱导率最高,达90.2%,诱导的愈伤组织质量好;将2,4-D浓度降低至1.0 mg.L-1,采用MS、WPM 2种培养基进行交替继代,可以使愈伤组织长期保持,但这种愈伤组织不能分化出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猪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是一类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致仔猪腹泻的病原菌。依据养猪业生产实践中对致仔猪腹泻病原菌血清学鉴定结果可知,F4ac型ETEC的流行性最为广泛。到目前为止,对ETEC导致仔猪腹泻的机理已经有了比较透彻的阐释。但对ETEC培养液的免疫原性尚未有研究和描述。论文以F4ac型ETEC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菌液上清(即培养液)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免疫刺激作用。【方法】首先收集F4ac型ETEC菌株200培养12h后的培养液,后经4℃,4 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培养液上清,将该上清液经0.22 µm滤器过滤,并与DMEM/F12培养基以1﹕1的比例混合,以此混合液共孵育IPEC-J2细胞3 h,重复此处理3次获得处理组细胞;同时设新鲜的LB培养基与DMEM/F12培养基同样以1﹕1的比例共孵育3 h的IPEC-J2 细胞为对照组细胞,对照处理亦重复3次。然后用TRIZOL试剂按照说明书提取对照组和攻毒组IPEC-J2细胞的总RNA,并用TaKaRa 公司的PrimeScriptTM RT reagent Kit with gDNA Eraser(反转录试剂盒)按照说明书将提取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应用文献报道或自行设计的跨内含子的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以猪的持家基因β-actin作为内参,检测IL8、TNF-α、CXCL2、IL6、IL1A、TLR4、SLPI、PLAU和MUC13共9个免疫相关基因和黏蛋白基因在攻毒组和对照组中的mRNA表达差异性。【结果】较之对照组,在攻毒组中,3个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基因IL8、TNF-α和CXCL2的mRNA均出现了显著性地过表达。其中,在攻毒组中,IL8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3.24倍(P < 0.05);TNF-α的表达量亦为对照组的3.24倍(P < 0.01);CXCL2 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65倍(P <0.001)。在攻毒组和对照组之间,其他6个基因(IL6、IL1A、TLR4、SLPI、PLAU和MUC13)的表达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结论】研究采用F4ac型ETEC菌株200的培养液上清对IPEC-J2细胞系进行3 h攻毒处理,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到了3个重要的促炎因子基因IL8、TNF-α和CXCL2在攻毒组较之非攻毒组中的过表达。这表明猪F4ac型ETEC培养液上清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确实具有一定的免疫刺激作用。研究为更明确地了解猪F4ac型ETEC释放的肠毒素及黏附素等抗原物质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