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玉/豆套作模式下,采用玉米株型与种植幅宽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碳氮代谢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幅宽和紧凑型玉米下,大豆被荫蔽的程度有所减缓,碳氮代谢变化趋势朝着利于产量形成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茎叶中的碳氮含量和关健酶在各时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R4期后叶片中的淀粉迅速降解为糖运至籽粒,而氮的下降速率缓慢。结合前期的研究,我们得出,R2是大豆经历光照转换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植株的碳氮代谢能力对大豆后期产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R6期大豆表现出来的碳、氮代谢水平,又能一定程度的反映产量水平。本试验条件下,对玉米、大豆两季作物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后得出,利于大豆生长,且保证全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为:与紧凑型玉米套作,大豆幅宽1.17m,玉米幅宽0.83m。  相似文献   

2.
氮是大豆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主要通过大豆根部-根瘤体系等一系列途径转化为籽粒蛋白。大豆籽粒蛋白含量远高于其它作物,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被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大豆籽粒蛋白的特性和分类、综述了其主要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以高蛋白大豆为主要育种目标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大豆的营养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套作大豆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套作大豆花后碳氮代谢、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均能促进植株的碳氮代谢,提高了R5期前大豆叶和茎中的总糖及全氮含量,降低了R7期叶茎中的总糖含量,显著提高了R3~R7期叶茎中总糖含量的减少量;叶面喷施烯效唑提高了R2和R3期的碳氮比,却显著降低了R5期后的碳氮比;烯效唑提高R3~R7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荚数、百粒重和产量。在低(0 kg·hm-2)、中(32.4 kg·hm-2)、高氮水平(64.8 kg·hm-2)下,分别以喷施60,30和90 mg·kg-1烯效唑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综合碳氮代谢及产量的表现,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以施32.4 kg·hm-2纯氮,于V5期喷施30 mg·kg-1烯效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借鉴日本大豆氮元素、磷元素、钾元素,矿物质元素等化学肥料,农家肥以及土壤的pH值调整等的培肥管理技术,阐述了重视土壤的培肥管理,对提高我国大豆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钼、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增加大豆产量,改善生化品质的研究已经不少。钼在生物氮代谢中的生理机制研究亦较深入,但是,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和应用机理,尚需进行较全面地研究。为此,几年来用钼、钴、硼、铜、锌、锰对大豆进行了土培、水培和田间试验,以求阐明微量元素在增氮和增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专用型品种南农9610为材料,研究了温室大棚条件下,氮、磷和钾肥不同肥料水平对菜用大豆籽粒产量和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磷和钾肥均可明显提高大豆籽粒产量,但施肥过多则降低产量.氮肥和磷肥对菜用大豆籽粒中氮有明显促进作用,磷和钾肥对籽粒磷有促进作用,氮、磷、钾肥对籽粒钾含量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钾肥对籽粒中氮含量、氮对籽粒中磷含量具有负作用.施氮使籽粒中Mg、Mn和Fe的含量和积累量先上升再下降;而籽粒中Ca则在低氮时大幅度下降,此后逐渐回升;施磷和钾使Mg、Mn、Fe和Ca含量先上升再下降.  相似文献   

7.
磷素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油料和饲料作物,是生活生产的重要原料。磷素作为大豆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磷肥可以增加大豆植株抗旱、抗倒伏性;增加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促进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为合理施用磷肥促进产量增加、提高籽粒品质做出了显著贡献,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对磷素对大豆的抗逆性、养分代谢、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磷肥的合理施用及大豆磷高效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光农垦局自1949—1964年的资料统计,大豆亩产量平均为114.5斤,而不同年份产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大豆产量所以不高、不稳的原因较多,主要是我省北部地区生育期短,前期地温低,土壤养分转化缓慢影响大豆生长。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连年种植作物而施肥较少,地力减退。为此,我院生物物理研究室与赵光农垦局农科所共同研究了氮磷营养对该地区大豆生长发育以及植株体内氮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氮量及施氮方式对大豆根瘤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夏地区主推品种中黄30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通过接种高效根瘤菌,探讨根瘤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大豆根瘤干重、根瘤数量以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影响大豆结瘤和大豆产量;各处理随着每次施氮量的增加,根瘤干重和根瘤数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加后下降;产量表现为分次施氮各处理产量一次性施氮各处理产量不施氮(B1)产量;接种根瘤菌处理较不接种根瘤菌处理的根瘤数量及大豆产量显著增加;是否接种根瘤菌与施氮量互作、施氮量与施氮方式互作以及是否接种根瘤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互作对大豆产量均产生极显著影响,中黄30产量最佳组合是A2B3C2(接种根瘤菌、施氮量在75 kg·hm~(-2)且分次施氮)的前提下,产量最高,达到6 020.37 kg·hm~(-2),较不施氮增产8.36%。  相似文献   

10.
过量的氮素供应会对大豆体内氮代谢及生长发育水平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因此,探索相应的补救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为此,本试验针对外源褪黑素对高氮环境下大豆氮代谢活动及整体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开展相关研究,分别采用7.5 mmol·L-1(对照组)和15 mmol·L-1(高氮组)的铵态氮作为唯一氮源,于大豆V3期进行100 μmol·L-1褪黑素的喷施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提高了高氮环境下大豆根系及根瘤的发育水平,并通过增强氮同化过程中谷氨酰胺合成酶等关键酶的活性,提高了氮代谢水平。此外,褪黑素还诱导了叶肉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进一步升高,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使光合等碳代谢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缓解。因此,褪黑素的施用有利于高氮环境下大豆碳、氮代谢平衡的恢复,进而促进各部分干物质的积累,缓解高氮对大豆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