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山西省黎城县生产的柿饼以其肉色金黄、霜厚洁白、入口软糯、风味独特而久负盛名.1999年注册商标“重阳”,2000年通过国家绿色农产品发展中心绿色认证. 相似文献
3.
4.
出口茶叶标准样是进出口茶叶专业公司进行拼配的对照样品,也是商检部门实施检验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是商检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进出口茶叶质量把关的重任,如何把好进出口茶叶质量关,茶叶标准样品质基本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茶叶是一种品质易变的商品,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叶品质将发生不同程度的陈化,甚至霉变,或因保存不慎,吸附了其它异味,都将使茶叶失去饮用价值。同样,如果是出口茶叶标准样,则失去标准样对比性的作用。因而,定期换配,妥善保存出口茶叶标准样是保持其品质基本稳定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崇明金瓜是崇明地理标志产品,其营养丰富、色味俱佳,为延长崇明金瓜贮藏保鲜期,更好地促进金瓜采后产业发展,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应用实践,对影响金瓜贮藏保鲜效果的因素进行梳理,对金瓜的传统堆藏、架藏、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贮藏保鲜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崇明金瓜贮藏保鲜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为崇明金瓜采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7.
枣是优良鲜食品种,在食用和药用方面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从枣的加工产品和贮藏保鲜两大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枣系列产品和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枣产业的研究方向,为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果蔬鲜切加工及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方便快捷食品需求的增强,鲜切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阐述了鲜切产品的加工过程、原料来源及选择,清洗、去皮、切分、护色、包装和贮藏等各项技术,论述和比较了鲜切产品的保鲜技术包括冷藏保鲜、保鲜剂保鲜、MAP保鲜及冷杀菌保鲜等,分析了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对鲜切加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果蔬贮藏保鲜技术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1.把好果蔬产品入贮质量关,是保鲜的先决条件果蔬贮藏保鲜是果蔬田间栽培生产的继续,提供耐贮藏、抗病强、质量好的果蔬产品入库贮藏,才能为产品长期贮藏获得良好的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作为粮菜兼用作物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但在其保鲜和加工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亟须大力发展马铃薯绿色保鲜技术,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为进一步推动马铃薯保鲜和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总结了马铃薯不同保鲜技术及生产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为未来推广马铃薯安全、高效的绿色保鲜和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仓储地区普洱茶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种普洱茶(景迈山、冰岛、千家寨、混合型乔木春茶)分别自然仓储于昆明和石家庄两地,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并分析其主要内含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仓储环境及原料均可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变化。存放于昆明的景迈山茶样中游离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存放于石家庄的茶样(P0.01),而茶多酚和黄酮类含量极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1),结合感官品质评定,存放于昆明茶样呈现出甜香馥郁、浓厚回甘的品质特征;存放于昆明的冰岛茶样中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极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1),结合感官品质评定,存放于石家庄的茶样茶汤具有汤色橙黄明亮、甜醇回甘的特征;存放于昆明的千家寨茶样中茶多酚和总糖含量极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1),黄酮类含量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石家庄茶样(P0.01),结合感官品质评定,存放于石家庄茶样具有更为甜醇的品质特征;存放于昆明的混合型茶样中茶多酚、总糖含量极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1),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石家庄茶样(P0.05),结合感官品质评定,存放于石家庄茶样呈现出陈香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而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领域。壳聚糖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经脱酰作用得到的一种碱性氨基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抗菌性强、安全性高和来源广泛等特点。茶多酚和壳聚糖都是天然保鲜剂,复配使用协同增效,可用于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并且具有价格低廉、易于获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适合全面推广。本文围绕茶多酚和壳聚糖的复配应用,综述了其在水果、蔬菜、鱼以及畜禽类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中国有机茶发展动态与若干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有机茶是我国茶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在介绍有机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对我国有机茶的发展提出若干对策,以期对我国有机茶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