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干扰条件下构树盆栽苗芽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通过对构树苗木不同部位截断、抹芽及喷施5种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田间干扰试验,旨在探明不同干扰方式对构树苗木芽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均能刺激构树芽萌发;在物理干扰条件下芽种群增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表现为春季芽种群增量最大,为43个;在1年4个季节中,通过去顶芽获得的芽种群增量最大.不同浓度的化学干扰对芽种群增量的影响差异显著,3种生长素促进萌芽的效应依次为6-BAGA3KT,3种生长素促进萌芽的适宜浓度分别为50,80和50μg.L-1,芽增量分别为50个,31个及24个.因此,春季去顶芽的物理干扰和喷施50μg.L-1 6-BA的化学干扰2种方式可以刺激构树芽的大量萌发并生长发育成萌枝,对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早期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截干高度对云南松苗木萌枝能力的影响,为采穗圃穗条生产和适宜截干高度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播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截干高度(即留桩高度)5,10和15 cm 3个处理,以不截干为对照,截干后每月测定萌枝数量和萌枝生长量,年底测算萌枝保存率和母株保存率,分析不同截干高度下萌枝数量和萌枝生长量的变化进程及累积数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萌枝和母株保存率,探讨萌枝能力对截干高度的响应规律。【结果】不同截干高度萌枝发生的进程有所差异,截干高度5 cm萌枝数量速生期开始最早(截干后15 d)、持续时间最短(22 d),而截干高度10 cm萌枝数量速生期开始最晚(截干后22 d)、持续时间最长(39 d);净萌枝数量增加集中在截干后1~2个月的速生期内,占理论极值的57.51%~58.55%;不同截干高度的净萌枝数量和累积萌枝数量在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均表现为截干高度5 cm<截干高度10 cm<截干高度15 cm;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平均单株累积萌枝数量分别为12.82,19.72和22.71枝/株,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截干高度云南松苗木的萌枝平均生长量积累过程呈现“慢-快-慢”的节律,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萌枝生长量分别为6.094,5.486和7.868 c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云南松萌枝生长量增加集中在截干处理后1~3个月,占总萌枝生长量的70%以上。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萌枝存活率分别为86.14%,76.26%和63.48%,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母株保存率分别为95.83%,100%和100%,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截干高度5 cm的萌枝数量少,但存活率最高;截干高度10 cm的萌枝数量多,且存活率较高;截干高度15 cm的萌枝数量多,但存活率最低。【结论】截干高度10 cm的处理既利于枝条萌发和萌枝生长,又具有较高的萌枝存活率,可较好权衡萌枝数量、生长量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因此确定其为最有利于萌枝潜力发挥的适宜留桩高度。  相似文献   

3.
猴头杜鹃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则新  周荣满  叶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60-5862,5953
研究浙江省凤阳山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种群的大小级、存活曲线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猴头杜鹃的年龄结构不同,有稳定型或增长型、稳定型趋向衰退型以及衰退型等,总体上多数样地猴头杜鹃种群幼苗库数量较为丰富,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猴头杜鹃种群在群落中能得到稳定的发展。猴头杜鹃种群的分布格局呈集群型,这是由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荔波瘤果茶的种群特征,在荔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荔波瘤果茶主要分布地设置400m2样地7个,以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荔波瘤果茶种群的基本数量特征,应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扩散型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聚集强度6种聚集度指数分析荔波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荔波瘤果茶种群年龄结构属金字塔型,种群是增长的,幼年个体较丰富,老年个体数量很少;荔波瘤果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5.
灰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稀渐危植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是塔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之一。在塔里木河上游选择具有代表性群落设立5 hm2研究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从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存活曲线、生存分析以及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灰胡杨种群生活史动态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上游灰胡杨种群结构整体上呈钟型,幼树个体较少,成年个体较多,属暂时稳定型种群;不同生境种群结构不同,随河流走向种群结构由稳定型转为衰退型。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中期(Ⅵ-Ⅸ)降幅较高;危险率呈上升趋势,于Ⅸ龄级出现危险率与死亡率、消失率高峰,生命期望单调下降,反映种群生存力下降的趋势。灰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因生境不同空间格局发生变化,这是种群适应环境压力及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种群空间格局随发育进程而变化,从幼龄到中、大龄,种群分布格局的聚集强度减弱并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这是种内竞争强度变化的结果。环境因子与种群分布多度的相关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下水位是影响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可见,塔里木河上游灰胡杨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随生境和时间发生变化,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是影响灰胡杨种群生态特征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树林是南京城市近郊次生林的重要类型之一,是构成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构树种群结构与动态,以期为城市森林资源管理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群落学研究的方法,在典型地段设置20个10 m×10 m的样方;结合种群年龄结构、高度结构、冠幅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时间序列预测等手段,对南京仙林地区的构树种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1)构树种群年龄结构呈近金字塔形,其低龄级具有较为丰富的种群数量;中龄级是种群构架的主体部分。(2)构树种群的高生长与直径生长具有显著相关性,其方程表达式为y=0.597 1+3.412 9lnx;受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构树种群高度以10 m以下居多。(3)构树的冠幅以10 m~2以下居多,且与种群的高度和直径不存在显著相关性。(4)静态生命表显示,II级和VI级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死率,这是环境与种群生物学特性相互作用的结果。(5)种群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II至Deevey-III型的过渡类型。(6)种群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在理想状态下该种群仍能够较好地维持现状。(7)种群结构动态指数在有干扰和无干扰情况下分别为0.493和0.003,尤其是在具有干扰的情况下偏离0的程度低,说明种群还是具有潜在衰退的可能。【结论】该种群在短期内仍属于稳定的状态,但种群在低龄级向中龄级过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低龄级种群数量是保持群落结构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白桦群落是乌拉山森林植被的主要类型之一,在高海拔阴坡、半阴坡以纯林形式分布.根据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白桦林不同林龄结构设置3个典型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Ripley''s K-Function)方法探讨了乌拉山白桦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白桦种群径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2)由于种内不同个体间为争夺空间和资源,种群在第Ⅲ、Ⅳ径级死亡率较高,自疏作用明显;(3)白桦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Ⅰ型曲线;(4)在研究尺度内白桦种群以幼树、中龄树为主时呈聚集分布,而成龄树或老龄树占多数时呈随机分布,即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其分布格局逐渐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乌拉山白桦种群在小于1.5m的尺度呈聚集分布,即具有2株以上个体“丛生”现象.在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白桦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滇东北黄杉种群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存分析和静态生命表研究方法,在滇东北调查了12个样地(20 m×20 m),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种群数量动态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种群目前均处于中、幼林阶段,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但增长性和稳定性存在差异.死亡率曲线均呈现2个峰值,但峰值出现的时间格局亦存在差异.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1~5龄级曲线较陡,死亡率较高;5龄级以后存活曲线相对平缓,死亡率较低.生存函数曲线反映了黄杉种群具有幼苗、幼树阶段死亡率高,中树阶段死亡率渐低,至大树阶段趋于稳定的特点.大量的人为砍伐是目前黄杉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应严厉禁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藏墨脱人为干扰下小果紫薇种群的样地调查,依胸径大小将林木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运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小果紫薇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其存活曲线、生存函数曲线以及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分析小果紫薇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下小果紫薇种群属于增长型,幼苗个体数量丰富,以萌枝更新为主,表明萌蘖能力较强;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各龄级有相近的死亡率;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同时在第Ⅰ龄级、第Ⅴ龄级和第Ⅸ龄级阶段出现峰值;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小果紫薇种群具有前期稳定、中期减弱和后期衰退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小果紫薇通过萌枝更新维持种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境的多枝柽柳种群空间分布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生境的多枝树柳种群空间分布点格局.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种群在自然界中主要有4种生境分布类型:风沙土生境类型、草甸土生境类型、吐加依土生境类型和盐土生境类型.[方法]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分析了不同生境中多枝柽柳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①风沙土生境类型,尺度2~7 m以内, 其为集群分布,当尺度大于7 m时, 则为随机分布;②草甸土生境类型和吐加依土生境类型的柽柳种群,在所有的尺度(t)下,均显著地偏离集群分布,呈随机分布;③盐土生境类型,尺度6~7 m以内, 其为集群分布, 尺度在1~6 m, 显著地呈随机分布;当尺度大于7 m时, 则又为随机分布.[结论]为柽柳专类园建设中确定不同生境多枝柽柳种群水平结构配置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东祁连山高寒阴湿地区山生柳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无性基株个体(即一个遗传单位)种群和无性克隆分株及萌生枝种群两个层次上对东祁连山高寒阴湿地区山生柳种群年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性基株个体种群0~10龄级幼苗贮备严重不足,11~20龄级苗木所占比重最大,种群动态呈稳定型;无性克隆分株和萌生枝种群年龄结构比较完整,结构分布图呈正三角形,种群动态表现为增长型;总体上来讲山生柳种群呈增长趋势,只是在演替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其繁殖方式有所改变,导致现阶段山生柳种群两个层次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构树叶粗蛋白含量高,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作为一种非常规蛋白质饲料资源有着良好的应 用前景。为促进构树叶的加工利用,研究了添加菠萝皮对构树叶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并利用美国康奈尔净碳水化 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构树叶青贮前后蛋白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菠萝皮添加量为鲜构树叶的0%、5%、 10%、15%和20% 5个水平,室温青贮60 d。研究结果表明院构树叶缓冲能较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较少, 无添加青贮料其pH 值超过5.0,发酵品质差;添加菠萝皮能显著降低青贮料pH 值、增加乳酸含量,改善青贮发酵品 质;与对照相比,添加20%菠萝皮的青贮料其氨态氮和pH 值含量最低,WSC 含量和乳酸乙酸比最高,无丁酸产生, 青贮发酵品质最好;不添加菠萝皮的构树叶经青贮发酵,约30%的可溶性真蛋白被降解为非蛋白氮,青贮后构树叶 的PA、PC 组分显著增加,而PB3组分显著低于青贮前;菠萝皮原料较构树叶原料含有较高的PA 组分,随着菠萝皮 添加量的增加,各添加组青贮料PA 含量均显著增加。添加菠萝皮虽然能改善构树叶青贮发酵品质,但添加量不宜过 高,否则影响构树叶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构树叶提取物的抗病毒活性。[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构树叶的水、75%乙醇和50%丙酮提取物及不同给药方式对NDV、IBDV、ILTV和IBV等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活性的影响,探讨构树叶提取物体外抗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乙醇和丙酮提取物能显著提高NDV感染的CEF细胞活性,丙酮提取物能显著提高ILTV和IBV感染的CEF细胞活性,但对IBDV诱导的CEF细胞病变无影响。经丙酮提取物预处理的CEF细胞对NDV或ILTV感染的抵抗力呈上升趋势。[结论]构树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可能通过阻断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识别和粘附发挥其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构树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构树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为构树的光合生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构树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构树光合速率(Pn)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在构树处于生长初期的条件下,其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净光合速率与与光合有效辐射关系密切,而与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相关性不大。[结论]影响构树叶片Pn日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切片方法,对构树叶、茎、根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构树解剖结构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构树叶表皮毛丰富,角质层较厚,栅栏组织发达,维管系统密度大,茎具有发达的髓部,根次生木质部比例大,导管发达。根、茎、叶组织中广泛分布着结晶细胞,含有大量的染色较深的代谢物质,具备许多抗旱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孙华  李海军  彭先文  吴伯希  李才元  王文华  梅书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22-19223,19232
[目的]探讨构树叶粉用于饲喂猪的可行性及其使用比例。[方法]选择日龄接近,体重25 kg左右的育肥猪进行构树叶粉饲养试验,试验组分以添加5%、10%和15%的量替换豆粕和麦麸,以及以15%的量替换全价料。[结果]各试验组之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饲养效果如日增重和料肉比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组I、II、III和IV的每kg增重成本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6.09%、3.66%、-8.69%和6.11%。[结论]构树叶粉可以15%的添加量用于肥猪饲养。  相似文献   

17.
应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测定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构树幼苗根、茎、叶3器官中离子的相对含量,并对其组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构树幼苗各器官中Na^+和Cl^-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K^+、Ca^2+和Mg^2+相对含量则低于对照;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根部皮层和髓细胞中的Na^+和Cl^-相对含量增幅较高,茎中的Na^+和Cl^-主要积累于表皮细胞,皮层中分布较少,叶中Na^+和Cl^-在表皮细胞中积累较多,而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含量相对较少;在高盐胁迫下,地上部分Ca^2+含量明显高于根部;NaCl胁迫下构树幼苗不同器官K^+含量下降的幅度不同,根和茎中K^+含量均降低,而叶片中K^+含量与对照相比变化不明显,在组织水平上,K^+在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中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盐胁迫对P^3+含量影响较小,其分布特点是主要积累于根部。  相似文献   

18.
一年生构树苗木构件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构树幼苗期6个构件的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变化,依据Harper的构件理论,对构树苗期种群构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构树幼苗构件之间及构件与个体之间生物量增长不具同步性;构树苗期各构件生长发育在8~10月份较为活跃,因此,若需培养壮苗,应在该段时期内加强水肥管理。此外,阐明了构树苗期构件的生长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构树,培育及经营其林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TM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数据,结合地面调查与GIS技术提取广西都安县的石漠化空间分布信息,选取该区域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土地利用程度、离民居点和道路的距离等因素,定量研究了喀斯特石漠化发生率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人口密度超过一定阈值时,人口密度对石漠化强度有较明显的影响;经济密度对石漠化的产生具有普遍影响;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石漠化的影响明显;离民民点和道路越近,人类活动强度对石漠化的影响越大。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在离居民点和道路距离的第一个缓冲区内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