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橄榄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部福州橄榄种质资源圃中80份橄榄种质资源叶片1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群体橄榄种质资源的嫩叶颜色、成熟叶颜色、叶面光泽度、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小叶数、复叶主轴长度、小叶叶柄长度、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叶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不同来源地橄榄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形状、叶形指数、嫩叶颜色、成熟叶颜色、小叶数是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构成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鉴别与利用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以湛江地区栽培的25份澳洲坚果种质为试验材料,调查研究叶片的14个表型性状,并对部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澳洲坚果资源的叶片表型性状(叶序、嫩叶颜色、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多少、叶面状态、嫩叶黄化、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度)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其中,叶片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47%~25.19%,变异幅度以叶面积最大、叶片长度最小;各数量性状数据分布均为偏正态分布,偏度大小范围为-0.20~1.3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与叶形指数均与叶片长度及其宽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而叶柄长度与叶面积、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及叶形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性状显示出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部分数量性状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并且,运用石蜡切片法,对澳洲坚果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观测。  相似文献   

3.
对广东潮州凤凰山区不同地域的50种凤凰单枞茶树品系的叶缘锯齿数、侧脉数、叶形、叶绿素含量、叶面积(LA)、叶干物质量(LDMC)、比叶面积(SLA)等叶片形态和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不同海拔地带的12种凤凰单枞茶树主要叶片性状进行了地域变异研究。结果显示,50种凤凰茶树叶片形状为卵圆形至长卵形(叶形指数1.99~3.16),叶绿素含量平均为64.348(SPAD测定读数),平均单叶面积24.237 cm2,叶干物质含量40.65%,比叶面积80.947 cm2·g-1。50种凤凰单枞茶树的叶面积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21.12%),比叶面积变异次之(18.3%),叶形状(9.8%)和叶绿素含量(10.4%)变异较小,叶干物质含量变异最小(5.9%);南馥茶园的兰花香、柚花香、宋种、八仙、桂花香、夜来香、蜜兰香等品系叶片单位面积合成的有机物质较多,对外界资源有效利用率较高;南馥茶园的玉兰香、水仙、姜花香、杨梅叶和区山塘茶园的玉兰香等品系叶片单位面积合成的有机物较少,对外界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高海拔地带的部分凤凰单枞茶树具有叶面积大、叶干物质含量少、比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多的趋势,表明种植地域的海拔对凤凰单枞茶树叶片性状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叶鞘对杂交水稻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选取4个杂交水稻品种,研究了其基部节间包鞘及去鞘的抗折力差异和基部节间叶鞘的包茎层数、包茎厚度、存活数量及其与节间包鞘抗折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部节间包鞘的抗折力是去鞘的1.4~1.9倍,去鞘后的抗折力较包鞘的降幅24.3%-46.8%,叶鞘在齐穗期对抗倒性弱的品种影响大,而...  相似文献   

5.
玉米叶部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度水分胁迫下不同抗旱型品种的叶部形态特征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衰老指数、叶片卷曲指数与抗旱性呈显著负相关;叶形值、叶向值与抗旱性呈显著正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叶向值、叶形值与抗旱性的关系较叶片卷曲指数、叶片衰老指数更为重要,以上叶部形态指标是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粱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宁 《杂粮作物》2001,21(4):13-15
由8个高粱亲本组成1/2P(P+1)双列杂交试验,采用Hayman等人的双列分析法,对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角、叶向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叶面积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外,其余4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叶角、叶向值以加性效应为主,叶长、叶宽、叶面积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叶角、叶向值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叶开、叶面积以高值为超显性。叶面积的狭义遗传力最低,为31.69%,而叶角较高为89.83%。  相似文献   

7.
与正常叶型大豆叶不同的几种大豆叶类型,有多复叶型(多叶柄)、多叶型和多单叶型3种.其中多单叶型大豆叶为罕见类型,首次报道.其特点在单叶节部位上长出3片叶、4片叶、5片叶和6片叶等不同于其它大豆叶的类型.经两年的观察,多单叶型大豆植株后代表现出正常型植株占55.92%;多单叶植株占44.08%;群体内各类型所占百分率多少次序为正常型>3叶型>4叶型>5叶型>6叶型.  相似文献   

8.
Greater leaf thickness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leaf carbon assimilation rate, but the tradeoff between thicker versus larger leaves also affects canopy structure and light interception. Many studies equate the ratio of dry leaf mass to area (leaf specific mass) with leaf thickness. This approximation has utility but ignores differences in true thickness due to variation in water or air content and other factors. To understand better variation in leaf thickness in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14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ickness were compared for a diverse set of bean cultivars grown in three field environments in Colombia. The parameters included leaf thickness per se as measured anatomically or with a micrometer, leaf specific mass expressed on dry and fresh weight bases, leaf optical density measured at 670 nm, total lea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expressed on a leaf area basis, leaf tissue density,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expressed on fresh and dry weight bases.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air, water, and dry matter to leaf thickness were also estimated. Most parameters showed large differences among line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ports that cultivars from the Mesoamerican genepool have thicker leaves than those of the Andean genepool. Parameters varied greatly with environment and sampling date.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need to control for leaf water content when studying leaf thickness. Furthermore, including mid and lateral rib tissue in leaf samples appeared to bias data sufficiently enough to double estimates of leaf thickness and specific mass. Based on time required for measurement and ability to detect cultivar differences, measuring leaf thickness with a micrometer and leaf optical density appeared the most promising for rapid characterization of leaf thickness.  相似文献   

9.
烤烟叶片钾含量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荣邦  聂紫 《作物研究》2009,23(3):194-196
测定了烤烟上、中、下3个部位叶片不同位置的钾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烟叶的钾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并呈现规律性变化,具体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另一方面,同一张叶片上不同位置的钾含量也存在差异,并呈现规律性变化,具体表现为钾含量从叶基到叶尖存在着明显的递减的变化规律,趋势是叶基〉叶中〉叶尖。  相似文献   

10.
王德亮  阎晓东 《大豆科学》2000,19(2):126-130
本研究用人工接种方法探讨了大豆不同株龄及不同的叶龄和荚龄对灰斑病的反应。结果表明,株龄越大的大豆其灰斑病愈轻,反之则重。完全展开叶和正在扩展叶易感灰斑病,嫩叶(叶缘未分离)和老化叶不易感病。荚龄大于1cm的最易感病、病粒率高,0.5cm以下的荚不易感病。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探讨了甜菜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群体各叶层光合速率的变化,生理、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各叶层对群体光合作用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叶层对整个冠层群体光合作用贡献明显不同,叶丛形成期是中层>下层>上层,块根增长期以后则是上层>中层>下层。密度过大的处理,中、后期群体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与群体中、下位叶层光合速率下降有关,其叶片气孔阻力、相对光照强度和叶面积指数均与低密度处理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玉米持绿性与其它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生产上常用的9个玉米自交系,采用双列杂交的方式组配了3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持绿性与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绝对绿叶面积持续期(GLAD)与总叶片数、开花时绿叶面积以及相对GLAD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时绿叶面积、相对GLAD这两个性状的直接效应较大;相对GLAD与开花时绿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茎秆硬度呈显著正相关;玉米持绿性提高,使收获时茎秆、叶片中的含水量提高,但不会引起籽粒含水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直播条件下,华杂6号的叶长、叶宽、长宽乘积与叶面积,单叶面积与整株叶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华杂6号的单片叶面积与叶长、叶宽、长宽乘积都呈幂函数关系,但单片叶面积与长宽乘积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叶宽,最后是叶长。单株叶面积与单片叶面积呈一元线性函数关系,但相关性最好的叶片所处叶位,随绿叶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小麦冠层叶片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连续两年随机选用8个小麦品种(系)组配成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冠层叶片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旗叶基角和鞘长、倒二叶宽为加性一显性模型遗传;倒二叶的基角和开张角均为加性模型遗传;旗叶开张角遗传受环境条件影响,第一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第二年为加性-显性模型遗传;旗叶长、宽和倒二叶鞘长第一年均为加性一显性模型遗传,第二年均为加性模型遗传;倒二叶长第一年为加性一显性模型遗传,第二年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还分析了控制各性状的显隐性基因在各亲本中的分布及其显性程度。最后,讨论了冠层叶片性状的后代选择和亲本组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86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试材,分析澳洲坚果种质叶片表型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结果表明:8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3.8个,嫩叶颜色和叶片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各为5个;4个数量性状中,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3.33%,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3.59%;Q型聚类分析将86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6.85时分为光壳种及光壳种与粗壳种的杂交种2个组群;R型聚类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1.16处聚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将12个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71.120 9%,更为直观展现了叶片表型特点,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叶序、嫩叶颜色、叶尖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基于叶片表型多样性的数量分类为构建澳洲坚果种质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数理统计软件对12份橡胶草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份橡胶草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变异系数均较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在1.86~1.99,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叶片长、叶缘类型与其它性状之间相关性较大,其中叶片长与叶片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及叶缘类型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缘类型与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脉颜色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12份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综合评价发现,Ⅱ类群的3份材料(206-1、208-1、214-1)表现显著优于Ⅰ和Ⅲ类群,可作为橡胶草育种的优选材料。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张洪生  姜雯 《玉米科学》2012,20(2):111-114
试验选用当地主栽夏玉米品种,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水平下,与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CK)相比,三行靠、四行靠和五行靠种植方式穗位高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茎粗增加;穗位上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显著减小;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差异不显著;穗位上第2叶、穗位下第2叶叶向值增加。五行靠种植方式穗位上第2叶、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夹角均最小,穗位上第1叶和第2叶、穗位下第1叶和第2叶叶向值均最大,且叶面积指数最高。各处理单位面积地上干物重均高于对照,但子粒产量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于1996和1998年对国内外9份高产水稻品种灌浆结实期的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在叶片角度(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较小时(<20°),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都随着功能叶(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片角度增加而增加,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2)千粒重与剑叶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9119**),而与倒2叶、倒3叶的长度呈负相关(r=-0.7029*、-0.8277*),表明剑叶是决定千粒重大小的因素之一,而其余功能叶的影响较小;(3)在叶片曲率较小(<0.015)时,剑叶的曲率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r=-0.9057**),表明叶片曲率越大,其相应的籽粒数越少,即披散型叶片不可能提供充足的灌浆物质。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湖南浓香型烟叶质体色素在生育后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叶位间的差异,对云烟87在打顶期、打顶后10 d、打顶后20 d三个时期和上部、中部及下部叶三个叶位间的色素含量变化及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不同叶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都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除打顶期上部叶和中部叶差异不显著外,不同叶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同一叶位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变化为,打顶期后下部叶逐步明显减少,中部叶先明显减少后少量增加,上部叶则先增加后降低。不同叶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在同一时期都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且叶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比值和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在相同时期都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但前者在打顶期后呈逐渐降低趋势,后者则先增加后明显减少。上部叶、中部叶及下部叶的叶绿素含量均与相应SPAD值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不同覆膜方式下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叶片衰老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内单314为试验材料,在行间覆膜(SPF)、行上覆膜(UPF)及不覆膜(NPF)3种处理下,对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花粒期不同层位叶片POD活性表现为下位叶>穗位叶>上位叶;CAT、SOD活性表现为上位叶>穗位叶>下位叶。灌浆期玉米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变化趋势表现为穗位叶>上位叶>下位叶;乳熟期不同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表现为上位叶>穗位叶>下位叶。表明在玉米花粒期,行间覆膜处理可以提高玉米上位叶及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POD活性、CAT活性及SOD活性,减小气孔导度,降低叶片蒸腾速率,延缓叶片衰老,维持花粒期生理功能,保证子粒充分灌浆,提高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