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了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点,优化了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方法,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粪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在营养琼脂上生长呈半透明边缘不整的白色菌落,接种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分别出现伴有卵磷脂酶乳光浑浊带的粉红色火山口状菌落和伴有双溶血环的灰绿色勋章样菌落。生化试验结果确认这些分离株均为产气荚膜梭菌。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粪样检测发现,阳性率分别为13.04%(3/23)和19.51%(8/41)。说明本研究建立的麋鹿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方法简便快速,确实可行;麋鹿产气荚膜梭菌自然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轶  王文 《野生动物》2011,32(2):65-68
2010年1~12月,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用粪便显微组织技术分析麋鹿食性。将收集的240组粪样8个复合样本和11科19种(属)植物标本进行镜检分析,结果如下:春季,麋鹿主要采食紫花苜蓿(4.03%)、狗尾草(11.87%)、野苋菜(9.51%)、黑麦草(8.13%);夏季,紫花苜蓿(27.61%)、狗尾草(15.45%)、禾本类其他植物(11.82%)、野苋菜(8.07%);秋季,紫花苜蓿(22.57%)、蒿(12.55%)、狗尾草(11.26%)、黑麦草(11.17%);冬季,紫花苜蓿(17.16%)、狗尾草(14.48%)、蒿(13.63%)、野苋菜(13.19%)。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本试验分别于2018年4月和10月收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粪便样品共53份、补料区土壤样品9份、湖水及淤泥样品9份,应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集卵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饱和硫酸镁漂浮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滤膜培养法对麋鹿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土壤中寄生虫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对麋鹿苑湖水及淤泥中贝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53份麋鹿粪便样品均检出了寄生虫卵,感染率为100%,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以线虫、吸虫为主,且主要为混合感染。麋鹿苑土壤深层(90~95 cm)寄生虫虫卵的检出率为100%,高于中层(30~35 cm)和浅表层(2~7 cm)寄生虫虫卵检出率(均为33%),但未检测出钩虫卵和活的蛔虫卵。在湖水及淤泥中检测到环棱螺属、沼螺属、赤豆螺,以环棱螺属的螺类为主,其可能成为广州管圆线虫、华支睾吸虫和抱茎棘隙吸虫的中间宿主。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普遍存在寄生虫感染情况,且与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影响麋鹿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为驱虫和轮牧不够,粪便和水塘未进行无害化处理,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成为循环感染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本试验分别于2018年4月和10月收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粪便样品共53份、补料区土壤样品9份、湖水及淤泥样品9份,应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集卵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饱和硫酸镁漂浮法、试管滤纸培养法、滤膜培养法对麋鹿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土壤中寄生虫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对麋鹿苑湖水及淤泥中贝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53份麋鹿粪便样品均检出了寄生虫卵,感染率为100%,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以线虫、吸虫为主,且主要为混合感染。麋鹿苑土壤深层(90~95 cm)寄生虫虫卵的检出率为100%,高于中层(30~35 cm)和浅表层(2~7 cm)寄生虫虫卵检出率(均为33%),但未检测出钩虫卵和活的蛔虫卵。在湖水及淤泥中检测到环棱螺属、沼螺属、赤豆螺,以环棱螺属的螺类为主,其可能成为广州管圆线虫、华支睾吸虫和抱茎棘隙吸虫的中间宿主。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普遍存在寄生虫感染情况,且与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影响麋鹿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为驱虫和轮牧不够,粪便和水塘未进行无害化处理,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成为循环感染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保障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不同栖息环境下麋鹿喜食植物营养成分,试验通过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个研究区栖息的麋鹿喜食植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喜食植物的6个样品中,以精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最高,鲜苜蓿、蟋蟀草次之,马唐营养成分略差。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喜食植物的6个样品中,以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含量最高,狼尾草较玉米秸秆稍差,苦荬菜营养成分含量最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喜食植物的6个样品营养成分中,以狗牙根营养成分含量最高,苔草营养成分含量最低。在区域方面,各个植物营养成分中看不出因地域纬度变化而明显变化的成分。在季节方面,与春季相比,麋鹿夏季喜食植物营养成分含量中,粗纤维、粗灰分、粗蛋白、水分含量、无氮浸出物含量明显较高,而粗脂肪、钙、总磷含量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正>麋鹿隶属鹿科麋鹿属,是我国特有的物种,20世纪初在我国灭绝,1985年我国从英国重新引进麋鹿,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以下简称"麋鹿苑")建立了首个重引入种群[1]。自引入以来,麋鹿种群迅速繁衍发展,虽然采取了人工迁地保护措施,目前种群数量仍超过环境承载量[2]。麋鹿苑的麋鹿半散放于湿地栖息地中,其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给苑内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目前,在对麋鹿的研究中,仅测定了其对紫花苜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28日下午,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饲养人员发现保护区内一雌性麋鹿有不吃食、离群、精神沉郁、卧地不起等异常现像。2 d后于保护区湖边发现大片血迹,未见胎儿。4 d后发现胎儿死于腹中,兽医助产取出死胎。死亡胎儿肢体残缺不全并腐烂,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系统,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13头麋鹿mtDNA控制区(D-环区)进行全序列扩增,对所得PCR产物进行测序,获得1 199 bp核甘酸序列片段,G+C含量占39.1%,其中仅有6个位点存在变异和转化,3种单倍型多样性为0.295,核苷酸多样性为0.039%。证明麋鹿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将所测的麋鹿样本的mtDNA控制区序列与马鹿、坡鹿等鹿亚科动物进行比较,构建NJ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其种间亲缘关系最近的为坡鹿、泽鹿。  相似文献   

9.
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种。由于人类的猎捕和环境的变迁,在1900年左右该种群在中国基本灭绝。麋鹿重引入是中国第一个重大物种重引入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代表了中国麋鹿的人工圈养、半人工圈养和自然放养3种方式。作者从麋鹿的生物学特征、生境、种群、遗传繁殖、饲养管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国麋鹿种群发展现状及其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麋鹿种群的健康繁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又称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是以保护麋鹿及其湿地生境为主,具有博物馆性质,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集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学公园,也是科普教育基地。麋鹿苑也是一处极富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址,原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猎苑,清末最后一群麋鹿曾生活于此[1]。20世纪初,由于洪水和战乱,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幸而英国乌邦寺主人贝福特公爵收集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才使其免遭灭绝之灾。1985年,在有关专家的呼吁下,麋鹿得以重返故里,在北京南海子  相似文献   

11.
麋鹿具有季节性脱毛的特点,冬毛脱落的时间在3~5月,而后长出较为短而稀疏的夏毛;冬毛长出的时间在10~11月,此时夏毛脱落,长出浓密的冬毛.2012年7月该园1只成年雄性麋鹿出现非季节性的全身脱毛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血液常规正常;血液临床生化分析正常;血液微量元素测定正常,血液激素测定正常,毛皮屑真菌培养正常.在没有进行治疗的情况下,1个月后动物自行痊愈.综合分析该病例的发生可能与季节变化、个体之间差异等因素有关.麋鹿非季节性脱毛相关研究尚属首次,本研究旨在为麋鹿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符合麋鹿血液生理生化特点的正常参考值范围,试验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50头健康麋鹿进行采血,收集到血液样本共计50份,进行了19项生理指标和27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取95%区间检测值确立生理生化指标正常值参考范围。结果表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麋鹿血液生化指标正常值参考范围近五年来的差异不大,可以作为麋鹿的健康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北京南海子麋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麋鹿的健康状态,给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对北京南海子临床健康麋鹿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其中11只麋鹿测定了14项血液生理指标,32只麋鹿测定了35项血液生化指标.不同性别指标值之间的差异以及亚成体和成体之间生化值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血液生理指标值除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指标上雄性显著高于雌性,其他指标雌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之间血清生化指标值仅乳酸脱氢酶、二氧化碳、血清K+等指标差异显著,其他值雌雄间差异不显著;麋鹿成体与亚成体之间在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羟丁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肌酸同工酶、白球比、总蛋白定量和球蛋白等多项指标差异较显著.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次新增加了16项麋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值的测定,测定项目中总胆红素和尿酸测定值与以往值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麋鹿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因其尾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角似鹿而非鹿,颈似骆驼而非骆驼,而俗称"四不像"。成年雄鹿体重可达200 kg,雌鹿较小,体重可达120 kg。雌鹿2~15岁为育龄期,其怀孕期为250~315 d,一般在285 d左右。中国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麋鹿自然保护区,其他的主要集中在动物园、风景区等地[1],主要目的是展出,供游人观赏和宣传教育。动物园受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麋鹿出血性肠炎流行特点,找到预防该病的管理措施,通过对2000年—2009年间北京南海子的麋鹿发生出血性肠炎诊断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并从该病发生的季节、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麋鹿出血性肠炎共发生64例,每年呈散发状态,年平均发病率为6.06%;麋鹿出血性肠炎主要发病季节是冬季和春季;2000年—2009年出血性肠炎散发病例以成年个体为主;出血性肠炎发病数量雌雄麋鹿之间性比(♂∶♀)为1∶1.13,发病与性别无关(P>0.05)。麋鹿出血性肠炎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病理解剖以肠道严重出血为主要特征,因肝脏、肺脏、心脏和肾脏等多个器官出血、变性坏死,治疗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2月~2012年3月,采用样线法对大丰麋鹿保护区幼龄麋鹿的集群组成、生境选择和警戒距离等进行调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处于乏食状态下幼龄麋鹿的行为活动规律。结果显示:幼龄麋鹿昼间77.45%的时间用于取食活动,它们通过延长取食时间以取得足够食物,维持生理需要。乏食压力下,幼龄麋鹿集群、生境选择及观望警戒距离月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生活规律保持相对稳定性。乏食期结束,74.58%的幼龄麋鹿能够应对自然环境变化得以生存,显示了其具有一定野外生存本能和较高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麋鹿生长激素的变化水平,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79只健康麋鹿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结果表明,年龄和性别不同的群体,血清生长激素分泌水平有所不同。麋鹿1岁时生长激素分泌最高,数值最大的个体也出现在1岁,值为1.52μg/L,说明从整体上来看麋鹿1岁时生长最为旺盛。雄性生长激素分泌均值高于雌性,雄性生长激素平均值为0.6321μg/L±0.06151μg/L,雌性为0.6158μg/L±0.05743μg/L,生长激素含量在1岁与2岁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血清生长激素分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环境的变化、灾害性天气频发,麋鹿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种群的持续发展与动物疫病暴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结合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的现状,提出疫病防控措施,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对浙江临安糜鹿上山行为进行了观察与探讨。麋鹿上山时对不同的山体坡度采取不同的行走对策,表现在四肢及蹄的运用和行走路线的差异,具有一定季节规律。麋鹿属于大型泽兽,出现上山登高行为说明麋鹿具备一定攀高能力。发生糜鹿上山行为可能自古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气候变化,麋鹿在远距离迁徙过程中,需要翻山越岭;二是在人类因素干扰下,出现栖息地的异常选择,应对小环境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物种,野生种群在本土灭绝近200年,2018年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小麋鹿的人工驯养试验,通过合理饮食饲喂与建立条件反射、食物诱导强化训练等方式相结合,在试验场地对刚出生的小麋鹿个体开展驯养试验,总结了麋鹿驯养中饲养的日粮配比和成功驯化的技术方案,探讨了麋鹿人工驯养的关键措施和技术难点,为进一步开展人工驯养麋鹿提供技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