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和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 采用由科研育种单位或良种场建立的"三圃田",原种田繁育原原种、原种,或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育原种,由种子专业农场或专业承包户生产良种,种子部门进行良种生产安排、种子检验、收购,扩繁提供优质种子给农户;各级种子部门要加快种子繁殖基地建设,抓好基地技术培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隔离区域的设置等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繁殖基地.  相似文献   

2.
良种繁育与种子产业化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济南250100)刘嗣元李龙凤种子产业化主要内容之一是改变目前良种选育、生产、经营推广脱节状况,实现育种、繁育、推广一体化,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其核心是种子生产,也就是良种繁育。良种繁育是种子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抓好良种繁育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青岛市种子站(266071)汤景臣陈秀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首先要抓好种子工作,抓种子工作又要首先抓好良种繁育工作。抓好良种繁育是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抓好良种繁育势在必...  相似文献   

4.
良种繁育体系构建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种繁育是种子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良种繁育,种子生产、经营就无从谈起。为了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需要,必须建立种子繁育体系,从而保证有足够的数量、合乎标准的种子供应生产。  相似文献   

5.
现代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年代,如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在加强宣传、优化服务的同时,关键在于种子质量,而良种繁育工作又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和基础。只有建立稳固和高标准的种子基地,完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实施规范化的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确保繁育出高标;隹、高质量的农作物种子。  相似文献   

6.
一圃三级小麦种子生产技术的实践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技术交重复繁殖和循环选择两种种子生产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种子生产方法和我国种子生产的先进技术为实践基础,解决了当前良种繁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适合我国现阶段物质、技术条件的种子生产先进技术之一,已在河南省小麦种子繁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1 建立健全种子繁育体系 采取由科研育种单位建立“三圃”田、原种田繁育原原种、原种,或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育原种,由具备种子生产资格的单位建立小麦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扩繁良种销售给农户,按照这个繁育体系生产的小麦种子就能有效地保证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邓州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使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面积达95%以上。10年间,因种子因素夏粮总产净增2.26亿公斤。邓州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1981年以来,他们把种子工作作为科技兴农和强化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着力加快良种的繁育和推广步伐。——建立种子基地。以市种子公司为依托,采取  相似文献   

9.
1我国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我国小麦良种繁育的技术体系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六种,一类是以循环选择技术路线为标志的三圃制和两圃制.第二类是以重复繁殖技术路线为标志的一圃制和四级种子生产技术.第三类是结合应用循环选择和重复繁殖技术路线的株系循环法和一圃三级种子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种子生产的诸多系统和环节中,良种繁育技术是确保小麦种子质量和产量达到要求的最重要的环节。针对新疆、兵团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落后的现状,本文作者在介绍了小麦良种繁育工作发展历程、两种技术路线之后,对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主要方法作了综述。分析了“三圃制”方法的主要弊端,介绍了“株系循环法”、“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法”、“一圃三级法”等小麦良种繁育新技术。当前应把以“株系循环法”为技术的保种圃种源保存方法,逐步过度为保种圃与低温低湿库并重的双重保种技术,最终实现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革新,使其技术路线、生产程序、种子类别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1.
@@棉花良种繁育田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给大田生产繁育优良品种的优良种子,是棉花良种繁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和推广的展示基地。优良品种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植棉技术进步和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河县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管理部门以及种子生产企业,致力于棉花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发展到现在良种繁育田面积每年稳定在1400hm2左右,优良种子产量达到200万 kg,繁育的种子纯度达到96%以上,发芽率在85%以上,每 hm2子棉产量达到6750kg 以上,高产田可达到7800kg。棉种的品种品质和播种品种以及棉花的单产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棉花良种繁育田已成了博州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窗口,为推动当地种子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生产实践和技术指导,现将棉花良种繁育田的管理及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我国小麦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我国小麦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应逐步放弃"三圃制",积极推广应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采用"株系(行)循环法"进行田间种植保存与低温低湿库并重的双重保种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棉花生产管理体制的改变,棉花良种繁育工作出现了新品种选育速度快,生产用种更换频繁,育种者直接参与棉花良种生产等特点。费工费时的"三圃制"专业化棉花种子生产体系已不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基于上述条件,本研究提出,用育种者的种子直接种植,选典型单株混收生产原种;原种去杂去劣生产良种直接用于生产的良种生产程序,简便高效。  相似文献   

14.
赵禹 《种子科技》1997,(1):17-18
对建立科研生产联合型棉花良繁统供体系的探讨河北省邯郸市种子公司(056001)赵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使现有棉花良种繁育推广体系适应新形势,是棉花种子工作探讨的重要课题。一、棉花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现状邯郸市自8...  相似文献   

15.
高增永 《种子科技》2001,19(1):20-21
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 :主要农作物的商品种子生产实行许可制度。这一规定从法律上取消了国营良 (原 )种场作为种子生产主要基地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 ,按行政区划建立的国营良 (原 )种场繁育、推广了大批良种 ,为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 ,进入 80年代后 ,多数国营良种场步入困境 ,生存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在回顾分析河北省国营良种场建立、发展及现状及其在良种推广体系中地位变化的基础上 ,提出改革方向。1 历史回顾河北省按行政区划建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始于建国初期。 50年代初期 ,主要以国营农…  相似文献   

16.
李其义 《种子》2007,26(11):100-104
3主要农作物的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工作“十五”以前,我省杂交农作物的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基本上遵循的是“省提、地(市)繁、县制”的原则,常规农作物良种的繁育实行的是以县为单位,自繁自用的办法。《种子法》实施后,种子市场全面放开,原来的国有种子企业一家独揽,垄断经营的局  相似文献   

17.
运用小麦良种繁育播前准备、规格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贮等四大专业化生产技术,介绍了小麦良种繁育技术要领,以保持和恢复小麦品种优良种性,实现小麦种子生产专业化,经营商品化,确保小麦生产用种安全。  相似文献   

18.
良种繁育的任务是一加速繁殖和推广的新品种,使新品种尽快地应用于生产,替换与生产不适应的老品种,二是保持现有品种的优良种性,即对生产应用的良种进行提纯复社,以提高其丰产性和优良品质。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是靠良种繁育体系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颁布实施前的良种繁殖体系,对于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以及保障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种子工作的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作,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土地承包生产体制实行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生产模式,给大面积小麦种子的计划繁育、质量保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措施落实、利益的分配都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和制约条件.为了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从1998年起,岐山县种子公司积极探索总结土地承包体制下小麦良种繁育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繁育体系,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良繁模式,建立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责、权、利分明,目标统一,合作共赢的繁种体系,使"岐山品牌"小麦良种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组织管理越来越到位,标准化生产越来越规范,种子质量稳定提高.规范化的生产程序,集约化的生产规模,质量过得硬的"品牌效应",前瞻性的品种生产预期,引起了各级领导、农业专家、种业同仁及省内外种子客户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张素平 《种子科技》2009,27(12):6-8
文章阐述了开放型小麦种子生产体系的定义和基本框架,并对联繁自销、自繁自销、联繁包销、品种授权销售等四种主要产销形式和良种繁育与期货相结合,与统一供种相结合、与面粉企业相结合、与良种补贴相结合、品种授权销售、建立种子生产加工中心、建立种子分公司等七种生产模式做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