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明确亚硒酸钠对黑粒小麦籽粒硒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黑粒小麦品种山农紫麦1号为材料,在大田进行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亚硒酸钠设4个浓度:0(CK)、15(C_1)、30(C_2)和45(C_3)g·hm~(-2),分别于小麦拔节和开花期各喷施一次,分析了不同浓度亚硒酸钠黑粒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籽粒硒含量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开花后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LAI),C_1、C_2处理均显著高于CK,C_3处理在开花后14~21d显著高于CK;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及籽粒、茎秆+叶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重,C_1、C_2处理均显著高于CK,但叶片干物质重及占比显著低于CK;花后干物质积累量,C_2、C_3处理显著高于CK,C_1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三种喷亚硒酸钠处理(C_1、C_2和C_3)的成穗数均显著高于CK,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产量较CK分别增加7.89%、9.96%和9.19%。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黑粒小麦籽粒的硒含量,CK、C_1、C_2和C_3处理籽粒硒含量分别为0.056、0.238、1.295和1.207mg·kg-1。籽粒粗蛋白含量,C_1、C_2处理较CK分别提高9.49%和4.29%,差异显著;C_1、C_2、C_3处理面筋指数分别较CK提高4.67%、13.06%和3.77%;C_1处理面团形成时间及稳定时间均显著高于CK,C_2、C_3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各喷施亚硒酸钠处理间的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吸水量差异不显著。本研究条件下,黑粒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喷施30mg·kg-1亚硒酸钠,可以明显提高籽粒产量、硒含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花后养分供应对小麦加工品质的效应,选用不同筋力的春小麦品种克旱19(KH19)和龙麦33(LM33)为试验材料,通过齐穗后叶面喷施5%蔗糖和2%尿素,分析籽粒建成期籽粒中氮含量的变化、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及其各组分含量的变化与面粉加工品质(面筋含量、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蔗糖处理后小麦籽粒含氮量升高幅度最大;蔗糖和尿素的喷施均增加了小麦籽粒总蛋白质含量(KH19:8.34%,6.67%; LM33:9.36%,6.66%)及蛋白质各组分含量,蔗糖处理后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比尿素处理的高1%~3%;蔗糖处理后麦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在总蛋白中的比例下降1~5%;蔗糖和尿素处理均提高了小麦籽粒的干、湿面筋含量、面粉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尿素处理延长了面团断裂时间与面团稳定时间,而蔗糖处理缩短了面团断裂时间与面团稳定时间;尿素处理增加了小麦拉伸能量(拉伸面积),而蔗糖处理降低了拉伸能量,尿素处理较蔗糖处理对面团的拉伸比值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叶面喷施不同营养元素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叶面施肥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以不同品质类型的2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品种和叶面喷施不同营养元素(硼、锌、锰、铁、磷、钾、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和追肥相同的条件下,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差异显著。喷施不同营养元素处理的千粒重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喷施营养元素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叶面喷施硼肥产量最高。叶面喷施营养元素对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面包评分有显著影响,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对不同蛋白组分有显著影响。叶面喷施铁和锌分别提高了籽粒中铁和锌的含量,但喷锰并未增加籽粒中锰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以临黑2号、临黑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大田生态模式下,花荚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肥对夏播黑大豆产量构成因子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两个黑大豆品种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绿维康有机富硒肥产量均有增加,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因子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籽粒硒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临黑2号在硒肥喷施浓度为0.1%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最高,籽粒硒含量随硒肥浓度增加而增加;临黑3号在硒肥喷施浓度为0.2%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最高,硒肥喷施浓度为0.3%时,籽粒硒含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叶面喷施硒肥对黑小麦籽粒产量和硒含量的效应,以临黑131和冬黑1206两个黑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在拔节期(4月17日)、孕穗期(4月28日)和灌浆期(5月14日)3个时期喷施0、10、20、30 mg·L-14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分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对黑小麦籽粒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施硒肥对黑小麦有增产效果,而灌浆期喷施硒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硒肥浓度为10 mg·L-1至20 mg·L-1时,黑小麦籽粒可达到富硒标准(0.15~0.30 mg·kg-1)。综上所述,在黑小麦孕穗期叶面喷施浓度介于10 mg·L-1至20 mg·L-1之间的Na2Se03溶液,在不减少产量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黑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使黑小麦籽粒达到富硒水平,增加黑小麦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6.
外源硒对滴灌小麦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给小麦高效富硒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外源硒不同施用方式及用量对小麦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基施与喷施外源硒的小麦生物量和产量均随硒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滴施外源硒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随硒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喷施20 mg·L-1外源硒处理下小麦产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19.5%;滴施0.6 kg·hm-2处理,小麦产量提高14.3%;而基施外源硒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喷施处理最高产量分别比基施、滴施处理最高产量增加4.5%和0.8%。在小麦籽粒硒富集上,滴施处理中籽粒硒富集量最大,分别是基施和喷施处理的2.6倍和1.6倍。基施、滴施和喷施外源硒处理下,小麦籽粒硒转化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5.5%、55.6%和67.8%,喷施处理小麦籽粒转化率最高。喷施处理小麦的硒利用率显著高于基施和滴施处理,分别是基施和滴施的2.2和1.7倍。分别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滴施0.6 kg·hm-2、喷施20 mg·L-1 Na2SeO3,既能使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国家富硒食品标准,又能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7.
试验比较了硒肥施用时期、方法、浓度对冬闲田早熟马铃薯富硒的影响,研究了硒肥浓度与马铃薯产量、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硒肥的喷施时期显著影响富硒效果。在开花期叶面喷施1次硒肥,块茎硒含量为0.204 mg/kg,即可达到富硒水平。在开花期叶面喷施硒肥,块茎硒含量极显著地高于根部喷施时的硒含量;而在结薯期施硒肥时,喷施在植株根部和叶面的富硒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硒肥浓度(1 500、750、375、187.5倍)水平下的块茎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块茎中硒含量有极显著差异,硒含量随着硒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生产富硒马铃薯时,需根据马铃薯富硒标准来调整并确认最佳的硒肥浓度和施硒时期。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奇善宝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海洋寡糖复合制剂奇善宝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2011-2013年以小麦品种中麦349为材料,研究了返青、拔节和孕穗期叶面喷施奇善宝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奇善宝使冬小麦增产2.9%~11.3%,效果明显,增产的主因是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喷施奇善宝对冬小麦部分品质性状影响显著,其中使籽粒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和面粉湿面筋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0.1%~0.8%、1.0%~5.3%、0.3%~3.3%和0.4%~5.1%,使面团稳定时间和延展性分别下降3.5%~5.8%和2.3%~5.2%。增产效果以返青期和拔节期喷施最佳,返青期喷施对改善品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氮磷钾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175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磷钾运筹对小麦植株和产量性状、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面团品质和烘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或氮磷、氮钾、氮磷钾配合施用,比单施磷、单施钾、磷钾配施以及不施肥处理显著增产,并改善了植株性状。施肥处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品质和烘焙品质影响显著。籽粒产量性状和不同品质指标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有别,如施肥处理对产量、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影响较大,对容重、吸水率影响较小。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品质指标对施肥处理的反应亦有差别,如中麦175的籽粒产量、面团拉伸阻力、拉伸比值、最大拉伸阻力、最大拉伸比值、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敏感,其变异系数大于济麦20,而济麦20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对施肥处理的反应敏感,其变异系数大于中麦175。施氮对改善籽粒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效果优于单施磷或单施钾处理。  相似文献   

10.
叶面喷硒对小麦抗氧化性能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大田条件下硒对小麦抗氧化性能及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以亚硒酸钠(Na2SeO3)和富硒增产素为硒源,从硒的用量、形态和喷施时间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喷硒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小麦根系活力和旗叶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小麦籽粒硒含量最高为对照的3.3倍,各处理均表现出增产趋势,最高增产5.1%。富硒增产素喷施效果优于亚硒酸钠.孕穗期喷施比灌泉期喷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为给小麦新品种中麦895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2013-2015在关中中部灌区,采用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播期与播量对中麦895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显著影响中麦895的产量,其高产适宜的播期为10月12日-19日,适宜的播量为170.2 kg·hm-2~206.5 kg·hm-2。不同处理之间成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差异极显著,穗粒数差异显著。播量为185.5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22日;播期为10月14日时,达到最高产量适宜的播量为130.5 kg·hm-2~207.3 kg·hm-2。播期和播量可显著影响中麦895的蛋白质含量和容重,对加工品质和拉伸品质没有显著影响;适期偏晚播种有利于提高中麦895的成穗数和千粒重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叶片功能、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等特点,为其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提供依据,选用西农979及大穗品系西农9814为试验材料,以小偃22为对照,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抽穗期,西农979最大单茎叶面积为72.78cm2,对照小偃22最大单茎叶面积为101.69 cm2;西农979叶片衰老较快,在5月25日几乎没有绿叶面积,而对照小偃22绿叶延迟至6月1日;西农979旗叶叶绿素含量也比对照小偃22低,但西农979单茎干物质积累和对照小偃22相当;在灌浆成熟期,西农979单粒重显著高于对照,成熟后西农979比对照增产7.4%。由此说明西农979叶片光合速率高,开花后光合产物向籽粒中运转快。后期光合时间短是西农979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在扬花期采取叶面喷肥来延缓叶片衰老,维持后期叶片光合功能,扩大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3.
种植方式对关中灌区冬小麦冠层光合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配置关中灌区冬小麦种植方式,以小偃22、周麦18和西农805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宽窄行(B1,30cm+16cm)和等行距(B0,23cm+23cm)种植方式对关中灌区小麦冠层光合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0相比,B1处理对各小麦品种均有增产效果,其中,小偃22和西农805达到显著水平。B1较B0处理,各品种的有效穗数显著提高,小偃22的穗粒数下降不显著,西农805的千粒重显著增加;各品种灌浆期LI显著提高,小偃22和西农805灌浆期的LAI显著提高;小偃22在灌浆前期与灌浆后期的光合指数、周麦18灌浆后期的光合指数显著升高;西农805灌浆前期的光合指数显著降低,而灌浆后期显著升高;小偃22的花前贮藏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西农80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西农805的经济系数显著提高,周麦18受种植方式影响较小。综上所述,B1处理能够进一步发挥小偃22和西农805在冠层光截获、同化物质生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品种性状优势,从而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有机和常规栽培条件下不同春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差异,进而筛选适宜有机栽培的优质高产春小麦品种,以北方春麦区主栽的10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品质-产量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有机与常规栽培模式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和产量的综合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品质指标、容重、出粉率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常规栽培相比,有机栽培下10个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依次降低了15.1%、42.9%、12.5%和21.4%;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容重和出粉率分别降低了32.9%、44.0%、52.9%、8.2%和1.0%;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拉伸面积、面团延展性和最大抗延阻力分别降低了11.5%、36.2%、40.3%、1.0%、20.5%和10.2%。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1个品质指标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1.17%,其中贡献较大的指标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拉伸面积、出粉率、最大抗延阻力。根据品质主成分综合得分和产量聚类,在两种栽培...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冀东平原强筋小麦适宜的氮肥施用模式,选用2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和中麦998),在总施氮量为210 kg·hm-2的前提下设置4种施氮模式(CK:底肥50%+拔节肥50%;N1:底肥30%+起身肥20%+拔节肥50%;N2:底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N3:底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研究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2和N3处理提高了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花前氮素积累量及其转运量。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因品种和处理而异,津农7号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以CK最高,中麦998花前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以N2处理最高。与CK相比,N2和N3处理显著增加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提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2个强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以N2处理较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的20%后移至孕穗期可提高强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花前积累氮素向籽粒转移,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N2处理可使津农7号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中麦998在N2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N3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施氮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分配、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对氮肥的敏感性,以西农979和小偃22为参试品种,对其分别进行了五个水平的施氮处理,并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两个品种营养器官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各器官含氮量、分蘖成穗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茎鞘、穗轴+颖壳、叶中干物质转运量及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均呈减少的趋势,施氮后西农979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平均减少14.23%,小偃22平均减少18.50%;两品种器官含氮量均以籽粒最高,茎鞘最低,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两品种千粒重降低,穗数、穗粒数以及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与小偃22相比,西农979花前各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较低,但其具有更强的花后同化能力;施氮后,西农979在冬春分蘖与穗数增加方面均优于小偃22,产量提高幅度也相对较大,在施氮180 kg·hm-2时产量最高,说明西农979对氮肥反应较小偃22敏感。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育期喷灌对渭北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喷灌对旱作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以中麦175为材料,在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进行喷灌处理,比较了喷灌处理与对照(未喷灌)间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越冬期和拔节期喷灌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产量增幅为9.7%~36.3%,其中越冬期喷灌24mm+拔节期喷灌24mm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喷灌显著增加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喷灌对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显著增加了籽粒硬度、吸水率、最大拉伸面积和沉降值,但对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等其他指标影响较小。说明合理的喷灌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旱地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推广用量,室内试验以辽春10号为材料,研究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纹枯病的防效;田间试验以济麦22和中麦895为试验材料,探索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防治小麦纹枯病、蚜虫的推广剂量。结果发现,133~800g·100kg-1种子的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辽春10号发芽率、株高、根长及鲜重无明显影响;400~800g·100kg-1种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辽春10号小麦纹枯病有较好防效。400~800g·100kg-1种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FSC对中麦869纹枯病防效为66.4%~86.7%,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对扬花末期蚜虫防效为95.8~97.3%,防效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对济麦22纹枯病防效为55.8~62.7%,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对扬花末期蚜虫防效为80.2~90.1%,与对照药剂无明显差异。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推荐剂量为400~800g·100kg-1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