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贵州集体林区顺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经济和政策依据,笔者在对贵州集体林区县锦屏、台江和赤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集体林区社会经济产生的短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林农收入和生活、扶贫攻坚、地方财政税收、林业发展及集体林场、林农营林生产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森林分类区划入手,认真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培育和发展林业产业体系;重视对现有中幼林的抚育管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要同改善集体林区经济、改变农村贫困状况、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结合起来;加快集体林区旅游业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尽快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天保工程区内外的公益林资源进行整合管护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长期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的最有效的森林管理措施之一。康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大沟深、森林资源丰富且分布不均,天保工程区内外的公益林相互交织,国有林和集体林插花分布,管理主体多元,致使全县森林管护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全部承包到农户,森林管护任务进一步加大。为了更好的管护康县森林资源,从2000年开始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2004年启动实施公益林建设,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区域内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实现了县域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分析了康县天保工程区域内外公益林资源整合管护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康县天保工程区内外公益林资源整合管护采取的措施,商榷进一步提升天保工程区内外公益林建设成果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徐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5,(14):198-199
文章阐述了天保工程的内涵与必要性,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探讨了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后续政策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国有林区进一步提高天保工程效益,对天保二期工程制定和实施政策措施具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玛可河林区天保工程成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按照玛可河林区实施天保工程,结合工程调查,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以及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工程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我国的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是天保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文章以陕西省西安地区某国有林场为例,探讨该林场在天保工程实施方面的具体范围、目标思路与实际进展状况,并重点分析了实施天保工程后对林区各方面经济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6.
叙永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成效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林区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各方面,叙永县天保工程实施10余年,笔者立足叙永县天保工程取得的成效、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天保工程后续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在改善林区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林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实施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龙里县实际情况简要分析林区天保工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该工程顺利实施,切实发挥工程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黄土高原西部具有代表性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宁夏境内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通过天保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自然保护区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六盘山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黄土高原西部具有代表性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宁夏境内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通过天保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自然保护区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六盘山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目的是要禁止对天然林的砍伐和减少商品木材生产,对林区的职工实现计划性分流安置,有效解决我国天然林休养生息和恢复难题。本文在调研分析了西吉县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后,总结出西吉县实施天保工程的措施,以供林业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20多年来有效保护和恢复了工程区的森林资源。工程实施成效除了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更多的表现为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为了更好地评估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利用植被覆盖度作为定量评价指标,分析天保一期(2000-2010年)、天保二期(2011-2020年)工程实施期间的森林质量变化。【方法】综合年度植被指数合成策略、优化纯植被像元和纯裸土像元值域的动态确定方法,构建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生产天保工程区时间序列的植被覆盖度产品。基于森林资源一类清查郁闭度数据、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郁闭度数据、机载高光谱植被覆盖度数据,验证该植被覆盖度产品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天保工程林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天保一期植被覆盖度均值为0.68,天保二期植被覆盖度均值为0.71,增加了4.41%;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林区总面积的78.22%,而呈减小趋势的面积仅占林区总面积的9.56%。【结论】在中国天保工程森林地区,基于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生产的植被覆盖度产品的精度高于MODIS产品的精度。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冕宁县全面启动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工作。  相似文献   

13.
小陇山林区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但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林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林区存在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南方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经营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方集体林区生态环境特点及生态公益林经营现状,提出了在集体林区经营生态公益林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铭轩  秦利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144-148
以国有重点林区所在地伊春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研究区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概况,以及研究区天保工程实施进展与取得的成果.在探讨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子指标层4个层次,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个方面综合构建了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10个,四级指标22个,并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因子,其中,生态效益B1、社会效益B2和经济效益B3所占权重分别为0.5396、0.1634和0.2970.该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计算方法能较好地适用于该区域,满足该区域天保二期工程政策实施评估的需求.最后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伊春市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为未来天保工程政策指定指明方向,并且对伊春当地职能机构日常运行有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天保工程实施六年来,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发行绿色生态彩票,对林业项目实行贴息贷款等投资渠道在内的天保工程资金投入机制.同时,给予天保地区经济发展贷款优惠政策,加强区域间投资合作,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等措施,建立天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以实现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南方集体林区经济发展过程基本态势的分析,指出人口与资源、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带有综合的结果。在探讨新起点的经济发展时,以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确立林业为林区建设的基础产业,以工业化提高林区产业结构层次,以城镇化改善林区城乡结构,是中国南方集体林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抉择。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较大程度改变了工程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工程区民生状况、社会环境持续改善。科学评价天保工程实施社会效益,确定天保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对促进全省天保工程区资源保护利用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青海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工程区内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集体林权改革驱动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改革既可认为是林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确立,也可认为是集体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实践证明:集体林权改革是集体林区林业经济体系中各种要素重新配置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现实基础,也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山区林农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合理的林权制度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林业资源合理高效配置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其加强林业管理,实现林业产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南方集体林区和谐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对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价,结合林区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推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天保工程的有序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