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中国瓜菜》2017,(11):1-5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植物细菌性病害,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检疫性细菌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主要侵染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给西瓜、甜瓜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笔者从该病害病原菌的传播发生途径、检测鉴定及其相关致病机制、防控管理等方面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对该病害进行有效的检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37种生物药剂和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为试材,采用抑菌圈法研究37种生物药剂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80%乙蒜素EC(消菌剑魔)、80%乙蒜素EC(汉翔)、3 000亿个/g荧光假单胞杆菌DP、0.15%四霉素AS 4种药剂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室内抑菌效果较好。该研究筛选出了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具有一定防效的生防药剂,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科学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FB)是西瓜上的毁灭性病害,研究其侵染途径及防治方法对于西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育苗基质人工接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发现基质带菌能够导致西瓜幼苗 BFB 的发生。通过室内试验评估了可杀得叁仟、加瑞农、加收米、注射用硫酸链霉素、90% 新植霉素 5 种药剂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发现 90% 新植霉素(100、200、300 mg.L-1)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加瑞农 (600、800 倍液)处理细菌 5 h,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杀灭效果达到 100%。在此基础上,研究在基质带菌量为 109cfu.kg-1的情况下,不同药剂消毒育苗基质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每 1 m3基质喷淋 100 kg药剂,播种后的第 15 天,加瑞农 600 倍液和加收米 400 倍液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分别达到 46.4% 和 30.4%。  相似文献   

4.
宋顺华  郑晓鹰 《蔬菜》2007,(10):34-35
一、西瓜果腐病的发生情况细菌性果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葫芦科作物的世界性病害,尤其以危害西、甜瓜为重。该病的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简称Aac)。初期危害西瓜的典型病症是在西瓜果实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现水浸状小斑,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病原菌分离、培养基富集培养与 PCR 技术建立了一套西瓜果斑病菌检测方法。结果表明,MOPS 缓冲液对西瓜种子所带病菌分离效果最佳,且利用 WFB1/WFB2引物对富集到的病菌进行 PCR 检测,都产生了预期360 bp 片段;对 BFB 纯菌液和模拟带菌种子浸提液的最低检测限为1.0×102 cfu/mL。利用 OD 值法结合平板涂布记菌落数方法绘制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浓度梯度标准曲线:Y=3.9841x+0.0881,R2=0.9991(Y×108 cfu/mL)。该检测方法的建立,为西瓜生产中果斑病防治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果斑病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检疫性病害,同时也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对新疆西瓜甜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新疆是我国西瓜甜瓜杂交制种最主要的区域之一.每年西瓜甜瓜制种面积达0.4万hm^2.是新疆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的杂交种子籽粒饱满,产量高,不仅满足本地区的种植需求,同时向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销售^[1]。然而。近年在新疆出现了一种检疫性病害——细菌性果斑病.该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对西瓜甜瓜栽培产生很大影响,经济损失较大,并有上升趋势^[2]。西瓜甜瓜杂交制种若发生该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制种公司与制种农户的经济效益.而且该病害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若处理不当将导致该病害广泛传播,扩大了危害范围。积极防治细菌性果斑病,生产健康种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带菌嫁接工具对西瓜嫁接苗BFB发生的影响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细菌性果斑病(BFB)是西瓜上的毁灭性病害,西瓜嫁接苗集约化生产过程中容易感染该病害 ,研究嫁接过程中 BFB 的侵染途径及防治方法对于西瓜健康种苗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接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 pslbtw20,分析了用带菌竹签嫁接对西瓜嫁接苗 BFB 发生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消毒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高浓度菌源污染的竹签嫁接能够导致嫁接苗 BFB 的发生,嫁接前采用 40% 甲醛 50 倍液和 75% 酒精浸泡带菌嫁接用具 15 min,防效可达到 100%。  相似文献   

8.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传播蔓延迅速、防控困难、毁灭性强,属于西瓜作物上一种世界性检疫性病害。为防止该病害的传入和发生,我国于2006年3月农业部将其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近年来,我国多个省份时有发生,给当地的西瓜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重点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特征识别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免疫捕捉PCR法检测西瓜种子带细菌性果斑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免疫捕捉PCR法检测瓜种携带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灵敏度并明确浙江省主要市售西瓜种子的带菌情况,以有效阻止该检疫性病害的扩散和蔓延。利用5种缓冲液配制浸提液并用免疫捕捉PCR法对国内市售的23批瓜种的18个品种进行了实际检测。结果表明,3-N-吗啡啉乙磺酸(MOPS)缓冲液最适宜于作少量瓜种的免疫捕捉PCR法检测的浸提液,来自病区的浙蜜4号、早佳84-24和寿山王3个品种的种子检测到西瓜果斑病菌,病菌主要附着在种皮上。有效阻止病区种子流入无病区及防治病种交互感染健种是该病检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我国检疫性病害,也是西瓜和甜瓜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除在我国陕西、河北、山西、海南、台湾、内蒙古、新疆、山东、广东、湖北、黑龙江、云南等地有发生以外,辽宁省西瓜也发现瓜类细菌性果斑病。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双城市西瓜生产中新发现的病害进行了分离培养、纯化以及致病性测
定,得到了2 个具有致病性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 序列分
析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表明,这2 个菌株均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可引起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这是该病在黑龙江省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田英  邓庭和  王晓东  张莉 《北方园艺》2011,(24):162-164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红大片”、“红小片”、“新籽一号”、“民籽一号”、“黑丰大板”和“内蒙黑中片”6个打瓜品种进行打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黑丰大板”、“内蒙黑中片”的抗性较强,属于中抗品种;“新籽一号”、“民籽一号”属于中感品种;“红大片”、“红小片”抗性较差,属于感病品种,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用9种杀菌剂对打瓜细菌性果斑病进行了室内、盆栽防治试验,所有供试药剂对该种病害防治效果都不理想,其中较好的为53%氢氧化铜粉剂1.5 g/L,防治效果为54.6%.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西瓜嗜酸菌(Acidoworax citrulli)双精氨酸转运系统(Twin—arginine translocation system,Tat)关键基因tatB的生物信息学信息,利用相关软件对西瓜嗜酸菌和其他7种革兰氏阴性菌的TatB蛋白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氨基酸序列分析以及遗传距离分析;同时对西瓜嗜酸菌TatB蛋白的疏水性、跨膜结构域以及三级结构模型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西瓜嗜酸菌TatB的理化性质和洋葱布克氏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更加接近,水稻自叶枯病菌TatB理化性质与其他6种细菌的相差较远:西瓜嗜酸菌TatB蛋白遗传关系与水稻自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的最远,与洋葱酸皮病菌以及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0solanacearum)的较为接近;预测西瓜嗜酸菌TatB蛋白有3个区域的疏水性比较高.在氨基酸序列的2.18位以及100~106位有2个跨膜区域,其三级结构可能为“L”型。对西瓜嗜酸菌tatB基因进行基本生物信息学分析,丰富了其生物信息学资料,有助于对西瓜嗜酸菌的致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以后选育抗病品种以及研发特异性的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Acidowrax avenae subsp.Citrulli)是新疆甜瓜和籽瓜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而且有逐渐扩展的趋势;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重要措施。通过苗期室内喷雾接种法,对新疆的主要的15个哈密瓜品种或品系、2个籽瓜及15个西瓜品种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待测的所有哈密瓜、籽瓜和西瓜品种或品系在发病程度上虽有明显的差别,但均不抗病,其病情指数都在40以上。西瓜和籽瓜的抗病性较哈密瓜要强;品种的染色体倍型和生育期与抗病性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用7种药剂分别采用药液浸种法、苗期喷雾法、果实发病初期喷雾的方法防治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结果表明:关键用药时期为苗期,最可靠的药剂为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和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2种药剂苗期防效均超过80%,其次是农用链霉素和DT杀菌剂.种子处理方法的防效均不理想,最高的也不超过50%.果实发病初期喷药方法次之,最高防效为55.6%,可作为补充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Signal 3.0、LipoP和TargetP对瓜类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hrulli AAC00—1菌株基因组中4709个ORFs进行分析.对该病菌基因组中信号肽的数量、长度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预测,并对其进行分类。结果确定其中476个ORFs所编码的N-端有信号肽序列,占全部ORFs的10.10%。信号肽长度为14—48个氨基酸,以20~35个氨基酸居多.26个氨基酸的信号肽最多。组成信号肽的氨基酸中,非极性氨基酸占47.80%,极性氨基酸占23.04%.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占15.87%,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占8.73%。预测的476条信号肽中,有384条分泌型信号肽(SPI),40条脂蛋白型信号肽(sPII),51条TM}Ⅱ型信号肽和1条CYT型信号肽。在分泌型信号肽中,有96个信号肽具有RR—motif的保守区段。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9种杀细菌剂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植霉素200mg/L比其它药剂种子处理效果要好,防效达到43.2%。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发病后喷药的结果表明:77%可杀得500倍液、细菌清200mg/L,农用链霉素300mg/L,新植霉素200mg/L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0%、71.4%、64.0%和79.9%,新植霉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