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鹤管气阻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晖  朱焕勤  于佰俭 《油气储运》2005,24(4):49-51,54,i005
油罐车在高温季节和高原地区接卸汽油时经常产生鹤管气阻现象,导致罐车下部的油料不能下卸.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鹤管气阻产生的机理,提出了鹤管气阻的几种校核方法.根据分析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当地大气压力、减小液体的气化压力、降低鹤管油料的流速和鹤管阻力损失等消除鹤管气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全国商业油库中,接卸汽油均采用上卸法。即利用安装在装卸油台上,距钢轨顶面4.7米左右的鹤管或胶管插入罐车,再开泵抽卸,送入储罐。这种办法对于温度低于30℃、大气压在10米水柱的条件下,接卸各种轻油是可行的。但对于在35~40℃的汽油来讲,卸油作业中经常出现鹤管最高点的“汽阻”现象,使卸油中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库在高温季节大都采用了简单的降温和利用真空泵抽汽油的措施,但效果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油库作业中,接卸轻质油品常出现气阻现象(特别是夏季高温时)。这既延长作业时间,降低了罐车利用率,又增大了油品损耗。近年来,许多单位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了许多方法,诸如真空抽气法、降温法、电动液下泵卸罐装置、压缩空气加压法、底装底卸法等等,来解决气阻问题。这些方法中,有的因为劳动强度大,能耗大;有的不够安全;有的还在探索中,不十分理想。 1987年,湖南省石油公司零陵分公司冷水滩油库,在株洲制桶厂生产的鹤管上安装了某厂制造的气动潜油泵,卸油试用证明是克服高温季节卸油过程中气阻现象较为理想的方法。8月5日,将早晨到的一辆70号汽油罐车在避光下暴晒一天,下午 5时开始接卸,此时计量油温:罐车中部36.1℃、上部43℃、环境气温37℃。按以往情况,当罐车中部油温达35℃时,同时开两台真空泵也无法将油卸出,用气动潜油泵(供气压力为0.4 MPa),78分钟就将一个罐车的汽油(60m~3,42.536 t)全部卸净。但该泵在密封、定位、重量和外型尺寸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秦海洋  刘铁川  黄春芳 《油气储运》2012,31(9):701-702,5,6
针对南帕斯凝析油接卸作业过程中易产生较高含量有毒气体的问题,分析了凝析油的基本性质和硫化物分布情况,以识别其有毒气体成分.描述了接卸作业前和码头接卸作业两个阶段的注意事项:接卸作业前应对各个作业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应急方案,并确保设备完整;码头接卸作业前先进行作业准备,划定作业警戒区且保证消防通道畅通,接卸作业时,持续进行硫化氢检测,接卸作业后,及时对管道进行置换.最后,指出检尺口和卸船舱口为主要泄漏风险部位,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强较低,在夏季卸轻质油料时,极易产生“气阻”现象,使卸油作业无法进行。用传统方法如:向油罐车喷水降温,冷油掺和,加压等来解决,不仅费时、费力,需增加设备,而且经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接收铁路油罐车油料作业中,经  相似文献   

6.
读本刊1986年4期刊登蔺子军同志所写的“解决轻油罐车下部卸油问题的设想”一文,感到这个设想是切实可行的。但是,仅仅解决了下部卸油问题不够完善,在实际使用中,下装油品也应考虑。 轻油罐车采用下部卸油,其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克服轻油罐车上部卸油造成的“汽阻”,二是避免卸油作业使用栈桥、鹤管等设施。解决前一个问题将显著提高工效,减少作业强度。而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将意味着全国所有的油库卸油不再设置栈桥、鹤管。这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战备需要上,其  相似文献   

7.
现在使用的鹤管,都是整体配套设置在灌装或接卸部位上的一种固定鹤管。如果油罐汽车(或铁路油罐车)能带“鹤管”(指下伸到油罐内的部分),不但能解决“喷溅”问题,而且还为解决上卸汽油时产生“汽阻”的问题创造良好条件。它比固定鹤管(包括自动鹤管)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由于密封性不能保证,轻油罐车下部卸油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用鹤管进行罐车上部卸油造成的“汽阻”,一直是油库作业中的一大难题。为彻底解决高温时鹤管顶部发生的“汽阻”现象,同时也解决自流灌泵,减小作业强度等一系列问题,对  相似文献   

9.
为避免油罐车卸油过程中的静电风险,国家标准规定油罐车卸油前的静置时间为15 min。通过模拟试验,研究现有条件下,从静电安全角度出发,油罐车卸油前的静置时间。油罐车从油库驶出前,在汽车油罐内安装一个油面电位测量浮子,将油面电位测量装置置于油罐车驾驶室内,在油罐车行驶中及在加油站停车后,实时检测油罐内油品的油面电位,同时检测的参数还包括油品电导率和油罐车的对地电阻。检测结果表明油罐车在行驶过程中以及在加油站的静置阶段,油罐车内油品不能产生较高的油面电位,检测最高值是260 V;油罐车的对地电阻皆小于106Ω。现场试验选择了我国南北方的多个城市,其测试季节皆为秋冬季,很具有代表性。根据试验结果及油罐车的现有特点,认为当油罐车的对地电阻小于106Ω,且油罐车罐体安装了金属隔板、隔板间油品的体积小于18 925 L时,油罐车在加油站停稳卸油前的静置时间可以缩短至5 min。  相似文献   

10.
目前,汽车加油站及山区小型油库最常用的是一种自流卸油作业方式。自流卸油能否畅流,一方面取决于油罐车与油罐的高差,另外要看储罐进油管是否能顺利排气,否则将产生气阻,影响卸油速度,甚至卸不下油来。据此在这里介绍两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有限元法计算罐车内轻油温度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铁路罐车轻油上卸管路系统存在的气阻问题,通过分析罐车的几何特性,建立了油罐车内轻油温度场数学模型和求解边界条件,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求解该数学模型.将油罐车内轻油温度场简化为二维非稳定传热问题.通过对轻油温度场一个运行周期的计算,既可求出在运行周期内某时刻轻油温度场的温度分布,也可以求出罐车内任意点在整个运行周期中的温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油罐车装油、运输和卸油过程中油气蒸发损失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分析了油气蒸发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优选油罐车装油和卸油方式、研制油气回收装置及探求降低油气蒸发损失手段等方面,有效控制油罐车储运油品过程中的油气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13.
刘金岭  张朝晖  王金鹿  李建明  张平 《油气储运》2012,31(1):57-60,85,86
以册子岛30×104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为例,通过分析原油码头水域深度、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和大型油轮靠泊、离泊以及接卸作业等情况下的主要风险因素,提出了原油码头接卸作业安全预防措施。总结了大型原油码头在油轮接卸作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监控中心、引航员、码头操作员等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卸油前后船方、码头和码头操作员应执行的全方位安全管理工作。研究认为,制定可行的风险控制对策可有效降低大型油轮的作业风险,遏制重大航行和污染事故,保障原油码头接卸作业及港口航运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铁路原油罐车卸车时间,分冬、夏两个季节。规定原油卸车时间冬季为5h,夏季为3h。在规定的时间内,需将铁路罐车内的原油全部卸净,以保证铁路列车正点运行。以在我厂原油卸车常出现超点罚款现象。因此,对卸车蒸气量的影响、卸油集油管线的影响进行了水力校校。 1.铁路原油罐车自流卸油水力计算 铁路原油罐车自流卸油系统水力计算简图见图1。其自流卸油的流态,主要是层流流态和水力光滑流态两种。  相似文献   

15.
郑华林 《油气储运》1991,10(2):27-28
文章介绍了自吸离心泵在铁路油罐车装卸油工艺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工艺系统流程图,并指出了在改进了该系统存在问题之后,用自吸离心泵卸油,再用真空泵清扫废油的组合方式是经济可靠的装卸工艺。  相似文献   

16.
靳明松 《油气储运》2003,22(1):43-45
将俄罗斯与国内的铁路原油罐车做了详细对比,在现有的国内罐车原油卸车设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俄罗斯铁路原油罐车下卸的现行办法,为铁路罐车进口俄罗斯原油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油罐车卸槽时易产生气阻,气蚀和吸入能力不足等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指出只要吸入装置设计合理,选用合适的泵或适当的输油工艺参数,就可以避免在油罐车卸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试试验分析了油罐车在加油站卸油过程中油品自身产生的静电特性,油罐车油面电位检测,是在油罐车装油及行驶过程中,将油面电位测量仪放置在油面中间,实时检测油罐车内油品的油面电位;油罐车对地电阻检测,是使用兆欧表直接测量油罐车罐体与接地体之间的电阻;油罐车底部采样及控油根过程油品电荷密度检测,是使用法拉第筒及数字电荷量表,测量油品的电荷密度。在检测过程中,油面电位最高4210V,低于国标GB6951规定的12000V;油罐车对地电阻基本满足GB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中关于静电导体泄漏电阻的要求(小于10^6Ω);油品电荷密度最大15μC/m^3,油品带电量较小。结果表明:在加油站卸油过程中,油品自身产生的静电较少,由油品静电引发的静电放电概率较低,静电风险主要由人体静电产生。  相似文献   

19.
外鹤管式轻油罐车下装下卸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炳才 《油气储运》1996,15(5):48-49
关于解决轻油罐车下部装卸问题设想的文章,有关文献所介绍的方案都有其合理性、可行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操作不方便。解决轻油罐车的下装下卸问题,主要在于其下卸装置的密封。而轻油具有相当强的渗透性,目前,对于经常性开关的阀门在长时间受振情况下,不被轻油渗透的问题还不能解决,从而产生轻油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现提  相似文献   

20.
内装式分层卸油鹤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气阻校核公式的分析,提出了消除气阻的两个有效途径:①通过改变卸油顺序,使卸油温度下油品的饱和蒸气压大的油品在鹤管最高点与油罐车油面的标高差小的时候通过鹤管最高点。②通过改变鹤管,使鹤管距罐底的距离减小。以这两点为依据,设计出了内装式是分层卸油鹤管。该鹤管与油罐车焊接在一起,且部分操作可在地面进行,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运用修正后的气阻校核公式,以中国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地区为典型示例,对内装式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