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农村自有桑树大多为四边桑和密植小桑园,且普通采用春伐。随养蚕布局的不同,目前各蚕种场基本上在农村原蚕片区饲养原蚕,收茧制种。春伐桑树的培护管理,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桑叶产质量,制约着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2.
罗先锋是我省蚕桑年收入超万元的第一个蚕桑专业户。他的主要经验是:不仅自己在养蚕技术上精益求精,大搞专业共育,不断扩大养蚕数量,而且善经营,长管理。更重要的是把村里不愿养蚕户的零星分散桑叶,互利互惠,合理作价收集起来养蚕。这就有效地保位了零星桑树免遭毁损,并给国家增加了优质蚕茧,自己也增加了收益。这种作法值得蚕区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3.
蚕桑是我县农村的骨干付业之一,桑叶是饲蚕的物质基础,为了多、快、好、省的发展蚕桑生产,我们从1977年开始在城东乡群力村三组,1982年在明星乡袁黄村一组实施,均是当年冬季开始在四边栽植为无干桑株距1—2尺,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群力村三组228亩、袁黄村1组221.3亩田土和沟、路的四边种满了桑树,群力村三组当时有47649株,袁黄村一组现有31080株,当年栽桑,次年嫁接投产。79年和86年测定,结果四边无干桑生长旺。较四边有干桑提前3~7年受  相似文献   

4.
<正> 西昌市蚕业总公司结合长期蚕桑生产实际,针对蚕桑生产零星分散,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弱,桑树不便管理易被毁坏的特点,在加强原有桑树管理工作的同时,组织干部职工进行深入认真地讨论,一致认为:只有按农村产业化的要求,稳定发展蚕桑生产,公司才有出路、行业才能发展,并围绕稳定和发展积极寻找新措施、新办法,力争以发展保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其具体作法是:  相似文献   

5.
<正>四川省乐至县自1952年栽桑养蚕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增多,农村养蚕人员老龄化和养蚕劳动力严重不足制约着蚕桑生产的发展。现有桑树不能充分利用,桑叶浪费大,为此进行桑叶的综合利用,增加桑园单位面积产值势在必行。1乐至县桑树情况经过50多年的发展,乐至县现有成片桑源6666.7万hm~2 6000万株,土边桑、四边桑、屋前屋后桑7500万株。其中投产桑9 000万株,常年养蚕16万张,产茧  相似文献   

6.
张明阶 《蚕学通讯》2000,20(4):50-51
养蚕必须先种桑,桑成饲蚕这是蚕业界人士众所周知的。目前,对桑树布局,包括发展桑树区域的摆布,栽桑的地方、形式、规格等研究不够,而桑树布局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桑叶产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关系发展蚕桑生产的速度与兴衰。如我市自1995年至今重庆蚕业大滑坡其原因除市场因素外,另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桑树布局不合理所致。 据我所知,重庆自六十年代起发展的桑树基本上是“四边桑”。当时的蚕桑生产是以生产队经营为主,集中养蚕,有专人护桑养蚕,又有一定的专用养蚕设施设备,易于贯彻蚕桑科学技术,因而,桑蚕单产较高,质…  相似文献   

7.
庞以瑛 《广东蚕业》2003,37(1):9-11
一、廉江蚕桑生产的历史与现状廉江蚕桑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据廉江县志记载,早在同治年间,良垌地区已有人栽种桑树,品种有鲁桑、浙桑两种。那时候种桑养蚕是原始、量少和零星分散的,直到解放前都未能形成大面积生产的气候。解放后,特别是1958年,广东省  相似文献   

8.
蚕桑生产大发展,就是要多产蚕茧,而蚕茧的多少,是由桑叶的产量来决定的。桑树如何获得高产,应当采取什么栽培技术,推广什么品种?这是桑蚕生产大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江西蚕桑生产的历史经验,结合当地生产的实际情况,围绕桑树高产问  相似文献   

9.
桑树是养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为了适应目前蚕桑生产发展的形势,各地正在进行大育苗,大栽桑,把四川建设成全国的重点蚕桑基地.俗云: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夺取桑叶丰产的关键环节。由于桑树害虫危害,使桑叶减产,质量下降,树体衰败,甚至死亡。近年来,由于各地对桑树害虫防治重视不够,或防治方法不当,桑树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已给蚕桑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切时加强对桑  相似文献   

10.
蚕桑发展在我国已经五千多年历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作为传统优势的蚕桑产业自本世纪以来一路下滑,近年来蚕桑产业在农业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少。当前,淳安县完善土地转租反包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保护蚕桑资源,稳定蚕桑生产。桑树病虫害不仅影响桑树正常生长,导致成片桑园中的桑枝条、桑叶大面积为害,而且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