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4):F0003-F0003
赵廷宁,男,汉族,1962年3月5日生于河北省阳原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入北京林学院水土保持系(现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学习,1985年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衣学博士学位。历任中日黄土高原治山技术训练中心项目研究协调员与日语翻译,水土保持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荒漠化防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日本琉球大学客座研究员等职。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工程绿化学科负责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荒漠化防治方向主任、边坡绿化研究所副所长。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4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水土保持读本(中学版)》(送审稿)专家咨询会"(以下简称《读本》)。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水资源司节水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监测协调处、四川省水利干部学校、中国水土保持杂志社、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清华附中德育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缅怀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水土保持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关君蔚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7年5月19—20日在北京举办了纪念关君蔚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和纪念关君蔚院士诞辰100周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高峰论坛。本次纪念关君蔚院士座谈会的主题是"缅怀先辈传承精神推动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4.
正关君蔚(1917 05—2007 12),辽宁沈阳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水土保持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国首位水土保持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我国水土保持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创始人。长期致力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防护林建设以及生态控制系统工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主持创办了中国高等林业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和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通报》2003,(5):95-95
马为民先生,男,1957年出生,原籍河北省南宫市,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同年被分配到河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工作,1997年到水土保持总站工作。先后任高级工程师、河北省水利学会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项目部总监理工程师、治沙防沙专家、灾害防治专家,被评为水土保持学科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专家。他参加了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培养环境和培养阶段,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硕士生创新型培养模式应坚持创新型、多元化培养理念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培养途径,坚持科学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分类培养的理念,分别从研究型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科研活动、职业发展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高素质的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行业管理人才培养,最终实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关君蔚,男,满族,1917年5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共党员。中国当代水土保持学科的奠基人,生态控制系统工程的开拓者。1938年赴日本,在东京农工大学林学系专攻理水防砂工学、森林生态和木材化学。1941年毕业回国,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副教授。1949年初,参与筹备成立林业部,7月任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副教授。1952年以来,一直在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事水土保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转为资深院士。曾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高级顾问,现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长及《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主编等职。  相似文献   

8.
4月16日~17日,水利部在西安召开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长委、黄委及西部重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分管领导,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水土保持局(处)长和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总站)主任以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共150多人。  相似文献   

9.
关君蔚教授,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1917年5月23日生,现年75岁,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农林学校林业科(现东京农工大学农学部),获技术士学位。1946年至1947年任北京大学副教授,1949年7月应聘为河北农学院林学系副教授,1952年北京林学院成立后(1985年改为北京林业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造林教研室主任,森林改良土壤教研室主任,水土保持系主任,1981年被评聘为教授。现任中国水土  相似文献   

10.
吴发启教授,男,生于1957年9月,陕西省黄陵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8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土壤学博士学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原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环境学院以及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至今,任系副主任、副院长等职,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吴发启教授1993-1994年赴意大利摩德纳大学访问,1996年被遴选为杨凌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科技新星,1997年经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生导师。 吴发启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先后为水土保持、沙漠化防治专业的专科、本科和研 究生讲授了《地质地貌学》、《风沙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水上保持原理》、《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与设计》、《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流域管理学》和《土壤侵蚀力学》等9门课程。《水土保持原理》、《沙漠学》1997年被评为原西北林学院优秀课程。对该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有独到见解,一些观点已被21世纪生态环境类教改课题组采 用。编著和参编出版教材4部。 1982年以来,吴发启教授先后参加、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推广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8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先后主持的主要项目有"陕西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淳化黄土残塬沟壑区开发治理与农持续发展研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示范综合研究"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体系综合效应研究"等,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其代表性专著及论文有《缓坡耕地侵蚀环境及动力机制分析》,"黄土高原南部侵蚀能量组成与分级特征","黄土高原南部侵蚀能量的产沙特征及其作用"和"SoilErosion Prediction on Sloping Cultivated Lands in theSouthern Loess Plateau in China"。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对黄土高原南部缓坡耕地侵蚀环境与动力机制、小流域水上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一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配置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1)得出缓坡耕地侵蚀产沙量较少的降雨区域特征;(2)建立了缓坡耕地径流能量计算方程,并依据降雨量、雨强和平均径流深对降雨动能、径流能量进行了等级划分和命名;(3)研究了侧向水平风对降雨动能的作用。得出降雨动能随风速而增大,迎风坡单位面积的降雨动能最大,背风坡、侧风坡单位面积的降雨动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4)研究了表层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容重、作物根量等。前者与其呈二次曲线关系,后两者均为线性关系;(5)将泥沙输移引入缓坡耕地的侵蚀研究中;(6)系统地研究了缓坡耕地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和生产力衰退的机理。得出土壤养分衰减是通过径流与泥沙流失2个方面来实现的;(7)依据黄土高原南部土壤侵蚀规律、社会经济状况和农业生产需求,参与组织创建的小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模式,解决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难题,"八五"至"九五"累计创经济效益5.0×108余元,社会效益显著。 在新千年的开始,吴发启教授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身到"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建设的历史性工程之中。他经常参加考察,撰写论文,提交报告,为有关管理、决策部门献计献策;同时不断总结经验,集成成果。并正在精心编撰《黄土高原农林复合配置》和《水土保持规划》2部专著,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他主持的国家西部科技专项"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沙产业技术开发示范"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专题"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建没与示范"等项目,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必将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供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综合办公室,陕西杨凌712100)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程绿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边坡绿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于2008年4月19—22日在贵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70余家单位的工程绿化及相关领域科教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6):F0003-F0003
姜德文先生,男,1959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工作后又师从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朱金兆教授,并获得农学博士学位;1982年分配到内蒙古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工作,从事水土保持科研管理、规划设计、试点和重点治理小流域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完成本科教育过程的纲.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优点与不足,从科学确定人才培养定位,正确处理供求关系,把握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和相对稳定的服务对象等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与完善,并初步确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生物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林学、管理学和法学的相关知识,能继续深造和在水行政及相关部门从事水土保持研究、教学、规划、设计、施工、预防、监测和管理的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4.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S技术是目前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管理的主要手段。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遥感技术应用于水土流失及综合治理状况信息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用于对遥感成果进行准确定位,并作为一种独立的数据源对小区域的变化及时更新;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3S集成便于数据的实时处理,提高遥感分类精度,减少野外工作量。使工作更加方便高效。利用3S技术可建立不同空间尺度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监测的技术规程与方法,开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评价模型,促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信息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小流域治理的英文词条王礼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为了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加强我国水土保持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不少水土保持书刊(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均有英文目录,不少学术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关键词等。“小流域治理”一词...  相似文献   

16.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8(1):F0003-F0003
蔡崇法,1961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汉族。1983年6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同年进入该校继续学习,攻读硕士,1986年7月获土壤学硕士,研究方向土壤地理,1998年7月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与农业生态。2002年9月.2003年8月在美国农业部国家泥沙实验室访问研究。1986年硕士毕业后一直在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院长。1998年被湖北省授予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湖北省水利厅聘为湖北省水土保持科技顾问。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其毕业后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而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新时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培养体系和校外实习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基于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探讨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立足地方发展的需求,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体系,根据高校自身条件适当增加"以赛促学"和"校企协同"等教学模式,着力提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孙占锋 《中国水土保持》2011,(4):F0003-F0003
<正>2011年3月28—29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副司长张新玉、长江委副主任陈晓军、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郭索彦出席会议并讲话,广西水利厅副厅长蔡德所等致辞,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局长廖纯艳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长江流域各省(市、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1月19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依据《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软件开发项目合同书》,在北京中民大厦组织专家对一期工程软件开发项目承包单位北京地拓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交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软件开发项目需求分析说明书》(以下简称“需求分析”)进行了论证。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工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并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该课程提出教学改革的一些初步建议,希望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