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生物诱导和环境诱导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成功组建多只蜂王在同一产卵区内自由活动、正常产卵的多王群,并且开创了多王同巢越冬的成功先例,打破了"人工组成的同巢多王群,多只蜂王只能相处几个月"的论断.同时,对多王群在蜜蜂生物学的理论研究和养蜂生产应用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蜂蜂王也能集中贮存中国养蜂》1997年第3期上有关于集中贮王的报道。不但意蜂可贮王,中蜂蜂王也能集中贮存。贮存蜂王,对养蜂生产来说有时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中蜂实行全场一次性换王(无论分蜂或不分蜂)时,就需贮王。中蜂贮王的具体方法是:1组织贮王群...  相似文献   

3.
周建良 《中国蜂业》2013,(12):17-19
某日访友,见阿明、阿六等在一起议论双王群,整理如下:(一)有人认为双王群就是两群蜂同箱饲养,除蜂王自然交替时的母女同巢和剪掉上颚后组成的多王群之外,若用隔堵板或隔王栅将蜂箱分为二区,每区有1只蜂王,不论是两群蜂合为一群,还是为单王群增加1只蜂王的,都是两群蜂同箱饲养。有些蜂友为了图方便,在荆条蜜源结束时,把生产群老王囚入王笼挂在继箱隔板外或巢门口,将巢、继箱用栅分区,  相似文献   

4.
刘明勋 《蜜蜂杂志》2006,26(4):12-12
在养蜂生产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优良的剩余蜂王,全都杀掉很可惜,这时只要我们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与方法对这些优良的蜂王进行贮存,等需要的时候,取过来介绍进蜂群,很快就能使用。为了不影响贮存蜂王的身体健康,提高存活率,必须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条件。下面是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对贮存蜂王采取的措施与管理方法,供蜂友参考。1贮王群的选择与组织贮王群的选择,只要是健康、强壮,巢内有充足的蜜粉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其蜂龄完全是中、幼龄蜂,绝不能是有大量老蜂的无王群,否则易发生围攻王笼的现象。如贮王群蜂量比较少的话,可提前几天从其…  相似文献   

5.
多王群打破了蜜蜂一群一王的自然生活规律,使多只蜂王不用任何隔离而共同生活在一起。多王群消失了分蜂习性,能够培养强大的群势,从而提高蜂群的力量。早春,当我们强迫蜂王交替,使蜂群变成双王同巢之后,常把老王提出来组成多王群。在组织多王群时,为解决单王生活习惯的工蜂拒绝多王诱入和蜂王中存在单处习惯而引起最初共处时的互不相容的矛盾,我们采取了用失王刺激以幼蜂引渡和蜂  相似文献   

6.
试论“蜂群集体饲养法”上海市杨浦区离休干部费起充(接上期)采蜜期“多王”同巢能不能多繁殖?与单王群相比,如果群势部超过10脾蜂,“多王”同巢能比单王群多繁殖。因为,前者比后者多一只蜂王产卵。至于前者与两个单王群相比能否多繁殖?本人虽饲养过双王同巢,但...  相似文献   

7.
林南强 《中国蜂业》2003,54(5):30-30
我自 1 96 6年从福建农大毕业 ,一直从事中蜂饲养工作 ,4 0年的蜂业旅途 ,让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结合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 ,于 1 993年设计出塑料中蜂蜂王盒 ,由单位出资生产出 36 0 0 0只 ,供漳浦县及附近各县蜂农使用。 2 0年来 ,蜂王盒使用技术深入到每个养蜂户 ,让蜂农们尝到了科技兴蜂的甜头。为此我希望能通过《中国养蜂》与所有饲养中蜂的朋友共享能给大家增加生产效益的蜂王盒使用技术。1 中蜂新王群产蜜量较高 ,但是因担心处女王交尾不成功 ,换王就比较保守 ,只能小批量分期换王。自从有了塑料蜂王盒 ,蜂农就能大胆对全…  相似文献   

8.
程序化养蜂法是将巢脾按顺序号放进蜂王产卵控制器内供蜂王产卵的一种养蜂新方法。根据工蜂的发育期,每一只蜂王配备8个巢脾,并编上号,顺序放进蜂王产卵控制器内,供蜂王产卵。每3天更换一次,保证蜂王有足够的空巢房产卵,同时提高产卵巢脾的有效利用率。箱内子脾按卵、虫、蛹由内向外排列,管理时,只需按号检查刚封盖的子脾上有无王台,无需察看其它所有的巢脾。实验表明:程序化养蜂法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能力,可以增加蜂数、保持强群;蜂蜜产量提高24.85%,蜂王浆增产42.15%。  相似文献   

9.
在意大利蜂的饲养过程中,有时蜂群会失王,这就需要及时给无王群重新介入优良的蜂王,以免影响蜂群的正常繁殖和发展。我在多年的养蜂生产中发现,失王群会随着失王时间的延长和巢内情况的变化,对新介入蜂王接受态度会有不同的变化。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应采取措施,提高介入蜂王的成功率,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饲养和保持意蜂强群的技术措施现以意蜂为例,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将饲养和保持强群的技术措施分述如下:1要使蜂群强,蜂王要优良要培养优良的蜂王必须做好下述4个方面的工作:1.1选蜂王产卵性能好,群强子旺的高产蜂群作母群育王,有条件的最好采用国家科研育种单位...  相似文献   

11.
正意蜂多王群的饲养管理与单王群、双王群的饲养管理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养蜂员只要掌握基本要点,就能灵活地根据季节、气候、蜜粉源与多王群内部情况以及蜂场实时需要(繁殖与生产)等变化,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挖掘和发挥多王群的优势,获得优质、高产、高效。一、组建初期的饲养管理意蜂多王群组建初期,蜂群群势还比较弱小,蜂王因"生物  相似文献   

12.
育王、换王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养蜂工作,事关蜂场兴衰。在每年换王、育王时,蜂王的交尾成功率是每个养蜂员最关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影响处女王交尾成功的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广大蜂友商榷。1 哺育群首先在育王前就要选择无病、群壮、各项生产性能指标均优良的蜂群。在群势达不到要求时,可以用相邻的两群蜂合并成一群蜂来培育蜂王,合并后的蜂群能达到20框的群势。在头一天傍晚拿走其中较差的那只蜂王,第二天把无王群放在继箱里,然后搬放在有王群的上面,底箱与继箱中间放一块塑料纱网。第三天拿走纱网调脾育王。这样的强群哺育蜂充…  相似文献   

13.
在养蜂实践中无论是换王或者给无王群补充蜂王,都常常涉及到异群调整蜂王和异地调动蜂王.其本质都是:让蜂群接受由非本群或非本地而来的蜂王,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蜂王诱入或介绍蜂王.  相似文献   

14.
国外养蜂文摘人工合成蜂王大颚腺外激素对笼蜂的影响[加拿大]瑙曼,K.等对意蜂笼蜂中的工蜂做了三种处理:供给蜂王或供给二剂量的人工合成蜂王大颚腺外激素,或空白诱饵,做为生产商品笼蜂的处理。在笼蜂中供给蜂王,或投给外激素,对工蜂骚动、蜂团的密度、喧闹声、...  相似文献   

15.
浅谈双王群起步群势葛凤晨同志1986年发表在《中国养蜂》第2期《双王群生产效率的研究》一文说:“在正常情况下,蜂群在越冬之后的新老蜂交替阶段和增殖阶段的前期,也就是在进入幼蜂过剩时期之前,其工蜂的哺育力和蜂王的产卵量是相适应的,一只蜂王的产卵量,可以...  相似文献   

16.
下启昌 《中国蜂业》2009,(10):28-28
在蜂群管理过程中,养蜂者都会遇到蜂王被围情况,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总结下面6种情况: 1、没有分蜂意念的蜂群内出现新王,发生这种情况时,蜂王往往被咬死拉出箱外; 2、小群或中等群势的双王群隔王栅安装不严,蜂王串箱,多数会被围死;  相似文献   

17.
方俊海 《中国蜂业》2002,53(5):21-21
众所周知 ,中蜂蜂王产卵量不如意蜂蜂王。单王群中蜂在短期内很难养成强群。如果双王同箱饲养 ,会加快繁殖 ,但会给管理带来许多不便 ,我从自己饲养的 1群中蜂自然交替群 (即母女同巢 )得到启发 ,发现母女同巢群与单王群在饲养管理上有差别 ,于是利用蜂群自然交替的生物学特性 ,近几年来 ,我饲养的蜂群都是母女同巢群。现将我饲养母女同巢群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与蜂友们共同探讨。  一、母女同巢群的优势首先 ,母女同巢群有两只产卵王 ,容易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繁殖成壮群 ,并且母女同巢群由于巢内卵虫多 ,所需饲料多 ,哺育蜂负担重 ,工蜂工…  相似文献   

18.
中蜂群势小,养蜂效益低.要想饲养强群,取得高效益,必须根据"母女同巢"特性饲养双王群,群势可达12 ~ 16框.当蜜粉源植物吐粉泌蜜期到来,可选单王带大群采集蜜粉,产量可增长1倍以上. 中蜂蜂王衰老或因其围王等原因致使蜂王伤残,产卵力衰退,蜂群就要进行交替换王.此时,工蜂便在中间子脾下缘造2~3个自然王台.当王台成熟,第1只处女王出台,工蜂便将其他王台咬毁.处女王出巢交尾回巢,可和老蜂共居一巢,和睦相处,同脾产卵,这种现象叫做"母女同巢".  相似文献   

19.
蜂群分蜂技术问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彦  王妍 《养蜂科技》2006,(2):11-12,42
在蜂群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蜂群会发生分蜂现象。对分蜂的处理,我地的养蜂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经验以问答的形式介绍如下,供养蜂朋友参考。问:为什么蜂群要分蜂?答:蜜蜂繁殖和其他生物不同,因其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个体不能单独生存,工蜂还担负着育幼的工作,因此两性生殖不保它们永生,这就需蜂群本身分开,产生新蜂群、致使部分蜂和蜂王脱离旧巢,另营巢生活,将旧巢让给快出房的新蜂王和剩余的蜜蜂。用以补偿因饥饿、疾病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各系品种的蜂对繁殖要求强度不同,如喀呢阿兰蜂,很爱分蜂,而意蜂则分蜂倾向较低。问:蜂群…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养蜂生产中,许多蜂农饲养双王群,但是蜜蜂的习性是1群蜂只有1只蜂王,双王改变了蜂群的生活习性,容易造成失王,一旦失王,不容易补成双王群。因此,要加强管理,预防失王发生及防止盗蜂。1.尽量不要使用老王。老王各项机能衰老,容易被工蜂淘汰,要使用青年蜂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