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豆灰斑病流行因子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9年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灰斑病流行程度与大豆生长季节的气象条件有关。6月下旬连续3天以上满足日平均气温≥18℃,日最低温度≥12℃,且相对湿度>80%或降雨量0.1mm以上(气象日)的气象条件,病菌就能侵入大豆叶片,经8—15天后叶片就会有病斑出现,温度越高,病害显症越早。大豆成熟前叶部病害发生程度与7天前气象日累加值呈显著指数相关。籽粒发病程度与大豆开花后20天至35天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温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运用 Log-istic 函数和 Fuzzy 函数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叶部和籽粒发病程度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2.
茄褐纹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之一,只为害茄子,全国各栽植区普遍发生。苗期为害造成缺株,严重时缺株率可达60%以上;果实发病引起果腐,一般可造成20%~30%的果腐,病果不能食用。茄褐纹病从苗期到果实成熟期都可发生。幼苗感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收缩。当病斑环绕茎周时。病部缢缩,幼苗猝倒死亡,大苗形成立枯。成株期感病,叶片形成白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间浅黄色,其上着生许多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或散生。茎受感染出现溃疡病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  相似文献   

3.
韦刚 《广西植保》1994,(3):36-36
茄褐纹病的发生和防治韦刚(广西农业大学植保系)茄褐纹病是茄子生产的重要病害,危害前果和叶片,引起果腐和叶斑。茄果在贮运过程中仍能受害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茄子从幼苗期到结果期都能发病,叶片受害初为水渍状圆斑,直径5~30毫米,中央枯白色,其上生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病组织的显微观察,确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Scolecotrichum vitiphyllum(Spesch.) Varak.et Vassil.(=Coryneum vitiphyllum Spesch.)。该病原菌的子座半球形,着生于叶表皮下,褐色至暗褐色,顶端色淡光滑、光亮呈透明状,丛枝状排列成一束,大小(55.3~115.3)μm×(30.4~56.8)μm;分生孢子梗棍棒形、直立,分生孢子梗顶端圆形,无隔膜或1个隔膜;分生孢子单生,椭圆形、短棒状,有1~3个隔,隔膜处缢缩或不缢缩,无色,边缘光滑,大小为(16.1~28.8)μm×7.0~15.2μm。  相似文献   

5.
茄子褐纹病和绵疫病的防治张海学(湖北省洪湖市成人中专学校433206)茄子褐纹病和绵疫病是茄子的两种主要病害。其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如下:一、褐纹病褐纹病只为害茄子,苗期到果实成熟均可发病。1、发病症状:幼苗受害,近地面茎基部变色、凹陷,腐烂...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棉铃虫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棉铃虫1a发生5代,其中第二至四代为主害代。通过对湖南省近年棉铃虫的发生情况系统分析,提出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大区域连年大发生和天敌控制效应下降是湖南省棉铃虫加重为害的主要原因;成虫诱测技术中以黑光灯诱测较为简便易行;采用回归预测、期距预测可提前20d以上准确预报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7.
涂锐  葛发勇 《植物医生》2003,16(5):38-41
钟山区地处贵州高原西部乌蒙山麓 ,地理位置为东经 10 4°11′4 4″~ 10 4°5 5′2 2″ ,北纬 2 6°31′4 0″~ 2 639′4 0″,东西长 5 2km ,南北宽 4 6km。海拔高度 15 0 0~ 2 90 0m。全区四季不分明 ,年平均气温 12 .3~15 .1℃ ,年平均日照 15 6 0h ,属温凉气候带 ,是 2代粘虫常发生区。辖区内以玉米种植为主 ,常年播种面积约为 4 133hm2 ,占总播面的 4 7% ,以粘虫为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根据植保站 1989年至 2 0 0 2年的统计 ,累计粘虫为害玉米面积达 1.17万hm2 次 ,损失粮食 2 4 6万kg ,平均每年有 2 0 %的玉米面积受害。因此 ,进…  相似文献   

8.
1发生概况自1974年以来,荆门市稻飞虱发生严重的年份有1980年、1981年、1982年、1987年、1991年、2002年和2006年。1982年,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并重发生,上述其他年份为褐飞虱严重发生,其中第4代褐飞虱是主害代。2预报因子的探讨2.1若以田间稻飞虱总虫量为预报要素2006年第4代稻飞虱大暴发,1987年属3级发生,局部大发生,2002年属4级发生。对1987年、2002年、2006年稻飞虱发生量进行比较,见图1,发现2006年8月11日以前稻飞虱的总体虫量并不高,比不上1987年、2002年的同期虫量。但8月11日后,其激增速度超乎想象,最终大暴发。我地发布第4代稻飞虱预…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流行因素和发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9年于济南研究诸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豆品种抗性和初始毒源数量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大豆幼苗期最感病,开花期为发病高峰。在春大豆苗期温度偏高雨量偏少及夏大豆苗期温度偏低雨量偏多的情况下,有利花叶病发生。对13种蚜虫进行饲毒接毒试验,证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大豆蚜(Aphisglycines)可传毒,对病害田间流行有重要影响。对5年的16组数据应用IBM微机进行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组建发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大豆茎褐腐病的危害、病原菌特征、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该病的检测技术,初步分析了该病害出入我国及在我国定殖与传播的可能性,认为该病害对我国的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豆壳针孢菌侵染引起的大豆褐纹病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导致叶片提早10~15天枯黄脱落,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减产。1990~1995年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发生面积达100%,一般地块病叶率50%以上,严重地块95%以上,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作者于1990~1995年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以鲁豆1号作感病对照,通过接种相同数量的卵和二龄幼虫并采用切顶水培技术研究我国筛选出的两个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24 h侵入大豆抗感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数十分接近,差异不显著;接种后水培15~17 d,抗病品种根内的二、三龄幼虫数无论是单株平均值,还是所占百分数均极显著高于感病对照,而四龄幼虫、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正好与此相反。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上二龄、三龄、四龄、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所占百分数为4.40%、10.20%、24.95%、29.35%和60.45%,而元钵黑豆和灰皮支黑豆根上各龄线虫的百分数分别为22.30%、26.50%、13.55%、3.80%、37.65%和24.30%、29.60%、15.05%、2.50%、31.15%。抗感品种根上线虫性比的差异极明显,抗病品种为10左右,而感病对照稍大于1;抗病品种根上线虫幼虫从二龄到三龄及从三龄到四龄阶段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从三龄到四龄阶段的死亡率高于从二龄到三龄阶段。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抗病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选择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6-1991年,将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在哈尔滨小黑豆等抗病品种上连续强迫繁殖9-10代,重新鉴定选择后的线虫群体的生理小种类型。在哈尔滨小黑豆上选择的线虫群体发生明显的变异,变为2号生理小种,在长粒黑上的线虫群体变为4号小种,在Peking上的线虫群体变为14号小种,在Franklin上的线虫群体变为13号小种,而在Lee 68上繁殖的线虫群体仍为3号小种。在抗病品种上选择后的线虫群体的致病力均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襄汾县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在襄汾县一般1a发生4代.该线虫主要分布在15cm以内的耕作层,降雨对它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大,雨后线虫下移.受害程度不受播期影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线虫有抗性差异.田间药剂试验表明,5%涕灭威颗粒剂土施防效最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春小麦赤霉病流行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应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统计分析了1959年以来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设置的病圃所积累的23年的田间赤霉病病情资源与各种气象因子的关系。明确了当地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变化主要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平均相对温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3项气象因子所左右。据此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流行预测模型,模型的回检及实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地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可用于赤霉病流行强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接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4、9、14天,对我国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及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部形成的合胞体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感病品种的合胞体细胞较大、靠近木质部导管一侧有内生长,各种细胞器丰富,内质网数量多形体长、多为光滑型;抗病品种合胞体细胞较小,核糖体较多,内质网小而少、多为粗糙型,细胞内出现较多的类脂肪体,在侵染早期,细胞质快速降解,有时发现细胞质膜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相似文献   

19.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1-0.7079X2,rY1.2=0.8274,rY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