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新安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新安县1979~2008年的气温、降水等资料,分析了新安县近3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安气候向干暖方向发展,低温日数以每10年5.11d的速度减少;高温日数以每10年2.29d的速度增加;极端最低气温以每10年1.06℃的速度上升:极端最高气温以每10年0.26℃的速度上升;降水量以每10年3.97mm的速度减少;无霜期延长,积温增加;旱涝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大。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新安的农业、林业、生态及生活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1961—2008年陕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40-241,244
采用陕北地区1961—2008年19个测站均一化订正后的气候资料,分析了陕北地区近48年来的气温变化的事实,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变化,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上升了0.9℃;冬、春季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夏、秋季各地气温的升幅较冬春季要小,长城沿线风沙区增温幅度要明显大于黄土高原沟壑;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90年后迅速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在2000年开始迅速升高,比年平均最高温度要晚1个年代;陕北地区≥10℃气温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期间有效积温在1995年前后出现明显突变,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增加和有效积温增多。  相似文献   

3.
辽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娟  徐婷  陈玉光  王鹏  付晓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30-13632
对辽阳市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日、止日、起止日间日数及≥10℃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辽阳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在升高;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日在提前、止日在推后、起止日间日数在延长,≥10℃积温在增大;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石河子莫索湾垦区气象观测站1981~2017年逐年平均气温资料,结果得出:莫索湾垦区近37年平均气温7.3℃,气候倾向率0.359℃/10a,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升高趋势;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以秋季增温最显著;以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近37年均呈明显升高,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57℃/10a、0.631℃/10a及2.859℃/10a、1.74℃/10a,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气候变暖对农业等影响较大,应做好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合理利用热量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甘南玛曲地区地表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甘南玛曲地区1971-2010年的地表温度观测数据,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玛曲地区40年的年际、年代际、突变年份及地表温度与气温的关系等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甘南玛曲地区平均地表温度以0.6 ℃/10a的速率升高,2000年之后升幅达到1.9 ℃/10a。各季节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最高、最低平均地表温度亦呈升高趋势,平均地表温度的升高主要以最低地表温度的上升为主。甘南玛曲地区年平均地表温度2000年之前为负距平,2000年之后为正距平变化;各季节平均地表温度在进入2000年后升幅加剧,且以冬季上升的趋势最为显著;1971-2010年最低地表温度的升幅明显大于最高地表温度,最高、最低地表温度均表现出以20世纪70年代最低、2001-2010年间最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平均地表温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准7年短周期和12~13年长周期;年及各季节平均地表温度均发生了增高突变,其中年及春、秋季增高突变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夏、冬季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且以春季平均地表温度发生突变的时间最早,出现在1984年。年平均气温与地表温度在变化趋势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93,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地表温度不断升高和超载过牧,均促进了甘南玛曲地区草地退化的进程和草地沙化的发生发展,降低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依赖与干扰是该地区草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广西喀斯特地区低温冻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提高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优化地区产业布局提供科学决策。【方法】采用6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选取1961—2019年59年逐日气象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运用线性趋势拟合、GIS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近59年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和≤0℃低温有效积温均呈上升变化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41℃/10 a和0.51℃/10 a,≤0℃低温日数则出现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38 d/10 a。在突变检验上,最低气温、≤0℃低温日数和≤0℃低温有效积温的突变特征具有同步性,均在80年代发生突变。在空间分布上,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随着纬度、海拔高度增加温度降低速度变慢。其中最低气温由南向北上升趋势变慢;≤0℃低温有效积温变化趋势由南向北上升趋势加快;≤0℃低温日数则由南向北下降趋势加快。【建议】低温冻害对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具有较大影响,需加强对喀斯特地区低温冻害的相关研究,构建低温冻害指标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182-185
利用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测方法对年、季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焉耆盆地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以0.29、0.12、0.48℃/10年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以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最大;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以0.32、0.18、0.34、0.37℃/10年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夏季最低;年、季平均气温最低都出现在1960年代,2001—2010年平均气温上升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增温;焉耆盆地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于1979年、1988年、1971年、1972年、1977年、1971年、1988年发生了突变性升高,突变后较突变前其平均气温分别升高了0.4、0.5、1.5、0.7、0.6、1.0、1.3℃。  相似文献   

8.
杨文艳  徐静  袁婧  尤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04-16105
利用盘锦地区近50年冬季气象(1961~2010年)资料,对盘锦冬季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气象条件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冬季气温总体为上升趋势,其主要贡献因子是平均最低气温的大幅度升高,气温年际变化幅度增大,有冷事件发生;冬季降水略增多,年际变化较大,近10年增多趋势明显;近10年盘锦大雾发生频率增加,6级以上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广西气候变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1961-2005年气温资料,分析其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广西农业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近45年全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变率分别为0.01204℃、0.00614℃、0.01688℃),全区的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增温最明显;增温幅度存在区域差畀,桂中和桂北的平均气温增幅较大.气候变暖将使热量资源增加,全区≥10℃活动积温将增加941-1 275℃ ,约平均增加14%;≥10℃的持续日数将增加5~50d,达291~365d.热量增加将改变作物品种布局,作物种植北界将向北移,种植高度将普遍提高,对桂北和山区的农业发展有利;但气候变暖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作物产量波动加大;病虫草害加剧;干旱、洪涝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00年的逐月气候资料,分析了松嫩平原农业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过去40年中松嫩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在0.4℃/10a以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季节及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与时间序列的回归趋势均达到显著水平,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增加显著。年平均最低气温、四季平均最低气温和作物生长季最低气温增加均较显著,冬季和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增加速率较大。对降水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除1961-198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外,年总降水量和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在过去40年中并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此项研究结果可以为松嫩平原农作物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等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会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平均气温以及各种气温极值、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6年四会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3℃/a;20世纪60—80年代气温较低,90年代后气温明显上升,近10年气温上升剧烈;各季、各月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增温趋势显著;高温天气日数在逐年增多,低温天气日数在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2.
利用武汉站1951~201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PD方法分别计算了武汉汛期降水、盛夏高低温、冬季低温各重现期下极端事件的重现值,并利用M-K突变检验分析了武汉一年当中关键时期的极端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汉汛期1年一遇指标达92mm,30年一遇指标超过了250 mm特大暴雨量级;汛期极端降水频数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出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05~2008年,增长趋势明显,突变发生在1978年前后。盛夏极端高温1年一遇指标达37.9℃,最低温度1年一遇指标达30.1℃;近10年是极端高温的一个频发时期,平均强度呈线性增长趋势,上升趋势为0.058℃/10a;从80年代末开始,夏季极端低温频数迅速增涨,平均强度也呈线性增长趋势,上升趋势为0.086℃/10a,频数突变发生在1991年,强度突变发生在1993年。冬季极端低温1年一遇指标为-7.5℃,50年一遇指标达-18.3℃;寒冬极端低温集中发生在50~70年代,80年代开始温度逐渐回暖,极端低温强度升高趋势为0.323℃/10a;强度突变发生在1984年,频数突变发生在1987年。  相似文献   

13.
选用世界气象组织(WMO)提供的6种极端气温指数对尚志市1953 201 2年近60年来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尚志市近60年来的极端气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0年来,尚志市暖日和暖夜显著增多,分别以1.9 d/10a和3.7 d/10a的速度增加;冷日和冷夜显著减少,分别以1.9 d/10a和3.9 d/10a速度减少;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以0.2 C/10a和0.6 C/10a速度显著升高;年极端低温升高趋势高于年极端高温,即夜间增暖幅度高于白天增暖幅度,夜间气温上升对增暖贡献更大.尚志市与黑龙江省极端气温比较发现,极端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增加和减少速度明显低于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4.
刘万章 《现代农业科技》2010,(14):240-240,242
利用宁津县1971—2007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宁津县的气温变化与降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7年内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自80年代后期以来呈上升趋势,到90年代后期增温幅度加快,尤其以冬、春季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以0.44℃/10 a的速度上升,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则以0.50/10 a的速度上升,明显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夏季降水量减少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近50 a地面0 cm温度及年气温、蒸发、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近50 a地面温度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趋势及极值变化等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地面温度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天气系统、地形地貌以及海拔高度等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地面温度低海拔平原区大于高海拔山区。各地年、年代地面温度呈很显著上升趋势,年地面温度的时间序列存在着6~9 a的准周期变化;月地面温度变化比较一致;各地各季节地面温度也呈上升趋势,春、夏季上升率大于秋、冬季;各地年极端最高和最低地面温度也均呈上升趋势,极端最低地面温度的上升率大于极端最高地面温度的上升率,因此冬季增温对年地面温度升高贡献大于夏季。河西走廊东部地面温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其次是降水、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弱,蒸发的影响最弱。地面温度与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相对湿度以及平均风速呈负相关,与蒸发无相关性。影响各地地面温度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海东市1961-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和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近55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气温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利用海东市5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年来海东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年际增长率分别为0.33℃/10a、0.33℃/10a和0.43℃/10a,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增暖趋势明显;四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增温趋势,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的特点,以最低气温增温更明显,冬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高贡献最大,三者增温的强弱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表现出不一致性;海东市年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增暖是一突变现象,突变开始的具体时间是1996-1997年,最高气温于1993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7.
河间气象站迁站对比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76-6379,6405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 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18.
王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17-13620
利用1958~2007年豫东北4个代表站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豫东北近50年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和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明显存在非对称变化,主要特征是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呈明显递减趋势,而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呈递增趋势,二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90和0.34℃/10a;地面年平均温度为下降趋势,其递减倾向率为-0.23℃/10a;近50年地面平均最高温度降低了4.5℃,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却升高了1.7℃,平均地面温度下降了1.2℃。各月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差别明显5,~9月明显趋凉,其中6月趋凉最突出,其地面平均最高温度递减倾向率达-2.16℃/10a;12月~翌年4月明显趋暖,其中2月趋暖最突出,其地面平均最低温度递增倾向率为0.76℃/10a;地面温度变化具有夏季趋凉、冬季趋暖的显著特征。年平均地气温差逐年递减,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和水汽扩散,由此带来轻雾日数增多,空气污染加重。相关气象因子诊断分析表明,引起地面温度趋降的原因较多,主要是日照时数减少,地面受到太阳直接辐射减少;其次是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污染物增多,降低了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度;此外,降水量减少,土壤湿度减小,使土壤热容量减小,保温能力下降,导致地面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云南河口1953年植胶以来气候变化与橡胶树寒害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河口县气象站1956~2010年共55年的气象资料.以年均温、降雨量、年极端最高温及极端最低温为指标.初步分析了河口地区55年来气候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显示:年均温以每年0.0269℃的速度逐渐升高:年极端最高温以每年0.0219℃的速度及年极端最低温也以每年0.0417℃的速度在逐年上升;云南河口地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虽然橡胶树寒害次数有所下降,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但受害频率和严重程度与气候变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961~2010年商丘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选用商丘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商丘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M-K等方法确定气温突变年。[结果]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以0.122、0.255和0.488℃/10a的速率上升;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年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以-0.217和-0.292℃/10a的速率下降。从空间分布上看,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均为东部增幅大,西部增幅小;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东部减幅大,西部减幅小;年极端最高气温西部减幅大,东部减幅小;年平均最高气温有增有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在1997年前后发生突变;年平均最高气温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年极端最高气温在1973年前后发生突变;年极端最低气温分别在1989和1999年前后发生突变。[结论]该研究对商丘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区域气候规划、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