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粉蚧长索跳小蜂对堆蜡粉蚧的寄主选择性和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粉蚧长索跳对堆蜡粉蚧的寄主选择性和功能反应,结果无明:(1)粉蚧长索跳小蜂可寄生堆蜡粉蚧二龄,三龄若虫和雌成虫,不寄生卵和一龄若虫。在无选择试验里,堆蜡粉蚧三龄若虫和雌成虫的被寄生率和每一被寄生主含卵量显著高于二龄若虫。在有选择试验里,在堆蜡粉蚧的寄生率和寄生蜂产卵都以雌线成虫的最高。三龄若虫次之,二龄若虫最少,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堆蜡粉蚧雌成虫和三龄若虫的每一被寄生寄主的含卵量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部分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为预测该害虫在广西的发生为害趋势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由选择法,测定接虫24、48和72 h后不同虫龄(1、2和3龄若虫)或虫态(雌成虫)扶桑绵粉蚧在7种寄主植物(朱槿、棉花、悬铃花、马铃薯、番茄、红薯和三叶鬼针草)上的虫口数量,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寄主间虫口百分率的差异;测定寄主植物叶片生化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单宁酸)的含量,分析扶桑绵粉蚧寄主选择行为与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虫龄或虫态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存在一定差异,1龄若虫3个时段(接虫24、48和72 h)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较接近,其偏好三叶鬼针草、棉花、悬铃花和马铃薯;2龄若虫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随接虫时间而改变,且在不同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差异显著(P<0.05,下同),总体上偏好棉花、悬铃花、三叶鬼针草和番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喜食寄主基本相同,为棉花、悬铃花、朱槿和三叶鬼针草.朱槿、棉花和马铃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三叶鬼针草、马铃薯和红薯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棉花、红薯和朱槿叶片中单宁酸含量相对较高.2龄若虫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单宁酸含量显著正相关;雌成虫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多数虫龄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棉花、悬铃花和三叶鬼针草为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不同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大多存在显著差异,扶桑绵粉蚧多数虫龄或虫态的寄主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介壳虫是同翅目盾蚧科的昆虫,属于渐变态发育。雌雄发育略有不同:雌虫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雄虫经过卵、若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介壳虫一般1年发生1—3代,个别4—5代,发生代数因种类、气候条件、地域、寄主及寄生部位等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泰山红蚧各发育虫期作了详细的外形和显微形态描述,研究了该蚧的生活史和习性,该蚧1年1代,12月上旬以二龄若虫雌雄分群在芽革或枝干裂缝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为害,雌若虫在芽基不动,脱皮2次进入成虫期,雄若虫则转移到枝干或地面杂物上作茧,经预蛹和蛹期,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则继续为害至6月中下旬产卵于体下腹腔内,平均卵量3114粒,孵化后若虫在枝干为为害并越夏,当秋季寄主叶片变时,一部分奖来发育为雌虫的若虫爬到芽基,然后脱皮,表现出性分化并越冬,该蚧不能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5.
胭脂虫的形态分类及生物学特性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胭脂虫的形态,分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概述,雌成虫卵形或球形,体被白色蜡粉或蜡丝,去蜡后,虫体呈紫红色,头部和胸部愈合,腹部分10节,有很多腺孔,所有的腺孔均为5分室类型,分为窄边孔和宽边孔2类,不同类型腺孔的结构和分布是胭脂虫分类的基础、胭脂虫属于洋红蚧科洋红蚧属,该属含9个种,其体液含红色素,并且只寄生在仙人掌科植物上,雌虫具4个发育阶段;卵,1龄若虫(爬虫),2龄若虫,成虫,雄虫具6个发育阶段;卵,1龄若虫,2龄若虫,前蛹,蛹,成虫。  相似文献   

6.
大球坚蚧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球坚蚧主要为害国槐枝条和叶片,其寄主植物有10科11种。在山东济南,泰安每年发生1世代,以二龄若虫在寄主枝条上越冬。越冬后的若虫不再转移,3月中旬就在原处相继为害,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严重为害期。5月上、中旬为雌、雄成虫交配、产卵期,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1943粒。若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沿寄主枝条爬行扩散,最后全部爬到寄主叶片上固定。10月上、中旬寄主落叶之前,变为二龄若虫,然后转移回寄主枝条上越冬。其雌成虫分为皱和光滑两种型。重要天敌是Encyrtus sasakii和Anicetus sp.两种寄生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个体发育形态学及寄生行为,为柑橘黄龙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60%~80%的试验条件下,观察亮腹釉小蜂寄生行为及个体发育形态,并测量形态学指标。【结果】亮腹釉小蜂寄生柑橘木虱3~5龄若虫产卵;亮腹釉小蜂整个发育历程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室内条件下其世代发育历期约为13.40 d;雌虫个体明显大于雄虫;雄虫触角刚毛发达,几乎覆盖整个触角基节,而雌虫触角刚毛很短,触角基节清晰可见;雌虫腹部背面黄色区域明显大于雄虫。【结论】亮腹釉小蜂为柑橘木虱体外寄生蜂,雌、雄成虫形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9.
美洲大蠊耐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大蠊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由低到高依次为:20日龄卵、高龄若虫、雌虫、雄虫、低龄若虫、10日龄卵、5日龄卵、1日龄卵;不同发育阶段冰点由低到高依次为:低龄若虫、20日龄卵、雄虫、雌虫、高龄若虫、10日龄卵、5日龄卵、1日龄卵.卵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随其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在0、2、5、8℃亚致死低温下,低高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存活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延长,不同虫期存活时间为:低龄若虫>高龄若虫>雌虫>雄虫.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美洲大蠊不同发育阶段的耐寒力为:高日龄卵>低龄若虫>高龄若虫>雌虫>雄虫.可见,卵、若虫期可能是温带地区越冬虫态.  相似文献   

10.
松片圆蚧Aonidiella pini Young是一新种,危害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和黑松的新种.雌虫多寄生于松针基部及叶鞘内,雄虫多寄生于针叶中、上部,造成寄主植物失水、枯黄、基部腐烂、提早脱落.受害严重的植株,长势不良,针叶变短,并诱发煤污病.该虫在自贡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各代1龄若虫出现盛期相对明显,分别出现于5月上中旬、7月上旬和9月上旬.繁殖方式除卵胎生外,还行孤雌生殖.11月中旬前后以受精雌成虫和二龄若虫在钊叶基部或叶鞘内越冬.苗木是远距离传播该虫的主要途径.若虫在近距离内可以随风传播,对松林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1.
李涛  陈松  刘敏  田梅惠  刘增虎  杨海  董占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77-14278
[目的]了解吡咯类杀虫剂溴虫腈对家蚕不同性别的毒力差异。[方法]以家蚕卵色限性品种卵2为供试材料,采用浸叶法测定溴虫腈对家蚕雌、雄2~5龄起蚕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溴虫腈对该品种雄蚕各龄期起蚕的LC50都高于同一龄期的雌起蚕,不同龄期中溴虫腈对3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的毒力最大,然后依次为2、4、5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结论]家蚕起蚕雌雄性别对溴虫腈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家蚕对溴虫腈的耐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指导蚕桑安全生产、专养雄蚕和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龟纹瓢虫对玉米黄呆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松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57-10557
[目的]探讨龟纹瓢虫对玉米黄呆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方法]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龟纹瓢虫成虫、二龄幼虫对玉米黄呆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龟纹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龟纹瓢虫成虫、二龄幼虫对玉米黄呆蓟马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猎物密度下,龟纹瓢虫成虫的捕食量大于二龄幼虫。在相同玉米黄呆蓟马密度下,龟纹瓢虫成虫的搜寻效应高于二龄幼虫。龟纹瓢虫成虫、二龄幼虫对玉米黄呆蓟马成虫的捕食上限分别为73.5头和16.2头。[结论]该研究为龟纹瓢虫对玉米黄呆蓟马的田间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极端温度(-2,+5及+45℃)持续时间(0至8小时)对红圆蚧 Aonidiella aura-ntii(Mask.)死亡率的影响,同时观察了红圆蚧在+10℃和+25℃恒温下的死亡率.在低温实验中,除了3龄雌虫及第二脱皮阶段雄虫外,红圆蚧大多数龄期、虫期在极端温度-2或+5℃的死亡率明显高于+10℃恒温时的死亡率。在高温实验中,红圆蚧在极端温度+45℃与在+25℃恒温下的死亡率相似;+45℃高温仅对第一脱皮阶段红圆蚧(不分雌雄)及第二脱皮阶段雄虫死亡率有明显影响。经历过+45℃高温处理的3龄雌虫,如能存活下来,成虫生殖能力与在+25℃恒温下生活的虫子相比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松果梢斑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 Ragonot)隶于鳞翅目、螟蛾科、斑螟亚科。此虫在浙江省天台县华顶山林场危害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的嫩梢和球果,致使新梢枯萎,种子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此虫在天台1年1代;以2龄幼虫越冬;成虫6月下旬开始羽化,7月中旬~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有较强趋光性;每一雌蛾平均产卵61粒,雌雄性比1∶1;幼虫7月中旬开始孵化;5龄幼虫食量较大,反应敏捷。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生物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KMa0107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2~4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其致死剂量和致死时间等致病效应。结果表明:绿僵菌KMa0107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具有良好的侵染致病作用,接种处理后各龄幼虫的感病死亡率随接种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用1.15108 mL-1密度接种后第7天时,马铃薯块茎蛾2、3和4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6.67%、90.00%和83.33%,感病顺序表现为2龄 3龄 4龄。用金龟子绿僵菌KMa0107菌株接种马铃薯块茎蛾2、3、4龄幼虫后第3~7天时,LC50估计值分别为1.85106~1.10105、6.59107~2.41105和3.69107~5.85105 mL-1,LC90估计值分别为2.43108~1.44107、7.97108~2.93107和4.34109~6.89107 mL-1。用1.15105~1.15108 mL-1孢子悬浮液接种马铃薯块茎蛾2、3、4龄幼虫后,LT50值分别为5.91~1.33、4.18~1.67和5.14~2.42 d。该研究表明:金龟子绿僵菌KMa0107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具有良好的侵染致病效应,在马铃薯块茎蛾生防制剂开发中具有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观察了家蚕真皮细胞核和生毛细胞核的性染色质小体(sex-chromatin body,以下简称SB)的存在情况,得出如下结果。 (1)雌蚕的真皮细胞核从4龄起,生毛细胞核从3龄起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SB。观察SB的最好时期是5龄期。(2)在正常个体中,真皮细胞核的SB数与生毛细胞核的SB数总是相同的。二倍体雌蚕的每个核中存在有1个SB,而四倍体雌蚕的每个核中存在有2个SB。(3)雄蚕的细胞核中不存在SB。 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SB在各龄期的变化及其与真皮细胞和生毛细胞成长的关系;讨论了SB与W染色体的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的捕食功能反应,为田间应用七星瓢虫防治豌豆修尾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虫态七星瓢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3龄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七星瓢虫成虫种内干扰反应和同比例种内干扰反应,以及不同温度和空间大小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七星瓢虫各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虫态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效能(a'/Th)从高到低排序为4龄幼虫、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幼虫捕食量随龄期增加而增加,4龄幼虫最高,雌成虫高于雄成虫。七星瓢虫各虫态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七星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作用影响符合Hassell模型。七星瓢虫成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降低。七星瓢虫种内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0.7954P-0.882。在不同空间豌豆修尾蚜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七星瓢虫捕食量随空间增大而减小,表明空间增大影响七星瓢虫搜寻猎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七星瓢虫成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量增加,超过32℃后则下降,但其在38℃时仍保持较高的捕食能力。【结论】七星瓢虫对豌豆修尾蚜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温度适应性广泛,空间大小对捕食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