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根据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自动观测气象站连续气象观测资料,以农田气象资料为对照,初步分析了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对小气候存在明显影响。林内太阳辐射、平均气温和风速相对林外均明显偏低,而相对湿度林内显著大于林外。林内同林外比,太阳辐射年平均降低40.6%,气温偏低0.3℃-5.3℃,相对湿度偏高0.9%-11.4%;风速平均降低0.57 m/s。林内各气象因子变化幅度均明显小于林外,次生林对各气象因子影响明显。各气象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林内外温度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3.
土壤水分是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重要的存在形式,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及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下峰丛洼地牧草生态系统土壤水势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表覆被条件(或微地貌条件)对10-50cm各层次土壤水势均有显著影响;通过改善地表微环境,减少地表蒸发等过程,覆草和覆石等方式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持水性能.石丛出露区土壤持水性能虽然不如覆草和覆石等处理类型,但是其土壤水势明显高于没有采用任何处理的对照小区,而且其对间隔性干旱的响应也不如对照处理敏感.深层(60cm以下)土壤水势的变化与10-50cm各层次均不相同,石丛和覆石小区在该层次的水势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处理,说明在该地区可能有土石界面优先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m×40 m)的网格取样分析,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地表层土壤(0~20 cm)主要矿质成分(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地表层土壤6种主要矿质成分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SiO2、Al2O3、Fe2O3、MgO、CaO、MnO,变异系数为6.90%~28.89%;Fe2O3、CaO、MgO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SiO2和MnO的为高斯模型,Al2O3的为指数模型;MgO和CaO呈中等空间自相关,其他成分空间自相关强烈;SiO2与MnO及MgO与CaO Kriging的等值线图相似,Al2O3和Fe2O3的均呈零星斑块分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基于规则网格取样(80m×80m),测定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木连喀斯特小流域163个表层(0cm~20cm)土壤样点基本养分全氮TN(total nitrogen)、全磷TP(total phosphorus)、全钾TK(total potassium)、有效氮AN(available nitrogen)、速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速效钾AK(available potassium)、有机质SOM(soil organic matter)含量和pH值,并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这8种指标数值的差异及变异系数均较大,各项土壤养分指标的变异程度依次为TK >AP >AN >TN >SOM >AK >TP >pH。不同养分指标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和最佳拟合模型,除TK和pH呈现强烈空间自相关、变程较短、空间依赖性较强外,其余6种指标(TN、TP、AN、AP、AK、SOM)均呈中等空间自相关,变程较长,空间连续性较好。Kriging等值线图直观、清晰的反映了研究区土壤养分空间格局。TN、AN、SOM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并且它们的空间分布趋势与pH正好相反,TP和AP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TK和AK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除pH外,木连喀斯特小流域养分空间格局可概括为:东边高,西边低,南边高,北边低,洼地高,坡地低。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裸岩率、坡度、坡向)是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地200 m×40m尺度下表层(0 cm -20 cm)土壤矿质成分(SiO2、Fe2O3 、CaO、MgO、Al2O3、MnO)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6种矿质成分含量的差异较大,SiO2>CaO>Al2O3>MgO>Fe2O3>MnO,变异系数为37.8%-54.6%.SiO2、Fe2O3、CaO、Al2O3、MnO的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MsO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除MgO呈中等空间自相关外,其他矿质成分空间自相关强烈.CaO和MgO及Fe2O3、Al2O3和MnO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SiO2的高值区出现在坡顶和坡中下部.地形、微地貌、降雨、人为干扰特别是植被是土壤矿质成分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增加植物多样性和覆盖度对喀斯特土壤矿质成分的改善、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中耕地和退耕牧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了降雨对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类型土壤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但波动强烈,越到底层含水量越稳定(牧草地60~80 cm层除外);土壤储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旱季储水量的波动较雨季更显著,而且牧草地的剖面土壤储水量较耕地高8.5%.一般采样前1 d或2 d的降水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最大,随着土层加深,耕地在采样前3 d,牧草地在前6 d的降水对土壤储水量仍有一定影响且一般以3 d为一个波动周期.剖面土壤储水动态及其与降水序列的相关关系显示退耕还草后能延缓降雨入渗和地面蒸发,有助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保蓄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10 种3 年生植物碳储量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的同一器官
或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碳含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平均碳含率为40.49%,乔木、灌木和藤
本的碳含率依次为灌木>乔木>藤本,分别为43.21%、40.25% 和38.11%,碳含率变异系数以欧李最大、为
8.28%,铁籽最小、为 1.66%;( 2)不同植物同一物种各器官的碳储量除地瓜藤外均以干的碳储量为最高,乔
木和灌木各器官碳储量除枇杷、香椿和石岩枫(干>叶>枝)外均表现为干>枝>叶,藤本除地瓜藤外各器
官碳储量均表现为干>叶>枝>根,同时不同物种同一器官碳储量也存在差异;(3)乔木、灌木和藤本干的碳
储量占各自总碳储量的比例表现为乔木>灌木>藤本。 相似文献
9.
10.
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岩土样分析法、编制TM遥感数据影像图法和野外调查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典型峰丛洼地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与其他喀斯特地貌相比,峰丛洼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峰丛洼地石灰性土壤Ca、Mg的淋溶系数大,酸不溶物含量多,土壤缺乏C层,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生长受辐射逆温、日照少、温湿度时空分布不均的限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图、石漠化分布图和峰丛洼地分布图,对这3个图的空间叠加分析发现,石漠化和峰丛洼地分布区是纯灰岩集中出露的地区,峰丛洼地分布区又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恶化的典型表现。石漠化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灾害之源和贫困之源。 相似文献
11.
以平塘县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参考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不同省份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因子表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制定了平塘县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并计算平塘县2000、2005、2013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敏感性指数。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平塘县生态服务总价值呈上升变化趋势,2000、2005、2013年生态服务总价值分别为560 688.39万、580 534.47万、593 036.20万元;从单项生态服务价值来看,2005~2013年平塘县生态系统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娱乐文化等领域的价值呈上升变化趋势,但其食物生产价值呈下降变化趋势;2000、2005、2013年平塘县ESV对VC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敏感性指数值介于0.003~0.517之间,说明ESV对VC不敏感,缺乏弹性,即结合平塘县区域特征修正后的生态服务价值系统是合理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发育典型黔南平塘县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13年三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3S\"技术手段,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耕地垦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对研究区不同研究时期土地利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平塘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综合指标从2000年的24.819上升到2013年75.181,主要由于平塘县生态本底极其脆弱敏感,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大规模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生态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13.
西南喀斯特环境移民示范区柑桔园土壤营养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桂西北环江县中科院科技扶贫基地肯福示范场柑橘示范园92片果园土壤营养状况的分析表明,该示范园有机质含量丰富,全氮、全磷偏低,水解氮、有效磷基本适宜,钾素缺乏,土壤偏酸性;果园之间主要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都在16%以上,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为4.5%。不同产量级果园土壤养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上,是低产园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水解氮和速效钾与柑桔产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的相关性,初步提出了果园土壤水解氮、速效钾的丰缺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桂中南柑橘园区武鸣区、德保县、西乡塘区、来宾市、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钟山县等8个市(县、区)选取104个具代表性的柑橘园采集土壤样本,定量测定土壤pH、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等,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系统分析,以探明桂中南柑橘园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桂中南柑橘园土壤pH值以酸性为主,最适宜柑橘生长的微酸性土壤(5.5≤pH<6.5)占比仅为19.2%;49.0%的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土壤碱解氮及有效镁、有效锌、有效铜、有效硼含量普遍不足,低于适量水平的比例分别为51.0%、93.3%、93.3%、89.4%、92.3%,特别是镁和锌缺失严重,缺失水平占比分别为59.6%和63.5%;有效磷和有效钙主要处于适宜水平,适量以上水平的占比分别为76.0%和71.2%;土壤有效钾丰缺并存,不足、适宜、超标的比例分别为42.3%、24.0%、33.7%;有效铁、有效锰含量丰富,处于适量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3.7%和89.4%;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德保县、钟山县和武鸣区果园的土壤养分综合状况要好于其他市(县、区)。可见,桂中南柑橘产区生产上应当注意调节土壤pH,适当补充氮、镁和锌肥及增施有机肥,减少铜制剂用量,控制土施硼肥,并重视磷、钙和钾肥的补充与平衡。 相似文献
15.
2002~2003年,通过对桂西北环境移民示范区柑桔园椪柑叶片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柑桔园椪柑叶片营养元素磷、氮含量大部分处于适宜水平,钾营养缺乏严重,镁、钙含量大部分处于适宜水平而部分缺乏,铁、锰含量适宜,铜、锌含量则呈不同程度的缺乏.叶片大量元素中钾含量的变异最大,氮的变异最小;叶片中各微量元素的变异系数都很大,表现为铜>锰≈铁>锌.叶片营养元素间的拮抗与协同作用相当普遍.叶片中氮与钾之间呈负相关,钾与钙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氮与磷、钙有显著的协同作用,钙与镁呈正相关.DRIS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柑桔园严重缺钾,磷、钙、镁较适宜,而不缺氮.不同年份间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较明显,不同地点间叶片大部分营养元素含量呈显著差异.研究初步提出该示范区柑桔园椪柑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适宜范围,可供该示范区柑桔营养诊断及合理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桂西北环境移民示范区柑桔园126个表层土样的有机质、pH、土壤全锌、锰、铜、铁、钙、镁及土壤有效态锌、铜、铁、代换态钙、镁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探明了示范区柑桔园土壤中量、微量元素含量状况,结果表明该柑桔园全量铜、锌和锰含量低,全钙、镁缺乏严重,但全铁含量高;中量元素代换性Ca、Mg也严重缺乏,有效铜含量极缺,有效锌含量缺乏,而有效Fe含量高量或过量。柑桔园土壤pH值范围为3.75~4.65,有效铁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代换性镁、代换态钙、有效铜、有效锌含量与pH值没有相关性。同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有效锌、有效铜、镁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对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主要揭示了一维渗流问题弱解的一个性质,即当流量流出大于流入时,一定存在某个时刻t0,使得出水边界一定会干。 相似文献
18.
对桂西北不同类型柑橘果园的土壤水分含量及柑橘枝梢生长情况、果实品质等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 ,果园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层次、建园时开梯与不开梯以及果园成土母质有关 ,果园土壤含水量年变化规律与全年每月降水量有关。在桂西北 ,每年4—8月为多雨季节 ,果园土壤含水量能满足果树生长所需。9—10月 ,正值秋梢及果实生长旺期 ,降水减少 ,土壤含水量降低 ,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 ,要及时灌水。10月以后 ,果实采收前 ,可适当控水 ,以促进秋梢花芽分化和果实风味。采果后 ,仍有冬旱 ,需灌水以保持树体水分平衡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花岗岩林地坡面优先流对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长江三峡曲溪小流域花岗岩林地坡面开挖土壤剖面 ,采用自记雨量计和翻斗式流量计对优先流、土壤渗流及降雨进行了观测 .结果表明 ,在同场降雨中 ,优先流流速最大可达土壤剖面渗流流速的 2 16 6倍 ,所测优先流总量在土壤剖面渗流总量中占 5 5 %~ 7 2 % .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同的条件下 ,降雨强度越大 ,优先流产生的时间越早 .在一次降雨过程中 ,降雨历时延长 11h时 ,优先流总量可增加 96 94 0cm3.优先流峰值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峰值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 ,降雨量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优先流在土壤剖面渗流中所占的比重 .同场降雨中不同优先流的波形比较相似 ,即上升阶段的历时较短 ,表现为较大的正斜率 ;而降雨停止后 ,波形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表现为较平缓的负斜率 . 相似文献
20.
对宜昌市窑湾乡柑橘产区施肥现状和柑橘园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柑橘园不施肥的占16.1%,施1次的占67.7%,施2次的占16.1%;施有机肥的农户仅占9.68%,大部分农户只施用化肥,且化肥施用比例不合理。有机肥施用少和氮肥施用相对过多,是制约柑橘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该区域柑橘园土壤有酸化的趋势,且普遍缺氮、部分缺磷、大部分缺乏有机质和速效钾,整体土壤肥力很低。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的结果相比,表现为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下降,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