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枯梢病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危险性真菌病害,为害严重,蔓延迅速。 1.分布与为害该病在1938年发现于日本北海道,1960—1969年仅北海道地区因该病的为害伐除烧毁的落叶松人工林达9700公顷。我国于1973年首先在吉林省汪清和延吉县发现此病,当时仅有零星单株或小团块状分布。现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均有太面积发生。山东省局部地区也已发现该病。据1978年考察,我省受害面积为17万公顷,每年损失生长量达7万立方米以上。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下称早落病),在我场从1962年就已发现,随着造林面积的增加,病害发生面积也不断扩大。到1973年止,全场落叶松人工林早落病发生面积已达8.6万亩以上,占全场落叶松人工林总面积的21.6%,其中病害较严重的面积已达四万多亩,分布在各个分场。这种病害对林木生长的影响非常严重,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此,我场党委于1973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场病情进行一次大普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落叶病的发生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落叶病是落松人工林普遍发生的重要叶部病害,蔓延迅速,为害严重。影响该病病情、左右该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气象因子。本文根据敦化市1971~1982年气象与病情历史资料,通过求偏回归平方和与逐步回归等方法,找出6、7月份阵水量及相对湿度,4、5月份平均气温为影响落叶松落叶病病情的主要因子,为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为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我省从一九六○年左右先后在长春、吉林、通化等地发现该病,以后发病面积逐年扩大,至今几乎全省所有落叶松人工林均有该病发生,影响着林木生长.历年发病严重的林分,林木树高、胸径、材积年生长量均减少50%左右,甚至有的死亡.所以对早落病进行防治是保证林木速生丰产,巩固现有造林成果的重要措施. 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对该病进行了试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一大病害,该病害分布广,为害重。2010年在哈尔滨市宾县大泉子林场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发生面积100hm2,较为严重,发生区内感病株率55%~92%,病情指数在20.00~62.25,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并且造成零星死亡。利用百菌清烟剂采用烟熏法进行防治,方法科学,效果显著。有效地把落叶病病情指数控制在防治指标(病情指数40)以下,防治后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 近些年来我省东部地区落叶松人工幼林普遍发生褐锈病,有些林分受害很重。据我们1980-1981年在丹东、本溪、抚顺等地广大落叶松人工林区进行调查,发病率达80-100%。一般病叶率为30.7%,严重者达95.1%。被害的针叶变黄枯萎,8月底开始落叶,一般提早落叶一个半月左右,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该病害不但能为害幼树,而且幼苗也极易受害。据了解吉林、黑龙江两省的落叶松林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有些地区危害也很严重。1980年以来我们对该病害进行了观察和药剂防治试验,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对解决日本落叶松种子供需矛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日本落叶松的地理分布日本落叶松原产日本,我国引种已有70余年的历史,于1932年引入辽宁省,主要分布于长大线以东的辽宁东部山区,包括抚顺、本溪全部,以及丹东、铁岭大部地区。黑龙江、吉林东部,山东烟台、青岛,河南、湖北也有引种。我省日伪时期营造的日本落叶松,现存有十几万亩,已成为我国日本落叶松主要人工林区和种子产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枯梢病是一种危害严重,蔓延迅速的危险病害,据介绍该病原发现于日本,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的林区有大面积发生。在学习外地有关材料的基础上,1978年夏季调查了本场落叶松人工林发病情况并对落叶松枯梢病发病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地研究。现将调查及研究情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主要病害,分布广,为害重,成为林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58年,原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辽宁省林业试验林场首先开展了对该病的研究工作。1964年后,辽、吉、黑三省均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本协作组自1964年开始,根据原林业部的统一计划,在安阳林药厂和辽宁、黑龙江等省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先后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陆续发现枯梢病,而且蔓延速度很快,危害也相当严重,轻者造成树木枯梢影响树木生长,重者树冠变形,甚至死亡。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一种危险性新病害。一、分布及危害据1978年调查,我省丹东、本溪、扶顺、辽阳、营口、旅大,铁岭等地落叶松林都不同程度的发生枯梢病。该病干1973年在东沟县孤山子和集贤林区首先发现,当时只是零星块状分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78年在东沟县调查落叶松林4260亩,发病率为87.1%,感病指数56.4。而桓仁县调查7200亩,发病率为73.5%,感病指数58;2年生苗5亩,发病率30%。我省落叶松林总面积277万亩,约5万亩发病,而且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发展,已成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胴枯病Phomopsis cryptomeriae KITAJIMA et KAMEL.是我省林区新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该病50年代在日本有发生。我国过去未曾发现,国内文献也未见报道。 1979年秋季,在清原县大孤家子林场发现两株10年生日本落叶松树冠枝梢枯萎现象,经检验是由2—3个病斑绕树干一周所致。1980年丹东地区、东沟等林场大面积发生此病,据了解发病面积万亩左右,除华北落叶松12—13年生幼林有发病外,日本落叶松  相似文献   

12.
<正> 落叶松癌肿病是严重为害落叶松(Larixspp.)的世界性病害。本病自上个世纪在欧洲落叶松(L.decidua)人工林中发现以来,据报道现在欧洲、北美、苏联及日本的很多落叶松林分中部有不同程度地发生。近年来我国报道该病发生在大兴安岭的加格达奇、古源、新林、塔河、金山、呼码、西林吉、漠河等地和小兴安岭南坡的带岭地区兴安落叶松(L.sibi-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落叶病营林防治技术,是根据森林生态学,通过调查和试验,研究该病发生与流行的森林生态机制和营林防治技术,以达到从根本上长期有效控制该病为害的目的。主要技术内容一、落叶松落叶病与林分生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分布广,危害严重,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罹病林木树高、胸径、材积年生长量均比健康林木平均降低30%左右。为保护森林资源,我站从1973年以来进行了早期落叶病的专题研究和防治试验。几年来基本上摸清了该病病菌的流行规律和防治办法,开展了大面积的杀菌烟剂防治。经过五年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辽宁、吉林两省人工落叶松林内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病害,被害林木轻者影响生长,重者导致林木死亡,严重威胁着人工落叶松林的成长。这种落叶病于1945年开始在我省发生,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并有迅速蔓延,危害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迫切要求加以解决。因此,由1958年开始,我场与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合作,通过调查与研究,基本上摸清了落叶病的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并找出防治的初步办法。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落叶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松落叶病是为害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做好落叶松落叶病的防治工作,应重点把握好对感病林分进行合理采伐,及时更新抗病树种;加强林地清理,改善卫生状况;强化造林管理,培育优质林分;狠抓预测预报,适时开展化防等环节。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来,随着祖国林业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省广大林区职工和农村社队,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营造了大面积落叶松人工林,大部分已郁闭成林,成为我省重要森林后备资源。但是,由于60年以后发生的落叶松早期落叶病,使大面积落叶松林受到了严重危胁。1973年,这一病害刚刚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东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是由日本落叶松球腔菌(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K.ltoet K.sato)引起,病原菌以菌丝在地面落叶中越冬。次年6月上旬随气温上升,子囊孢子成熟飞散,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飞散盛期,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MycosphaerellaIarici—Ieptolepis)是五叉沟林业局落叶松人工林中的主要病害。10年生以上人工林中均有发生,严重的感病指数达70以上,连年扩散侵染,使树木生长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棒毛小爪螨Oligonychus clavatus(Ehara)据查有关文献,国内尚无报道。近年来,在辽阳市东部山区落叶松人工林中普遍发生,主要对5~10年生幼林为害较重。以成、若螨为害落叶松针叶,针叶被害后呈棕黄色,严重时全树似火烧状,针叶提前脱落,影响林木生长。被害针叶易感染早期落叶病,使发病率提高35%以上。我们于1986~1988年,对此螨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