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大红袍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大红袍的历史、生物学特性、大红袍母树与无性繁殖后代的比较研究,以及大红袍品质研究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大红袍记     
秦威 《福建茶叶》2003,(4):43-44
参拜大红袍,无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我的一个未了之心结。在许多年里,曾参阅过不少大红袍的典故与文献,欣赏过多幅大红袍的图片,也常关注报章上有关大红袍的报道,在与老茶人的交流中了解大红袍的情形。因常年囿于俗务,未有机缘亲近大红袍,也不得机会品尝那三棵大红袍古茶树所产出的茶叶。多年来,大红袍占据了我心灵空间,却又与我保持着遥远的时空距离。我曾想,大红袍一定有着至纯的岩韵、硕壮的枝形与乌亮的叶色,其香气逼人,势压群茗。这一切的遐想是我多年来从各种渠道了解大红袍的各种信息后形成的。于是,当武夷山人开始从大红袍母树上…  相似文献   

3.
4.
走近大红袍     
正大红袍——武夷十大珍贵名丛之一(现已是省良种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产地分布:大红袍母树位于武夷山正岩茶区九龙窠龙头岩的悬崖上。清代已有关于大红袍茶树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本人从福建省茶科所将经过二十年选育的纯种大红袍"引种"回武夷山,进行中后期的繁育、推广。武夷山现有较大面积栽培,周边县市及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及茶场有引种。  相似文献   

5.
巩志 《中国茶叶》2010,32(2):29-30
武夷岩茶驰名世界,其中尤以大红袍品质最佳,被称为“岩茶之王”,名扬海内外。“福建之茶以武夷产者,声名最著,昔时充为贡品,大红袍为佛茶神品,今亦以品质优异,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6.
福建武夷山所产的岩茶,素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古往今来,多少文士茶客为之倾倒,拍案叫绝。“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大红袍,就是奇茗中之珍奇品种,岩茶中的极品佳茗,誉为“茶中状元”,号称“茶中之王”。在华南和东南亚,享有极高声誉,闽、粤侨居海外的侨胞,更视大红袍为思乡珍品,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7.
蒜你狠、豆你玩之后,游资又涌向大红袍。从去年到今年,仅厦门一个地方新增的大红袍茶叶专销店就达到500多家,大红袍的市价翻了两三倍。而甚至有些大红袍更是被炒到10万元/斤。不过目前广州市面的大红袍价格波动并没有像厦门那样疯狂。大红袍重蹈普洱茶的覆辙,成为大部分茶商的担心。  相似文献   

8.
<正>凡到武夷山旅游问茶的朋友,过大坑口,入九龙窠谷底朝圣"大红袍"母树时,无不对半壁上的"大红袍"三个红色大字印象深刻。然此三字并无落款。是何人何时所题所刻,一直是一个谜。笔者合作撰写《图说大红袍》一书,这个问题是不能也不可能绕过的。为此,特作考论,以就教于方家。1921年铅印本《蒋叔南游记》(第一册)所收《武夷山游记》一文记载:戊午(1918)三月初三日,蒋叔南  相似文献   

9.
纯种大红袍独有的品质神韵,除与纯种大红袍品种特性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外,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形成纯种大红袍特有香气和独特茶汤口感风韵的关键。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纯种大红袍的加工技术,旨在为纯种大红袍的加工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当代福建著名茶人詹梓金教授长期从事茶树遗传育种的教学与科研,师德高尚,成果颇丰。他十分关心武夷岩茶的发展,为大红袍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出突出贡献,使大红袍这一自然与历史馈赠的珍品获得了新生。抚今追昔,不甚感慨,谨以此文向詹梓金等老一辈茶叶工作者致敬。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红袍品种来源、生物学特征特性、产量、品质、抗逆性、栽培与加工技术等方面对大红袍品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红袍开采期迟,制优率高,产量高,抗性与适应性强,适宜我省武夷山茶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福建的武夷岩茶,产制历史悠久。唐诗有:“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茶献地仙”之句。宋代章岷的《斗茶歌》中也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记载。“大红袍”叶片厚,色微红,香气馥郁,味道清远,冲泡八、九次甘味如新,有“茶中之王”“茶皇后”之称。说起“大红袍”,还有一段流传较广的历史故事。据说宋皇帝御驾武夷山游览,突然患病不起,山僧献上九龙窠二丛茶泡制的茶水,饮后病全消,宋帝便脱下大红袍令人  相似文献   

13.
《茶世界》2010,(1)
本栏目依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和中国茶叶流通性培训部创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作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于2008年开始筹建,已配有气相色谱(GC-2010)、液相色谱(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UV-2550)、烘箱、分析天平等一系列实验设备、器材,已经能够进行感官审评实验及部分理化成份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红袍”茶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出一片火红局面,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其价格急剧飙升,各级媒体对“大红袍”茶叶身价“暴涨”情况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关于天价“大红袍”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再次把武夷岩茶推向风口浪尖。但透过价格表象,应该冷静而理性地思考.“大红袍”茶叶价格狂飙是否存有泡沫迹象?“大红袍”会重蹈“普洱茶”之覆辙吗?“大红袍”茶业理性成长之路何在?对此,我们将全面解析其复杂成因,深刻剖析其背后忧思,并积极探析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保护珍稀茶树名丛大红袍的路子,深入研究其生物特性、繁育技术、栽培特点以及成茶品质,让名丛产生更大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珍稀品种大红袍选育与推广研究"课题自1963年3月开始实施至今,历经40多年持续不断的选育与推广,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为武夷山市的"岩茶之王"焕发了青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茶文化遗产。在众多茶文化遗产中,有一类茶文化是非常有名的,它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这一种类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因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在明、清时代才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时,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的制约,很多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工艺都是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如何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创新成为目前每一位茶艺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考虑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的创新,也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传播这些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7.
吴林土  宋昌琪 《杂粮作物》2003,23(3):186-186
松阳大红袍赤豆是浙江省内赤豆中的优良地方品种,由于其种植历史悠久和独特的形、色、味,营养丰富,食用性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闻名省内外,深受消费者的偏爱。在浙江省农业厅的资助下,我们开展了生产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近几年在浙江省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省种植面积已达近万公顷。松阳大红袍赤豆适宜海拔300m以上的山区杂地、造林地、田坎边种植,是新开垦荒地的理想先锋作物。1 松阳大红袍赤豆的形态特征1 1 根 主根不发达,侧根细长,根系分布深度约20cm,水平直径约40cm,根瘤形成较多较早,因此它的固氮能力强于其他豆类作物…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普及下茶文化有了更多的平台去推广发展。在文化包装下的各类产品也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利用文化意识去占据市场,锻造其产品营销价值。近年茶文化的复兴发展及茶叶市场的繁荣,催生了大批以茶文化内涵为营销主题的茶企。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大红袍为例,对文化营销锻造茶叶竞争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2011,(9):29-29
近日,香港皇权集团旗下老记茶业有限公司联合武夷山市政府、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华侨茶业基金会等机构在京举办“武夷山大红袍资源与资本整合暨老记大红袍功能与成分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发布会上,老记茶叶宣布收购武夷山春城茶厂几千亩大红袍茶园及覆盖大红袍传统焙制工艺的茶厂,完成了对武夷地区大红袍资源与资本的整合,并推出高端“洞藏年份茶”。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新研制的烘干机温度PID控制系统结构原理。用该系统进行大红袍精制烘焙应用试验,研究表明,设定温度为180℃,PID控制系统平均热风温度为181.9℃,人工控制平均热风温度为188.9℃,PID控制烘焙温度比人工控制更加稳定,节煤率为22.97%~26.83%;PID控制与人工控制烘焙的两种等级大红袍茶多酚含量均达到显著水平,一级大红袍的氨基酸含量达到极显著水平,二级大红袍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显著水平;PID控制烘干的茶叶感官品质优于人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