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内蒙古旱作农区农业干旱灾害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旱作农区旱灾的孕实环境、旱灾特征及灾情分析,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旱灾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的定量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旱作农区各旗(县)进行灾情分区,从而为抗旱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54a来农业干旱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干旱灾害是影响陕西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利用陕西省54a来的农业旱灾灾情资料对旱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测,得出陕西省旱灾有发生频率加快、灾情加重趋势,干旱灾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干旱受灾面积有3~4a的变化周期,农业旱灾成灾率和受灾率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32+0.73x。灾害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陕北灾情最严重,关中次之,陕南最轻。灾害主要集中在渭南市、榆林市、商洛市、咸阳市、汉中市、延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洛川县、定边县。  相似文献   

3.
根据地方灾害史料记载,统计出唐代关中旱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唐代290年的时间内,共发生旱灾112年次,可以按照旱灾发生的频率将唐代划分为五个阶段。关中旱灾的连续性特征非常明显,连续三年以上的干旱链现象突出。旱灾在月份和季节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季节性连续干旱偏多。唐代关中旱灾灾情较为严重。频繁的旱灾给唐代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过去1500年关中西部农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旱涝灾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关中西部旱涝史料 ,统计出 7世纪到 2 0世纪的 1 50 0年间每个世纪发生的旱涝的年数 ,然后运用频数分析法及灾情等级指数 ,对关中西部地区农业旱灾的历史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的农业旱灾频数与中国东部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旱灾在冷期多发 ,灾情在气候突变时加重。  相似文献   

5.
干旱灾害是山西主要的气象灾害,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清代晋北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清代晋北地区共发生轻度旱灾33次,中度旱灾35次,大旱灾20次,特大旱灾5次,旱灾等级整体略呈上升趋势;整个清代,晋北地区共发生旱灾93次,平均每2.88年发生一次旱灾,从发生频次总体趋势上看,变化不明显,整体稍呈下降趋势;大同盆地及晋西北保德、河曲等地旱灾发生较为频繁;清代晋北地区旱灾持续时间长、灾情重,旱灾引起的次生灾害较严重,常伴有饥、疫、蝗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降水缺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及生态脆弱是晋北地区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36年河南农作物干旱灾情时空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36年河南省旱灾统计资料,基于Hurst指数、小波分析、专业化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对河南省农作物干旱灾情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36年河南农作物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分别为0.9167、0.8441、0.8011,过程均具有很强的正持续性;(2)河南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大周期变化嵌套小周期变化;(3)河南的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主要位于河南的南部和东南部的地市,全省旱灾防控可向这些地区倾斜;(4)河南西北部地市的农业气象灾害中以旱灾为主,防控政策应向旱灾倾斜.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然脆弱性的中国典型小麦旱灾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中国的粮食产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但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可能导致的干旱的增加,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自然脆弱性农作物旱灾风险理论,在利用中国40年的日气象数据刻画出我国小麦的旱灾致灾因子强度,利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中的农作物生长模块模拟出典型小麦品种的自然脆弱性曲线的基础上,对中国小麦旱灾风险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小麦旱灾产量损失率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中国农牧交错带是小麦旱灾产量损失率的界线;小麦旱灾脆弱性的非线性特点,对灾情损失具有一定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8.
过去1500年宝鸡地区农业旱涝灾害与全国冷暖对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周旗 《干旱区研究》2003,20(2):123-126
揭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新的热点。根据我国陕西省宝鸡地区农业旱涝灾害史料 ,统计出 7世纪到 2 0世纪末的 15 0 0年间发生的旱涝灾害的年数 ,应用频数分析法及灾情等级指数分析法 ,发现宝鸡地区历史农业旱涝灾害的频度和灾情 ,均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与全国季风区年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农业旱灾频数对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冷多和暖少的对应关系 ,并且农业旱涝灾情在气温突变时段较严重 ,在气温平稳持续时段较弱。进一步分析表明 ,宝鸡地区农业旱涝频率的变化存在千年周期。在千年周期的结束期 ,即转换期 ,农业旱涝频率变化同步。  相似文献   

9.
针对小区域灾情数据缺乏的特点,应用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信息扩散模型,分别从致灾和承灾两个层面,进行了周口市农业旱灾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致灾层面来看,在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36%的情况下,周口市发生旱灾的概率为85%;当降水距平百分率介于-18%~-28%时,旱灾风险概率为30%~60%;在降水距平百分率大于-10%时,旱灾风险概率也小于10%;从承灾层面来看,当受灾指数介于5%~30%时,旱灾风险概率介于40%以上,大概1~3a一遇;当受灾指数大于60%时,旱灾风险概率小于10%,大概10年不遇;当受灾指数大于80%时,旱灾风险概率小于5%,大概20年不遇。评价结果可为河南省农业大市周口的旱灾防控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干旱是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为了揭示自治区不同区域发生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调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1990~2007年间因旱造成的农业、牧业、城镇居民生活及工业方面的损害程度及相应降水资料。运用统计计算、频率分析等方法,初步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旱情时空分布特征,确定了内蒙古自治区3个易旱季节(春旱、春夏旱、春夏秋旱)旱灾易发区的分布区划及3个级别的旱灾等级(严重旱灾、中度旱灾、轻度旱灾)发生频率和分布区划。该结果可为下一步旱灾预警预报及抗旱减灾、水资源规划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近50 a干旱灾情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利用甘肃省近50a的旱灾统计资料,分析旱灾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揭示重大旱灾的基本事实,总结出甘肃旱灾的基本特征,提出旱灾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的干旱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其主要类型,进而对该区干旱缺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夏季区域干旱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全国515站(1957~2000年)气象资料,修正计算帕默尔干旱指数,研究中国夏季区域干旱演变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内蒙古高原区、华北北部及长白山脉区、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区、东北平原区等5区域夏季干旱指数呈下降趋势外,南岭区、长江中下游区、黄淮区域、塔里木盆地区、天山北部区域、河西走廊及其沙漠戈壁区、青藏高原区等广大区域夏季干旱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中国夏季干旱指数大多存在5~8 a的短周期年际周期变化,12~13 a、15~16 a的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存在于部分区域,个别区域还存在20~25 a长周期年际周期变化.西北和青藏高原夏季干旱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负相关,中东部地区夏季干旱指数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春旱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甘肃省甘肃黄土高原地区12个代表站1958~2003年春季3~5月逐候降水、蒸发资料,建立了该地区早春旱和晚春旱指数序列,确定了春旱等级标准,进一步分析了春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干旱指数能够连续动态地监测干旱过程,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早春旱和晚春旱北部高于南部,干旱中心在陇中;(3)重晚(早)春旱的发生频率增加(减少),站数增多(减少);(4)区域性早春旱随年代呈下降趋势,区域性晚春旱略有上升的趋势,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气候暖干化背景下黄土高原旱涝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58个国家气象基准站1960-2010年逐年降水资料,采用Kriging插值、Mann-Kendall检测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该区降水及旱涝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暖干化趋势明显,气温、降水突变年份分别在1995年、1990年左右。旱涝等级呈上升趋势,尤以半湿润区最为明显。干旱区发生旱、涝频率最高,涝情略微严重,但干旱更易发生,大旱频次高值中心分散分布,洪涝发生频率西部低、中部高。该区旱涝情势存在多尺度的周期变化,25~30 a的振荡最强,推测涝期即将结束,旱期将要开始。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旱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试论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的突破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黄土高原治理方向和开发途径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中作为突破口的“投资少、见效快”项目对于实现县域综合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并以若干典型县为实例,具体分析了这类产业项目选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作物的干旱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杂粮是黄土高原传统的旱作作物种群。通过对主要小杂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生产力稳定性等的分析研究,表明小杂粮作物或具有抗旱的生理特性,或具有避旱的生长习性,生长发育与黄土高原春旱严重,秋季雨热同季的气候条件耦合性较好,生产力稳定,具有较强的干旱适应性。为该区重视和发展小杂粮作物,建立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果品质优良,是我国温带水果重要产区之一。本文对该地区的水果生产现状作一概述,并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水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气候变迁、植被演替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2 .5Ma B.P.以来 ,受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升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存在着干期与湿润交替出现的现象 ,但总的趋势是向干旱化方向演化。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草本植物一直较为繁茂 ,木本植物仅在少数几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现代黄土高原人工林草植被普遍存在着土壤干层问题。土壤干层的形成是气候干旱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它是导致植被演替的直接原因之一。人工植被激发并强化了土壤干层的形成。土壤干层的形成是气候干旱化和人工植被选择不当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有望通过有关人工措施使其危害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明了黄土高原县域规划中进行地域分异研究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并对县域内地域分异规律的特殊表现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