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瘟病(Pyricu’aria oryzae)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目前,防治稻瘟病的有效药剂常常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稻瘟病菌又易产生抗药性,稻瘟净、富士一号等的防治效果已欠佳,因而寻找新农药仍有必要。 1989年我们承担了全国大田药效试验网提供的广东省江门市农药厂以三环唑加硫磺生产的复合新剂型—45%瘟特灵胶悬剂防治叶瘟和穗瘟的小区试验,防治效果很好。 由于穗瘟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1991年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杂交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目前高抗稻瘟病杂交组合品种还很少,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措施。为指导农民化学防控稻瘟病,2012年在德化县植保站的指导下,用3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进行了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每667 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 g、40%稻瘟灵乳油75 g、20%稻瘟酰胺悬浮剂150 mL处理,在水稻破口期施第一次、隔7 d施第二次药,防治效果分别为100%,88%和81.5%。仅在水稻破口期施一次,3种处理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5%、71.5和72.1%。与示范田防治效果接近。试验表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预防稻穗瘟效果好,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绥阳县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也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稻瘟病又名稻瘟热,俗称火烧瘟、麻叶子、刻颈瘟和黑节病。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等,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为害较大。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稻瘟病的主要表现有叶瘟、穗瘟。叶瘟严重时引起水稻坐蔸,穗颈瘟则造成白穗;在保温秧田和旱育秧田可以发生苗瘟,引起秧田死苗;在特别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高肥水、较长时间高温高湿)下,可以见到节瘟、叶枕瘟,节瘟可以造成茎杆折断,叶枕瘟可以诱发穗颈瘟;水稻齐穗后发病,可以出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也是重庆市水稻种植区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常年稻瘟病发生危害因生态特征、小种组成和危害情况的差异可划分为3个生态区:海拔500 m以下丘陵河谷稻瘟病偶发区、500~1 000 m坪上低山叶瘟穗颈瘟常发重病区和1000 m以上漕坝中低山穗颈瘟重于叶瘟常发重病区.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芳  陈菲  刘剑青  杨娟 《江西植保》2011,(3):127-128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的影响较大。笔者进行多种药剂防治水稻穗颈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7%春雷霉素.王铜WP 900g/hm2、25%咪鲜胺EC 1200ml/hm2、40%稻瘟灵EC 1500ml/hm2、1000亿/毫克枯草芽孢杆菌WP 300g/hm2、2%春雷霉素WP 1500g/hm2、42.5%三环唑.蜡芽SC 1500g/hm2等对稻穗颈瘟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际生产上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20%瘟曲克星防治水稻稻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 ,又名 2 0 %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 ,通用名 :fentinacetate,是一种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新农药。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药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佳剂量 ,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我们在单季中稻上做了大田期应用试验。1 材料和方法供试药剂 :2 0 %瘟  相似文献   

8.
李大庆  刘辉 《植物医生》2002,15(4):32-33
稻瘟病是贵州省余庆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发生。为了搞好水稻穗颈瘟的防治,筛选出一种对水稻穗颈瘟防治效果好的农药,供 大田生产推广应用,我们于2001年7~9月在贵州省余庆县龙家镇曙光村进行了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农药防治水稻穗颈瘟小区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和ZA_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_(15)和ZB_(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_(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_(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_(13)与ZB_(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是我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因稻瘟病为害,使我区水稻产量损失很大,品质变劣.生产实践证明,选用和合理推广抗病品种是综合防治稻瘟病中根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易变性和适应性,一般新的抗病品种推广3年以后,往往抗性丧失,因而选择抗性稳定、持久的品种,缩小品种更换年限和次数极为重要.目前,国际上产稻国都在试图解决抗性持久的问题,都在探索慢瘟抗性的价值.本研究于1989年初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稻秆瘟是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y.)侵染稻秆而引起的稻秆受害状。魏景超(1975)曾记载该症状。但在水稻一般的生产田,稻秆瘟少见发生。而1986年旱造,广西一些县的杂交水稻制种田,发生了稻秆瘟的流行。为了探讨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秆瘟发生的原因,我们于1986年至1987年对赤霉素与稻秆瘟的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水稻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相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桦 《植物保护学报》1991,18(4):293-297
以省内粳稻品种(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稻瘟病苗瘟、叶瘟、穗颈瘟的相关关系。在1979年、1980年及1989年,共测定了375份材料的苗瘟与叶瘟、叶瘟与穗颈瘟、苗瘟与穗颈瘟之间的相关系数,经显著性测验,均为极显著,数值达到中等正直线相关和强正直线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了水稻品种各生育时期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因此,品种的抗性鉴定用多次苗期鉴定代替一年一次生育期鉴定是可行的。还对各瘟间关系与品种熟期、各瘟关系在杂交后代的反应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是福建省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系统掌握稻瘟菌毒性类型组成和变化动态及其与主要抗病基因的互作特点,是制定抗病品种选育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本研究根据稻瘟病菌与6个CO39近等基因系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将1995~2001年从福建采集分离的398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26个毒性类型,其中毒性类型I34.1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毒性类型,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I20.1、I04.1、I24.1、I0.1、I30.1等;结果还发现福建稻瘟菌群体对Pi1Pi2毒性频率较低,分别为7.53%和11.31%,特别是对Pi1Pi2基因联合毒性频率仅2.76%,说明在水稻抗瘟育种中可以考虑将Pi1Pi2基因累加利用。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pryiculayia oryzae cav.是湄潭县水稻上的主要病害,每年因稻瘟病的流行,造成水稻减产和品质下降。由于抗瘟性育种工作的相对滞后,化学防治依然是生产中控制稻瘟病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为筛选既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又对稻瘟病有很好防治效果的高效低毒杀菌剂,并为水稻生产特别是优质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笔者于2006年用36%甲基硫菌灵SC与其他几种常用药剂,对穗颈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营山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53万hm^2,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流行性病害,该病的发生轻重直接影响全县粮食生产的丰欠。近年来,稻瘟病在营山县大发生频率增加,特别是2004年大流行,叶瘟发生0.62万hm^2,穗颈瘟发生0.69万hm^2,损失稻谷1.42万t。2005年入夏以来,受阴雨寡照天气较多和水稻品种抗性较差等冈素影响,水稻叶瘟发病早、来势猛、病点多、分布广,穗颈瘟呈大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16.
施宝灵防治水稻穗颈瘟的应用研究*雷邦海(贵州省岑巩县植保站557800)程家仁吴洪文(岑巩县羊桥乡农技站)(岑巩县平庄乡农技站)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近年来,我区该病发生、为害日趋严重。目前尚无高抗品种可利用,使用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福建省各稻区的主要抗瘟基因及主栽品种的利用价值,2012—2014年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丽江新团黑谷上的193个菌株对30个水稻抗瘟基因及93个主栽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稻瘟病菌对30个抗瘟基因表现为强致病力和较强致病力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3.47%和52.85%,对93个主栽品种表现为强致病力和较强致病力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55%和11.40%;供试稻瘟病菌对抗瘟基因Pi-k~m、Pi-7(t)、Pi-k~p和Pi-9(t)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供试稻瘟病菌对谷优2329、谷优5138、昌优964等37个品种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对谷优系列、全优系列、深优系列、泰丰优系列及天优系列水稻品种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研究表明,在福建地区抗瘟基因Pik~m、Pi-7(t)、Pi-k~p和Pi-9(t)可作为抗源使用,且谷丰A、全丰A、深97A、泰丰A和天丰A仍是抗瘟性较好的育种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了解稻瘟病菌群体毒性组成是水稻抗病品种合理布局的重要基础。2012-2015年从湖南桃江病圃中不含已知抗瘟基因的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成功分离出351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温室于水稻5叶期采用离体接种法测定了其对2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毒性,结果表明,病圃中稻瘟病菌以广谱强致病性的菌株为主,病菌对不同抗瘟基因的毒力频率在50.56%~96.67%之间,而不同年度间对24个抗性基因均具毒性的菌株出现频率在0~15%之间。对2015年的每2个抗瘟基因的联合毒力分析表明,基因两两搭配后的联合抗病系数最高、联合致病系数最低的组合是Pi-3*Pi-k(RAC=0.19,PAC=0.43)。  相似文献   

19.
由稻瘟菌侵染引起的稻瘟病是威胁水稻安全生产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鉴定克隆水稻抗稻瘟病基因, 系统深入研究稻瘟菌与水稻的相互作用, 揭示水稻的抗病机制, 进而创制推广抗稻瘟病新材料, 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稻瘟病抗病基因和感病基因的鉴定、分子机理解析和应用等进展, 总结归纳了抗病基因聚合、分子设计育种、感病基因编辑、抗病基因的病原诱导表达等抗病育种主要策略。最后提出充分利用种质资源, 利用新技术挖掘新基因及创制新材料, 深入研究叶瘟和穗瘟抗病机制差异等是稻瘟病抗病育种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对稻瘟灵的抗性水平及变化动态,本研究于2017—2019年自辽宁省6个市的6个稻区采集并分离获得187株稻瘟病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这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及抗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稻瘟灵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该药剂与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EC50范围为0.94~34.96 μg/mL,左侧正态分布峰内EC50平均值为5.05 μg/mL,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分布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菌群中已经出现对稻瘟灵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平均抗性倍数为3.70,抗性菌株出现频率为55.61%,平均抗性指数为0.40,抗性水平呈逐年增加趋势。2017—2019年稻瘟灵对水稻叶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97%、78.86%和81.36%,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81%、77.68%和80.20%,说明在现有防控手段下未产生高水平抗性群体。稻瘟灵与肟菌酯、戊唑醇之间无交互抗性。与不同药剂轮换使用的前提下,稻瘟灵仍可作为主要药剂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