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农业文化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农业文化述要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冬生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因此,由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农业文化应是各种历史文化的重心。在史前,生息在先齐地区的东夷族先民曾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对此已有学者根据出土的大量考古...  相似文献   

2.
<正>在浙江省余姚市,考古人员在位于河姆渡遗址附近约7公里的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史前3个时期的古稻田。据了解,这片面积在8万平方米左右的古稻田是世界目前已发现的最大规模、年代最早的古水稻田,分成史前3个时期,分别是:河姆渡文化早期,大约距今6300年;河姆渡中晚期,距今大约5700年到5300年;良渚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3.
河姆渡人饮食习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姆渡人饮食习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谓金饮食是人类生活和改造自身的首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由饮食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人类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以考古资料为主要依据,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饮食情况作一初步观...  相似文献   

4.
河姆渡“石磨盘”质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渭金  卢小明 《农业考古》2000,23(1):197-201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使我国南方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吸引了考古、建筑、农史等诸多学科专家学者投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弄清楚了许多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歧议和疑问。 牟永抗先生在《钱塘江以南的古文化及相关问题》和《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两文中首次指出河姆渡遗址原先混杂在数量甚多的砺石中间,有相当部分是与原始农业有关的石磨盘,并把它作为钱塘江以南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图形与原始农业生产、生活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图形,在史前的岩石壁画和洞窟壁画中,清晰地记录了那时的原始生活状态。史前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人类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对文化面貌的影响较大(1)。  相似文献   

6.
俞为洁 《农业考古》2006,(1):103-105
1991年,我曾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试论河姆渡盆栽五叶纹植物》一文,认为五叶纹植物的原型应是万年青。2004年又在《农业考古》上发表了《再论河姆渡五叶纹植物》(下简称《再论》)一文,认为五叶纹陶块应是河姆渡人屋脊上的一种饰件。由于《再论》文短言简,心有未尽之意,今不揣浅陋,以“三论”为题续之。从1988年到2003年,我一直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主要研究浙江的史前文化并进行相关的陈列展示。河姆渡遗址是浙江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常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展览。五叶纹陶块是河姆渡遗址最重要的出土文物之一,又非常好看,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以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在生业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采集、渔猎退居次要地位。这种生业模式是受史前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这种状况也使得史前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城和文字等因之产生,催生了海岱地区最早的文明。  相似文献   

8.
哈民忙哈遗址是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保存完整、出土遗物丰富、文化内涵鲜明的史前聚落址。在分析哈民忙哈遗址生业方式时,主要对遗址进行科学的植物浮选与植物种属鉴定,同时利用动物遗存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哈民忙哈先民的经济结构中,以黍为代表的农作物占据主导,采集和渔猎是当时人类生存资源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马家浜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因为人类总是寻找适合自身生存条件的环境生活。史前时代人类的生存更依赖于环境,在他们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往往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从而形成谋生的方式、方法。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不同的共同体,是在各自的自然环境内,发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的。所以,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物是不同的(1)"。因此对当时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的考古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遗址所处时期的人类活动及其社会经济。本文试就马家浜时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上,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若干考古遗址的古食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耀武  王昌燧 《农业考古》2005,(3):49-54,64
古代人类食谱研究是生物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研究前沿。重建古代先民食谱,不仅可望揭示他们的生活方式、探索古环境和人类迁徒活动,而且可为古代动植物的变迁、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以及动物的驯养等重要研究等方面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卢小明 《农业考古》2000,(3):225-227
河姆渡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规模的干栏式建筑遗迹,充分说明河姆渡人已过上了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稳定的饮食来源,是定居生活的条件。河姆渡人从事简单的原始农业、采集业、渔猎业、畜牧业、获取食物。从人体的生理学而论,解决了饮食问题,才能从事其它的生产生活活动。饮食,是人类生存和改造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河姆渡文化延续时间长达2000多年,靠的是当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河姆渡人的劳动创造。本人试结合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及有关文献,对当时河姆渡人的饮食及相关问题作一些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张新斌 《农业考古》2000,(3):31-41,48
从考古发现来看,洞穴是人类史前时期居住的最重要的场所。在这里,人们不仅完成了自身最初的文化积累,取得了极其重要的生产进步的经验,不断掌握在自身历史上所从未有过的技巧,尤其是完成了人们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极为重要的转变。本文试图从中国考古学已积累的洞穴资料,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寻觅在中国农业诞生前农业诸要素的起源线索,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对该问题的更多关注。一、史前中国洞穴遗存的考古发现及分布特点史前中国洞穴遗存主要发现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其分布范围遍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13.
河姆渡人如何食用稻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七千年的原始人类遗存。经大规模地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稻谷、动植物遗骸和原始艺术品等实物标本。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原始人类在长江流域的发展和农业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从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等实物资料证实:河姆渡的先民们,已栽培稻谷。当然也可由此推知河姆渡人已食用稻米,但如何食用呢?仅此还难以定论。本文试图用掌握的标本资料来论证这一问题。一九七八年,笔者为组织“古人类陈列”专程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察和征集标本资  相似文献   

14.
河姆渡稻作农业剖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渭金河姆渡遗址二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大量稻谷堆积和大面积榫卯木构干栏式建筑遗迹,表明了河姆渡先民早在七千年前业已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一河姆渡文化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原始农...  相似文献   

15.
今天,嘉兴市在这里举行纪念马家洪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浙江省文物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我代表省局向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马家浜遗址的发掘是我们浙江省史前文明考古中的一件大事。一九五九年,浙江的文物工作者在嘉兴农村发现了马家洪遗址,考古材料最后证实这是一处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在当时,河姆渡遗址、嵌泽遗址以及真正体现良渚文化发展水平的良渚遗址群,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它可以算得上是后来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历史的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的第一声惊雷。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16.
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前农业作为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关于史前稻作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成为目前考古界、农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主要是由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两大体系构成。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东邻江苏,北依山东,西接河南、湖北,南连江西、浙江,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安徽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其兼容性。对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的研究将会丰富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内容,对中国的史前文化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研究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武陟南东陶遗址东区2023年度发掘中采集的晚商至汉代浮选样品鉴定分析显示,晚商时期先民的粮食作物组合为粟、黍、大豆,作物构成状况指向了粟作在先民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与中原其他晚商时期植物考古记录具有一定相似性;东周至汉代的考古记录中,以粟、黍为代表的粟作农业仍是先民生业的组成。南东陶遗址的浮选结果为豫西北地区商代至汉代农业结构的探研提供了证据,随着发掘与研究的深入,对这一区域不同时期先民农业经济与生业系统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8.
崔笑 《农业考古》2012,(6):320-323
江西史前音乐虽无文字可考,但江西出土的先秦时期的陶质、青铜、竹木乐器至今还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这就是江西先民最早的音乐之声。江西先民的音乐理念是在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尚书·禹贡》:"彭蠡既潴,阳鸟攸居。"描述了远古时代彭蠡湖鸿雁翔集、悠然牺居的自然景象。有人认为"阳鸟"是指彭蠡之畔的农耕氏族。考古资料表明,江西新石  相似文献   

19.
齐家文化的研究和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注意到在齐家文化时期不仅养殖畜牧业在不断发展,而且很可能还有过种草的农业,实际也就是畜牧业,因而齐家文化是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并且还继续在向牧业转化过渡。这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方式,同时受到欧亚游牧文化的影响。这提供了现代草地农业的一个史前标本。  相似文献   

20.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