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海深处“小能人”毛虎壮牙克石大兴安岭森警支队吉文红花尔基森警中队有位战士叫张瑞恒,今年20岁。小伙子长得胖乎乎的,没等开口先就笑,像个孩子。可他的能耐却不小,大家都叫他“小能人”。张瑞恒入伍前在家乡兴安盟的一个小镇开了个修理部。电、气焊等修理技术他...  相似文献   

2.
这里是兴安林海的边缘,这里的密林遮掩着群山,这里小镇上的新楼毗邻农舍,这里新修的贮不场连接着荒原。在这里我遇到一位林业局长,他是那样质朴、爽朗而健谈,他滔滔不绝地向我谈起,这里的一水一山,今天、明天“我们林区的山,盛埠层峦,那座拔地而起的高山,我们给它起名叫‘独秀峰,,也真是一大奇观。“我们林区的路,依水环山,我们叫它‘九曲十八盘,,开着汽车沿路而上,准能爬上兰天白云间。“我们林区的水,夏凉冬暖,看那白棱俊的坚冰之间,热气燕腾的激流急湍向前,我们叫它‘不冻泉,。“这里的森林,古木参天,这里的风景,变化万千,这里的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3.
“俊哥”有3个名字,一个名字叫刘俊,官职是原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职称是研究员;一个名字叫刘“忽悠”,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并且在街头地摊上买了一本“货真价实”的“正版”“忽悠”证;一个名字叫“俊哥”,是河北省一些县、区的林农、果农给他取的,并且叫的非常亲切。  相似文献   

4.
“杜仲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前无古人、具有战略意义、有开发前景的新兴事业。”这是199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建议》编辑部为《关于杜仲综合利用尽快产业化的建议》加的按语。这项建议是由原农业部部长、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何康牵头的16位专家提出来的。 这个建议,在中华大地上发出了一个信号:杜仲这一中国特有的古老树种,正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焕发青春,杜仲开发将展示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圈里人     
刘伟是我的大学同学,爱好写作,因为诗写得好,大伙都管他叫刘诗。叫他刘诗他很高兴,往后走在大街上有人问他你是谁,他就会笑着说:“圈里人管我叫刘诗。”毕业后,大家都各忙各的。3年后的一天,我在大街上遇到了刘伟,刘伟一副老板的派头。我问:“刘伟在哪里发财?”刘伟听了先是一愣,然后笑了笑说:“搞了家公司。”我说:“不写诗了?”“不写了。往后老兄也不叫我刘诗了,哪味儿太穷,现在圈里人管我叫刘董。”我一时改不过口来,有时见了面还是叫他刘诗。后来我好不容易改过来,可他又不办公司了。这天我又见到了刘伟,我说:“…  相似文献   

6.
今年二月初,昆明市爆竹声声,笑语不绝,千家万户沉浸在欢度春节的氛围里。大街上,一辆吉普车穿来穿去,每到一个公园,苗圃门前就停下。一位五十开外的解放军跳下车来、跨入公园、苗圃,东瞧西瞧,有时还和值班花工聊上一阵。他叫毛彦柱,昆明部队后勤某分部部长。毛彦柱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一九八三年五月,上级将他调来这个分部。到职的第一天他就放弃午休,在营区转来转去,看看哪些地方该种花,哪些地方该栽树。晚饭后散步,他又就如何加速军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颇具盛名的“明视康眼科”,在杭州、宁波、青岛、大连等地连锁经营,陈哲彬是创建人之一,一位北京大学的EMBA。2000年,他和另外两位合伙人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家明视康眼科,之后又在江苏、浙江、河北、山东、辽宁、北京等地先后开创了16个连锁经营点,年营业额达7000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8.
潘从正碑文     
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他在世八十七年,却有半个世纪抛家离舍,同妻子住在荒地培育苗圃,植树造林。风沙曾掩埋过他,断粮几乎使他送命;病了  相似文献   

9.
半夜,我渴得厉害,起来迷迷糊糊的伸手抓茶几上的保温杯。“唉哟”,手指不知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睁眼一看,只见刘部长正伏在茶几上聚精会神地写着东西。电已经停了,茶几上扣着一只碗,碗底上燃着一支红蜡,淡淡的光焰,映红了他光亮的头顶和稀疏的银发。“噢,小李,烫着了吗?”刘部长以为惊了我的觉,抱歉地站起来,把我的胳膊又轻轻地推向被窝里。我手指烫了一下,神智清醒了。从床头拿起手表一瞧,咦,已经三点了。再一看,刘部长的行李还没有动,还是服务员叠的那个四四方方的样子。“刘部长,你不睡,写什么?”我坐起来倒了两杯水。“噢,写嘛,嘿嘿,是信。”刘部长摘下老花  相似文献   

10.
听说大兴安岭林区得耳布尔林业局康达岭林场401工队有三位“名人”,分别叫“白替班”、“阎着急”、“王老犟”,笔者慕名前往采访。宽敞的工棚里,柔和的灯光下,工人们收工回来,我走进了三位“名人”的生活。“白替班”叫白树东,是装车组长。因为装车没准点儿,他...  相似文献   

11.
苗乡爱鸟人     
今年3月20日早上,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归秀村一位村民在荣地电站水库里发现了几只野鸭子,便放下手中的活,急忙跑回家取来猎枪。他正要对野鸭开枪时,突然身后传来一声怪鸟叫,惊飞了危境中的野鸭。那村民刚要发怒,可转身一看,又把话咽了进去。 原来,不是“鸟叫”是人“叫”,这位高腔粗嗓的人名叫贾老森,是附近村森林管理所的护林员,今年41岁。他从小就喜欢观察鸟类  相似文献   

12.
山楂·老人     
人到老年,力不自养,因此,大多由儿女供养,或进敬老院安度晚年。河南省登封市送表乡的一位老人却是靠“山楂”养老。为此,他也成了享誉十里八村的“明星老人”。 他叫陈海章,今年69岁,是送表乡和沟村13组的一个普通农民。这位普通人养育了7个儿女。家庭状况可想而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庭的这样一位老人,在和子女分家后的8年里,却从不接受子女们供给他的生活费用,而是让自己精心栽植培育的山楂树代子女们“进孝”。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的生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一起编织绝妙的生态系统。引进外来植物,丰富本地物种,绿化大地,本是件大好事。然而,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也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带来意外灾难。当代发生的三大“绿怪”事件,追其根源,均是外来植物所致。防止盲目引种、警惕“绿怪”入侵,决非杞人忧天。仙人掌肆虐澳洲大陆1840年,南美阿根廷的一位医生移居澳大利亚,定居在昆士兰州自流盆地大草原的一个小镇上。他随身带去一盆栽培多年的“刺梨”,此盆刺梨高10余厘米,密密麻麻地长着绿宝石般的卵形叶片,叶片上又密生白色毫针,玲珑精致,…  相似文献   

14.
在河北省隆化县张三营镇双兴村,人们都习惯地称马玉臣为“老马”,也有人叫他“马瘸子”,因为他是一位残疾人。就是这位残疾人,从2002年开始,坚持常年造林栽果,将丫头沟450亩废弃多年的旧果园,建设成井、管、泵、带设施配套,梨、桃、枣、杏品种齐全的无公害股份制果园。  相似文献   

15.
在著名“越剧之乡”浙江嵊州市城关镇下马村有这样一位农民,他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筹资金创办了国内首家民办木兰科植物研究所,建起了近万亩研究基地。近10年来,他培育的5万多株玉兰新品种已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落户,先后荣获“中国花木行业十佳企业家”、“中国木兰之乡创始人”、“全国绿化奖章”等殊荣。这位农民企业家叫王飞罡。经浙江省林业部门推荐,本刊封面人物评委会确定,王飞罡先生当选本期封面人物。  相似文献   

16.
树顶旅馆观百兽陈宏绪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北面有个小镇尼耶里,那里有一座世界仅有的“树顶旅馆”,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该镇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旅馆建在高高的大树上。下面打着许多粗大的木桩作支撑。旅馆只能容纳七八十位旅客,要想在旅馆住上一夜,须提...  相似文献   

17.
王平灿是从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职位上来到林业局任党组书记、局长的。在旁人看来,从宣传部到林业局,工作性质变化太大,而王平灿却说,他有一种“归队”的感觉。的确,王平灿与绿色事业有“缘”。他当的第一个“官”就是灵宝市寺河乡园艺站站长,后历任乡长、乡党委书记,灵宝市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三门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王平灿在不同的岗位上,为造  相似文献   

18.
在这里,我要向您讲述一位鄂伦春兄弟守护森林25载的事迹. 他叫何洪宝,今年50岁.他1965年9月当兵成为森警战士,4年后转业到松岭林业局担任了护林员.他怀着对“高高的兴安岭”的一片深情厚爱,一直坚守在林海前线,当一名大森林的巡逻兵.1977年,他被调到大杨树林业局古里林场,继续重操旧业,干起了老行当-护林员. 高  相似文献   

19.
中午在饭厅门口终于“逮到”了我国著名的野生动物专家。有“熊猫之父”称号的潘文石教授。69岁的他与其说是一位老者,不如说是一名学者。因为他谈吐总是充满着热情和洋溢着激情。一进房间,他就脱去外套穿上台湾朋友送他的T-shirt,文化衫上印着野生动物在台湾的分布图,他笑笑说:“一切尽在不言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上关花     
大理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风花雪月”里的“花”,就是上关花。但上关花是什么花?现在又是否还存在? 先从一个白族神话上说起吧: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点苍山云弄峰下的三家村,有一个青年叫段隆,他的妻子叫彩凤。段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要上山砍柴。山上有一个老人,常常向他讨晌午饭吃,他从未有过怨言。后来彩凤分娩难产,数日不下,使段隆万分焦急。这时,山上那个老人突然来到,送给他宝珠一颗,并说:“将此珠含于产妇口中,定得母子平安。”段隆照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