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党参的科学化、规范化种植是提高党参产量和增加农户收入的主要途径。渭源县具有悠久的白条党参种植历史,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成为西部地区主要的党参种植基地。但是渭源县的白条党参种植依然沿袭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产量低、成本高、农民增收不明显。对此,根据多年的党参种植与管理经验,在机械化种植环境下,通过采取人工有性繁殖方式种植党参6.67hm2,其中科技示范基地1.33hm2,制定了党参人工繁殖栽培技术的规范流程,目的是完善种植户的技术,提高种植户的科技水平,使白条党参种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天麻由野生到人工种植是一大进步,但野生麻种栽培2年后,种性就开始退化,而解决麻种退化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有性繁殖.要提高天麻有性繁殖成功率,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草木樨是一种耐荫,耐冷凉、耐盐碱的豆科植物,既是饲料作物又是良好的绿肥品种. 我县60年代开始试种草木樨,70年代示范种植,先后进行了飞机播种、人工漫撒播种及机械栽种.1991年在我县龙安桥镇建立种子繁殖基地,现已初具规模.一般每hm2产鲜草15000~20000kg,每hm2收获种子750~1500kg,故要种植草木樨应从以下繁殖栽培技术着手.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5,(11):7-9
通过近年对洛党参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实现洛党参规模化种植是可行的,关键是掌握播前种子处理技术和栽培管理措施。本文总结的一套洛党参的人工栽培技术,可为大面积、规范化栽培洛党参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种植于贵州省道真县洛龙镇海拔1 500 m的2、3、4年生洛党参叶和根的部分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叶部叶绿素a呈显著降低趋势;种植2、3、4年的洛党参根中可溶性多糖和可溶性蛋白质没有显著差异;随种植年限增加,洛党参单株质量增加,木质部占比增加。木质化会影响洛党参口感,将洛党参作药食兼用植物在海拔1 500 m推广种植要慎重。  相似文献   

6.
为道真县道地中药材洛党参的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参考,在海拔930~1 430m区间设置3个高度与常规(露地)栽培和覆膜栽培2种种植方式开展洛党参效益比较试验,探明洛党参适宜种植海拔高度及优质高效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海拔1 200m以上地区,洛党参块根个大量重、无木质化、质地软,常规栽培和覆膜栽培产量分别为10 335.0~10 833.0kg/hm~2和13 047.0~13 608.0kg/hm~2,较海拔930m地区栽培分别提高16.0%~21.6%和15.6~20.7%;海拔1 200m以上地区常规栽培和覆膜栽培3年收益分别为129 180~135 594元/hm~2和169 146~175 494元/hm~2,较海拔930 m地区栽培分别提高28.7%~35.1%和27.2%~32.0%。洛党参种植最适宜区域为道真县海拨1 200m以上地区,适宜种植方式为覆膜栽培,同时选择土质为黄壤、排灌条件的地块。  相似文献   

7.
天麻由野生到人工种植是一大进步,但野生麻种栽培2年后,种性就开始退化,而解决麻种退化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有性繁殖。要提高天麻有性繁殖成功率,应注意以下几点。1授粉时间与方法授粉时间以花刚开时为佳,花粉成块状与沾盘接触点小。但如超过24小时沾盘的沾液干后,花粉易脱落,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互助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但是由于缺乏技术支撑,严重农民种植效益,尤其互助县党参种植面积较大,因此开展党参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研究,对互助县党参种植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全覆膜种植与不覆膜种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全覆膜党参产量平均干重为3787.1kg/hm2,增产641.1kg/hm2,较常规品种增产20.38%增产效果良好,适宜在互助县种植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9.
玉米新品种洛玉4号的亲本繁殖及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几年的种植试验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玉米新品种洛玉4号的亲本繁殖及高产制种技术。亲本繁殖最适宜密度:黄淮海地区母本75000株/hm2,父本82500株/hm2;西北地区母本97500株/hm2,父本105000株/hm2。制种最适宜父母本行比黄淮地区为5∶1,西北地区为满天星种植。播种密度西北地区母本97 500株/hm2,父本150000~180000株/hm2,黄淮地区母本75000株/hm2,父本112500株/hm2最为适宜。母本播种时播70%父本,2 d后(在西北地区错3 d)再播30%父本,可确保花期相遇。  相似文献   

10.
洛党参为桔梗科植物,是优良的"药食同用"植物,以根入药,是道真独有的道地中药材。有补脾养胃、益气、生津、清肺、止渴的作用。洛党参从野生驯化到人工栽培一直在原产地洛龙范围进行。为了探索洛党参异地栽培的可能性,提高洛党移栽存活率,同时保证单位面积产量、药性价值,在贵州道真县开展了洛党参引种及异地移栽等研究工作,总结出一套适用的洛党参异地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2017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正式启动。项目在农业绿色高效生产、种养耦合、生态循环、面源污染控制、多功能田园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按照单一技术规范化、复合技术集成化、体系技术系统化的思路,任务创新集成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绿色高效生产、种养循环新模式、生态型高效设施农业、农村生活污染物控制等环节的十大关键技术,总结形成一套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全域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示范样板,为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推动水源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及区域脱贫攻坚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贵州主要地方优良草种的选育及种子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项目自2002年立项实施以来,立足贵州优良牧草资源,培育并通过审定牧草新品种3个,提出优良草种建植混播草地及改良退化人工草地的关键技术,建立草种繁育技术体系,通过项目成果的示范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贵州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豆腐柴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腐柴(Premna microphylla Turcz.)是一种具有重要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绿色野生植物,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其人工繁殖较困难而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综述了豆腐柴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繁育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人工驯化繁殖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新模式,对4个湿地公园进行实测和问卷调查。比较得出:人工湿地公园与天然湿地公园在植物种植上的区别,分析人工湿地公园植物种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植物层次结构生硬、种类选择不当、人工痕迹明显和管养困难等问题。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同位置提出四类植物种植设计模式,分别是观花植物种植模式、浮岛种植模式、滩涂种植模式和沿岸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贵州国际草地畜牧业标准化人工草地围栏分区轮牧技术在贵州山区发展生态畜牧业中有较好的实用推广价值及其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卷丹百合(Lilium lancifolium Thunb.),作为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在卷丹种植基础上,通过对卷丹百合物候期划分,种球分级、种植密度、种植模式、肥料、播种时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了百合种植关键技术体系.结果 表明:卷丹百合物候期划分为8个时期;在研究范围内,种球分级为大种球(d≥5 cm)、种植模式为垄起渗水膜覆盖,种植密度为4500 kg·hm-2,基肥施肥量为225 kg·hm-2时,卷丹百合产量、多糖和皂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林业标准化经营是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同时又是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基于浙江省安吉、临海2个县(市)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家庭林地细碎化程度、家庭是否有充足的资金、家庭有无人员接受过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所在乡镇有无林产品合作社以及对林业标准化项目未来前景预期等是影响农户参与林业标准化项目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林业标准化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标准化经营的认知;加大林业标准化配套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农户参与标准化经营意愿;加强林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参与标准化经营积极性;完善林产品合作社建设,提高林产品服务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中国科技扶贫领域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合作,成功地实施了以“科技扶贫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小额信贷项目等多个扶贫发展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且探索了多种基于中国国情的扶贫项目模式。尝试着评估了小额信贷项目的效绩,希望对于今后实施其他的扶贫发展项目、以至于对中国的扶贫事业和社会发展实践,能起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崇明水稻生产上推广机插秧种植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市主推的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花优14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机插秧和人工撒播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其产量以及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机插秧比人工撒播增产1 000.35kg/hm2,增幅11.40%,经济效益增加1 701.77元/hm2,增幅10.82%。[结论]对杂交粳稻种植而言,机插秧种植方式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 Willd ex Link.)在自然生境下有性生殖能力和生殖特点,利用原生境和人工栽植地的控制性试验,对其种群的花部特征、传粉媒介、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膜苞鸢尾葶生两朵花,花被片6,内外各3枚,雄蕊短于花柱,与柱头高度相差约2.72 mm,在花朵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雄蕊紧贴花柱外侧,雌、雄蕊相对位置不变;杂交指数为4,花粉/胚珠比为1 246,套袋试验表明,其不具备无融合生殖能力,自花授粉不亲和,繁育系统为异交。自然生境下的有性生殖能力受到缺少传粉昆虫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