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温室人工接菌法探讨水稻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苗瘟、叶瘟和穗颈瘟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程度因水稻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对水稻品种温室苗瘟抗性率与田间叶瘟抗性率、穗颈瘟抗性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表现正相关关系(r=0.5435),温室苗瘟抗性率与自然病圃穗颈瘟抗性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83**,p<0.01),自然病圃叶瘟抗性率与穗颈瘟抗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22*,p<0.05)。因此,认为利用可控温室代替田间进行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是可行的,而且根据苗瘟、叶瘟的抗性鉴定结果推测穗颈瘟的抗性基本上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瘟病叶瘟与穗颈瘟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点区观察分析,叶瘟与穗颈瘟存在一定相关性,距穗颈瘟发生期愈近相关程度愈大,但相关性不显著,且在品种,区域和年际间有差异;定株观察分析,感病品种在同一稻田生态条件下,孕穗末期上部三片叶的发病率与穗颈瘟病情指数密切相关。预测穗瘟流行程度除以孕末期叶瘟发病率为指标外,应着重考虑气象,栽培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感病品种穗颈瘟的药剂防治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叶瘟和穗颈瘟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的叶瘟病株、病斑和穗颈瘟白穗的空间分布型都是聚集的。Taylor幂法则和 Jwao 集聚格局分析比其它扩散型指标,更能够说明病害的生态特征。稻瘟病叶瘟的病丛率(x)与病株率(y)的关系为 y=0.5632e~(0.0451x),穗颈瘟白穗丛率(x)和白穗株率(y)的关系为 y=0.8957e~(0.03786x),都呈极显著相关,有利于调查方法的简化。负二项理论抽样,将原公式简化,其抽样数可依 S~2=a(?)~b 代替 k 值作用,它随平均数而变化,计算较方便。  相似文献   

4.
开展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春雷霉素水剂,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20%稻瘟酰胺悬浮剂4种药剂防治水稻穗颈瘟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进行了叶瘟防治,穗期进行穗颈瘟防治效果明显好于未进行叶瘟了治处理,且破口期防治一次的效果较前期未进行叶瘟防治的效果略好。  相似文献   

5.
始穗期降雨对不同水稻品种穗颈瘟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批播种试验,在自然条件下观察了始穗期降雨对不同水稻品种穗颈瘟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始穗期降雨对穗颈瘟发生的影响与品种的抗瘟性有关。根据始穗期与降雨相遇时各品种穗颈瘟的发病率,将供试的14个品种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为中抗品种,第二类为中感品种,第三类为感病品种,第四类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防治水稻穗颈瘟和保障水稻生产,在不同施药次数、是否进行前期叶瘟防治的条件下开展了不同药剂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水稻长势无差异,供试药剂对水稻较安全。总体上,破口期、齐穗期各施药1次的各处理对水稻穗颈瘟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优于破口期施药1次,且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 g/hm2防效较好。分蘖期进行叶瘟防治,不同处理对穗颈瘟的防效均明显好于未进行叶瘟防治,且破口期施药1次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提高程度较破口期、齐穗期各施药1次略大。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不同组合对苗瘟、叶瘟、穗瘟的抗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应用星座图法和[0,1]多目标决策法分析各组合抗瘟性,两法结果相互吻合,并与面上大田发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8.
鸭瘟     
王群 《湖南农业》2007,(1):16-16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大头瘟”。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诱发圃稻瘟病的监测和构建稻瘟病预测模型进行研究,规范了孢子捕捉仪的使用方法和监测机制,完善了短期稻瘟病流行趋势预测模型,2010~2016年短期预测式为y=4.0909x+0.7577,R2=0.9805,代入破口期叶瘟发病率(2017年7月20日)得出穗瘟发病率为0.881%,与调查的穂瘟发病率0.870%(2017年8月20日)相比,相差0.011个百分点。水稻破口期至乳熟期(16d)的日照时数与穗瘟的发病程度成负相关,这段时期的降雨日与穗瘟的发病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85份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及引进水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瘟和穗颈瘟抗性进行鉴定,分析Pita、Pib基因在这些水稻种质资源中的分布及其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明确这2个基因在水稻抗穗颈瘟方面的价值,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穗颈瘟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85份水稻种质资源中,抗叶瘟的有66份,抗病率为77.65%;抗穗颈瘟的有40份,抗病率为47.06%;综合抗稻瘟病的有56份,综合抗病率为65.88%,综合抗性评价最高能达到抗。85份水稻种质资源中,基因组合为Pita+/Pib+的有42份,对穗颈瘟的抗病率为40.47%,对稻瘟病的综合抗病率为69.05%;基因组合为Pita+/Pib-的有17份,对穗颈瘟的抗病率为70.59%,对稻瘟病的综合抗病率为82.35%;基因组合为Pita-/Pib+的有17份,对穗颈瘟的抗病率为47.06%,对稻瘟病的综合抗病率为52.94%;基因组合为Pita-/Pib-  相似文献   

11.
穗颈瘟是水稻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六安市双季晚稻穗颈瘟的发生规律与种植的品种、孕穗后期及抽穗期的降雨日及田间水肥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种植的品种如果感病,若苗期如果叶瘟重,则后期穗颈瘟重发的可能性较大;孕穗后期及抽穗期雨日越多,越有利发病;田间断水迟,湿度大,氮肥施入过多,则有利该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水稻穗颈瘟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自然发病情况连续 3a的调查 ,获得了 95组水稻穗颈瘟普通率和严重度间对应关系 (I S关系 )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 ,发现水稻穗颈瘟的I S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曲线y =aebx(b >0 )来描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稻瘟病的多次药理试验结果表明,13%灭稻瘟1对叶瘟、穗瘟有较好的预防和作用,且残效期较长,该药防治稻瘟颊的机理主要是通过抗侵入和抗扩展的作用达到防治稻 效果。13%灭 瘟1号是一种较好的瘘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药剂 。  相似文献   

14.
30%敌瘟磷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30%敌瘟磷乳油进行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0%敌瘟磷乳油,120mL/667m^2、100mL/667m^2和80mL/667m^23个处理浓度对水稻叶瘟防效分别为97%、92.2%、和89.1%;对穗颈瘟的防效分别为91.6%、86.4%、82.2%,均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0%敌瘟磷乳油作为防治稻瘟病药剂,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水稻稻瘟病是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毁灭性的病害。其中水稻叶瘟和穗颈瘟对水稻的影响最重,一般年份叶瘟发病率在20-30%,穗颈瘟发病率在10%左右。温度在24-28℃,湿度在90%以上利于发病,尤其阴雨多雾,日照不足更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稻瘟病的危害给全镇广大稻农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7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穗颈瘟防治药剂,结果显示:21.2%加收热必WP对穗颈瘟防治效果最好,达90.01%;40%异稻瘟净EC防治效果最差,为67.86%;25%嘧菌酯EC、40%稻瘟灵EC等药剂均可用于防治穗颈瘟。  相似文献   

17.
吴来泉  胡建新  徐善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78-178,202
通过7种药剂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穗颈瘟防治药剂,得出21.2%加收热必WP对穗颈瘟防治效果最好,达90.01%,40%异稻瘟净EC防治效果最差,为67.86%,而25%嘧菌酯EC、40%稻瘟灵EC等药剂均可用于防治穗颈瘟。  相似文献   

18.
<正> 贵州道元科技研究所研制开发生产的8%瘟立克WP,为咪唑类衍生物,并添加了水稻稻瘟病侵染抑制剂和植物病原菌生活周期捣乱剂而制成,是农用防治水稻病害的新品种杀菌剂。受道元科技研究所委托,进行了8%瘟立克WP防治早稻叶瘟和穗瘟的试验,总结于下: 一、试验基本情况 (一)试验地情况:试验分两地进行。试验A设在汉寿县西竺山乡史家嘴村,该村地处平湖地,粘壤土,是稻瘟病常发  相似文献   

19.
在叶瘟发生较重的稻田,用生物农药2%·8亿个/g井冈·蜡芽菌SC和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复配的41%春雷·稻瘟灵WP进行了预防穗颈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67m2用2%·8亿个/g井冈·蜡芽菌SC150g的相对防效为77.26%,在穗颈瘟中等及以下发生区域和轻感稻瘟病品种种植田块可以大力推广,以替代化学农药;41%春雷·稻瘟灵WP70g/667m2、60g/667m2的相对防效为81.80%和79.81%,与化学农药75%三环唑WP30g/667m2接近,可以大面积推广;75%三环唑WP30g/667m2相对防效为83.40%,最好用于稻瘟病常发、重发和早发区域与高感品种种植田块的穗颈瘟预防;40%稻瘟灵EC100mL预防穗颈瘟效果较差,最好不要单一用于预防穗颈瘟。  相似文献   

20.
持久抗瘟性稻种鉴定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稻种的抗瘟信息流强度,选择长年代种植和经过病区协同进化稳定性选择的稻种,作为筛选持久抗瘟性稻种的供试材料。这些材料经多年在稻瘟病菌毒性小种(生态毒性型毒株)类群复杂,选择压力强等一组有生态稻作区代表类型的纬度性病区病辅鉴定和主要抗性组分测定所优选,再进行纬度性分离菌抗谱测定,将经受时空动态综合效应有效检验的稻种作为中选目标稻种,抗瘟信息追踪考证和系统综合分析(含基因分析)等方法,是持久抗瘟性稻种鉴定与评价的有效方法。选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指数、产孢量、成株期或苗期叶瘟严重度和穗颈瘟严重率4个组分,作为持久抗瘟性稻种病区病圃鉴定评价的有效组分和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