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与产品     
河南农大筛选出小麦纹枯病生防菌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小麦产区常年大面积发生。目前对于该病主要使用一些化学杀菌剂和井冈霉素进行防治。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人员近期从小麦根际和土壤中分离到161个放线菌株,经测定,发现有7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  相似文献   

2.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小麦产区常年大面积发生。目前对于该病主要使用一些化学杀菌剂和井冈霉素进行防治。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人员近期从小麦根际和土壤中分离到161个放线菌株,经测定,发现有7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活性。  相似文献   

3.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难防病害之一,寻找安全高效防治途径是控制该病害的一项任务。内生细菌的筛选与应用是生物防治中的热点之一,为筛选获得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丰富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从小麦植株中分离内生菌,并通过抑菌圈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得到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8株内生菌菌株中,有4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拮抗作用,其中W-1的抑菌效果最好;用其发酵液处理小麦纹枯病菌,导致菌丝形态畸形、消融,甚至断裂;发酵液处理的小麦生长正常,且该菌株可以在小麦植株中稳定定殖。  相似文献   

4.
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利,研究的基础。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的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  相似文献   

5.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倒春寒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因子,本研究目的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的纹枯病抗性和耐冷性。利用构建的转基因载体pAHC25-MYC-TaPK-R1,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小麦AGC蛋白激酶基因TaPK-R1导入春小麦品种扬麦20,获得TaPK-R1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麦。对T1至T4代植株进行PCR、RT-PCR、qRT-PCR、Western blot分析,筛选到3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外源TaPK-R1基因能够在其植物体内遗传和超量转录,并翻译成蛋白质。利用致病力不同的R. cerealis菌株R0301和WK207,分别对3个转基因株系T1至T2代和T3至T4代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发现TaPK-R1过量表达提高了转基因小麦的纹枯病抗性,3个转基因株系各世代的纹枯病平均病级为1.16~2.11, 病情指数为23.20~42.10,而对照扬麦20的纹枯病病级为2.55~3.60,病情指数为51.00~72.00。用?9℃低温处理三叶一心期小麦幼苗24 h,对照扬麦20的存活率为17%,3个转基因小麦株系的存活率分别为52%、79%和96%。上述结果表明,TaPK-R1过量表达能显著增强小麦对纹枯病的抗性及对冻害的耐受性, 所获得的3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可作为潜在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6.
<正>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3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EC_(50)值在0.009~0.079μg/m 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025±0.012)μg/mL;98个菌株对咯菌腈的  相似文献   

7.
适应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根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从玉米秸秆还田土中筛选得到对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都有防效的拮抗细菌19株,抑菌率在41.57%—93.36%之间,结合其对玉米秸秆性降解性能,发现菌株F1514即对小麦根病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又对玉米秸秆具有一定的分解能力和适应性。菌株F1514对小麦全蚀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的抑菌率分别为92.92%、90.81%、63.26%;在测定时间内其对粗纤维降解率的为10.92%。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  相似文献   

8.
苏强  荣玮  张增艳 《作物学报》2019,45(8):1158-1165
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研究小麦防御反应分子基础,发掘有效的抗病基因是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突破的前提。本研究从抗纹枯病小麦品系CI12633中克隆出一个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 RLK)基因TaPK3A,并对其表达特性及抗纹枯病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验证。TaPK3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983 bp,编码660个氨基酸组成的类受体蛋白激酶。TaPK3A在抗纹枯病小麦品系 CI12633中的表达受禾谷丝核菌的诱导而显著上调;TaPK3A在根、茎、叶、穗中都有表达,以叶中的表达量最高;TaPK3A的表达受植物激素水杨酸诱导最为显著。利用大麦条形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 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降低抗纹枯病小麦CI12633中TaPK3A的转录水平,再接种禾谷丝核菌 WK207 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 TaPK3A转录量下降的CI12633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显著降低,说明TaPK3A是小麦防御纹枯病反应所需的。  相似文献   

9.
<正>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近期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芽孢制剂(109CFU/克)与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WP)联合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氟酰胺抑制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0.34±0.06)微克/毫升;NJ-18发酵液(108 CFU/毫升)及其滤液稀释1000倍时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6.38%和93.97%;氟酰胺对NJ-18的菌体生长和芽孢存活无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在温室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机械收割和耕作制度的改变,致使小麦纹枯病的为害逐渐加重,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研究受到重视。小麦纹枯病属典型的土传病害,防治起来较为困难。鉴于纹枯病对小麦生产的潜在威胁,2007年我们对供试的17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纹枯病的病情调查及抗病性研究,以期明确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以便指导品种的合理应用,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及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对15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抗纹枯病性进行了2年的自然病地鉴定,鉴定出抗病材料26份,其中13份属丰源,特别是有些大面积推广品种也表现抗病,表明抗纹枯病能够并且容易与丰产性状很好地协调结合,这对小麦抗纹枯病育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相关分析表明,抗纹枯病性与叶相、茎秆质量等12个性状相关系数均未达0.0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及有关外因对水稻纹枯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择9个具不同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采用3个纹枯病菌株和2种接种方法,在2个生长季进行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长季、接种方法和菌株极显著地影响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反应,其中,以生长季因子的效应最大。不同接种方法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因生长季的不同有所变化。不同品种在同一生长季、接  相似文献   

13.
纹枯病是河北省小麦生产中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先对纹枯病的致病菌在河北省小麦生产中产生的危害进行了简要评述,又从气候和栽培管理措施两方面对河北省小麦纹枯病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探究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现状和形成原因,为在河北省构建小麦纹枯病综防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主要病原为禾谷丝核菌)和赤霉病(主要病原为禾谷镰刀菌)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TaPIEP1是从小麦中分离到的1个病原诱导的基因,其编码蛋白是可与GCC-box顺式元件结合、转录激活型的ERF转录因子。本研究以8个转TaPIEP1基因小麦株系的T4和T5代植株为试材,进行了外源转TaPIEP1基因的PCR检测、Southern杂交、RT-PCR与Q-RT-PCR的分析以及纹枯病菌、赤霉病菌接种与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外源TaPIEP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能够稳定遗传,以单拷贝或双拷贝整合到7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基因组的不同位点;外源TaPIEP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能超量表达;与受体扬麦12相比,TaPIEP1表达水平高的8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对纹枯病抗性显著提高,4个株系中一些材料对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3个株系中一些材料兼抗纹枯病和赤霉病,说明TaPIEP1正向参与了小麦对纹枯病和赤霉病抗性反应,利用该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可创制抗纹枯病、赤霉病的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15.
<正>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近期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芽孢制剂(109CFU/克)与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WP)联合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氟酰胺抑制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0.34±0.06)微克/毫升;NJ-18发酵液(108 CFU/毫升)及其滤液  相似文献   

16.
杜仲内生真菌DZJ07的GFP标记及在小麦植株中的定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仲内生真菌DZJ07对小麦纹枯病菌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为了阐明其在小麦植株中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表达载体质粒pDHt-bar-gfp转入DZJ07菌株中,获得了带绿色荧光且遗传稳定的转化子,比较了荧光转化子DZJ07-6和原始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特性、拮抗特性以及对小麦纹枯病防治效果等方面的特性,结果发现,荧光转化子DZJ07-6和原始菌株在上述特性方面无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温室条件下研究了荧光转化子DZJ07-6在小麦植株的定殖动态,荧光显微观察发现荧光转化子DZJ07-6可侵染小麦根系,在小麦根和茎组织的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大量定殖,平板稀释结果表明,荧光转化子DZJ07-6在小麦根际、根和茎内均能定殖,截止生长的第34天,小麦根际、根内以及茎组织的DZJ07-6菌量分别为2.72×10~6,0.62×10~4,2.26×10~3cfu/g。结果为深入研究DZJ07菌株内生性及生防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是预西地区近几年来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水肥地,逐年加重,已成为小麦优质高产的主要障碍,2000年对小麦纹枯病的发展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防治试验,并制订出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为实现对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节药防控,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人员采用菌落直径法筛选了对小麦纹枯病菌和根腐病菌高效的杀菌剂,并将其与香菇多糖联用,通过小麦拌种处理,在盆栽条件下评价了其对小麦纹枯病与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95%己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种质纹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广大麦区 ,特别是主产和高产的黄淮冬麦区迅速蔓延、危害严重 ,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 ,1998年 ,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普遍发生较重 ,现已成为危害该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众所周知 ,小麦纹枯病是土传病害 ,药剂防治难度大 ,因此迫切需要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这是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拥有数量多、质量好的种质是抗纹枯病育种成功的关键 ,但目前普通小麦中筛选出的抗源过硬的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急需鉴定、选拔抗源材料或抗病品种 ,另外通过远缘杂交 ,将小麦近缘属的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小…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以及我国小麦品种和育种中间品系对纹枯病的抗性,并且解析偃麦草染色体与纹枯病抗性的关系,在徐州和南京两个试点,采用田间病圃法对321份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和56份小麦-偃麦草杂种后代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在徐州试点没有发现高抗纹枯病的种质,但是有52份材料表现中抗反应型,包括34份普通小麦材料,其中萧农8506-1、小偃81、冀植4001、农大195、徐州8913和京东3066A-3的相对抗病指数高于0.7。在南京试点,全部普通小麦材料都不抗纹枯病,只有5份小麦-偃麦草种质表现中抗反应型。部分小麦-偃麦草种质的病情指数不但显著低于感病对照品种苏麦3号和扬麦158,而且还低于抗病对照品种安农8455和宁麦9号,如小麦-中间偃麦草4Ai#2或4Ai#2S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材料TA3513、TA3516、TA3517和TA3519及小麦-长穗偃麦草第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代换系SS767,说明中间偃麦草4Ai#2染色体和长穗偃麦草4J染色体可能与纹枯病病情指数降低有关。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4Ai#2染色体属中间偃麦草的Js基因组,而长穗偃麦草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第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属J基因组。虽然纹枯病与眼斑病的发病部位和症状非常相似,但抗眼斑病基因Pch1 (Madsen)和Pch2 (Cappelle-Desprez)对纹枯病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