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含被5.8S rDNA所分隔的ITS1和ITS2两个片段,在被子植物中,ITS序列的长度稳定且序列变异较快,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位点,是被子植物鉴定中的重要分子标记.通过毛黄堇和石生黄堇的rDNA ITS序列测试对两个物种进行了鉴别,并对核rDNA ITS序列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进行药用石斛资源鉴定,阐明属内的种间关系,以32个药用石斛样品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rDNA ITSPCR扩增、测序、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供试药用石斛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2个石斛样品的ITS序列(只包含ITS1、5.8S rDNA ITS和ITS2)长度变化范围在632~645 bp之间,ITS1长度为225~234 bp,GC含量为43.8%~53.1%,变异位点198个、占总位点81.48%,简约信息位点138个、占总位点56.79%;ITS2长度为240~247 bp,GC量为47.0%~55.9%,变异位点183个、占总位点72.90%,简约信息位点123个、占总位点49.00%.建立了28种药用石斛(共32份)rDNA ITS区碱基全序列数据库,为石斛的分子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ITS序列的菟丝子PCR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提取了7个药用菟丝子种样品的DNA,采用ITS序列扩增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所测得菟丝子ITS全长序列与其常见易混品所在属的代表植物ITS序列比对,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并进行了PCR检测.结果表明,此对引物能将药用菟丝子种子与4种易混品区分开来,可以用于药用菟丝子的真伪鉴定.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地区羊肚菌的分子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比对技术分析了根据形态特征挑选的8株野生羊肚菌子实体(其中7株来自滇西北,1株来自四川)。结果表明,8株羊肚菌归属为4种: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美味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和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羊肚菌属种间的ITS1序列变异很大,ITS2序列较为保守,5.8S rDNA序列最为保守,变异主要发生在ITS1序列。结合系统发育树确定滇西北地区羊肚菌的分类归属。  相似文献   

5.
石斛属植物rDNA ITS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种石斛属植物的rDNA ITS序列进行克隆分析,以期为石斛属植物的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以叶片基因组为模板,利用通用引物分别扩增24种石斛属植物的ITS序列,结果表明,ITS全长为634~646 bp,其中,58S序列的长度十分保守,均为164 bp;而ITS1和ITS2序列长度变异较大,分别为226~235 bp和241~247 bp。ITS1和ITS2序列具有丰富的变异位点,分别为176和166个;其中,信息位点分别为114和104个,发现了大量的转换、颠换和插入/缺失现象。而58S序列相对保守,有36个变异位点,其中信息位点16个。本研究表明,利用ITS序列可将本研究中的24种石斛属植物完全区分,这24种石斛属植物的遗传距离为0007~0302,其中鼓槌石斛和粟斑鼓槌石斛的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而金耳石斛与短棒石斛的遗传距离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6.
对紫薇属植物细胞核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nrDNA ITS)序列进行分析,为紫薇植物的鉴定提供分子依据。通过提取紫薇幼苗总DNA,对nrDNA 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应用软件BioEdit、DNAMAN 进行序列分析, MEGA计算遗传距离,构建基于K2P模型的NJ系统发育树。测序得到2条nrDNA ITS序列,长度均为615 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序列1与紫薇ITS序列相似性达99.03%,遗传距离为0.003,聚类分析归为一支;序列2与毛紫薇ITS序列相似性达98.55%,遗传距离0.007,聚类分析归为一支。试验结果说明,基于nrDNA ITS序列分析法,能够对紫薇属植物进行准确的分子鉴定,从而为紫薇属的种类鉴定和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天台山4种鹅耳枥属植物ITS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克隆和分析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短尾鹅耳枥(C. londoniana)、多脉鹅耳枥(C. polyneura)和天台鹅耳枥(C. tientaiensis)的ITS序列,为鹅耳枥属植物的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利用PCR法从4种鹅耳枥叶片DNA中克隆到各自的ITS,以ClustalX,EXCEL和MEGA等软件分析和比较序列特征,并从NCBI数据库下载另外7种鹅耳枥的ITS序列用于进化分析。序列已上传至NCBI,登录号为JF796531JF796534。结果表明,4种鹅耳枥属植物ITS的全长为600~602 bp,具26个变异位点,部分位点有明显的物种特征,可用作DNA指纹特异性识别。进化分析的结果表明,11种植物的遗传距离为0.0048~0.0681,表现为种间关系。4种采自天台山的鹅耳枥分属3个不同进化枝,多脉鹅耳枥与阿里山鹅耳枥和云南鹅耳枥处于同一分枝,天台鹅耳枥与欧洲鹅耳枥和湖北鹅耳枥归为一类;而短尾鹅耳枥、雷公鹅耳枥则与美洲鹅耳枥聚为一组。  相似文献   

8.
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13个省市43个地区采集263份土壤样品及感染白僵菌的昆虫样品58份.采用稀释平板法和组织分离法进行白僵菌的分离及形态学鉴定,分离出白僵菌菌株154株,鉴定为白僵菌属2个种,分别是球孢白僵菌和布氏白僵菌,对其中的疑问菌株进行了核糖体DNA—ITS测序分析.所测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栀子属植物是重要的观赏、药用、色素和油用资源植物,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长期的人工栽培和选育,使其习性、叶的形状、花的形态、果实的形状及大小等发生诸多变异,使得栀子栽培群体的变异类型丰富,并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品种类型.开展栀子栽培品种和近缘种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2(nrDNA ITS2)序列变异程度、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研究,为栀子属植物品种鉴定、遗传育种及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保存于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中药资源圃内的栀子18个栽培品种和3个近缘种共38个样品为试验材料,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对样品进行ITS2片段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用Codon Code Aligner v6.0.1软件拼接后,采用Lasergene Edit Seq 11.1软件进行平均碱基组成百分比统计,用MEGA7.0软件进行分析比对,获得序列长度、GC含量以及变异位点,基于K2P模型分析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序列变异程度分析显示,狭叶栀子和栀子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347 bp,GC含量为66.86%,大黄栀子序列长度为355 bp,GC含量为67.61%,栀子栽培品种序列长度除'燃叶'、'金福水栀'为348 bp外,其他品种序列长度和栀子一致,均为347 bp,栀子栽培品种与近缘种间的平均GC含量相差不明显,GC含量为66.28%~67.15%,其中'白蟾'GC含量最低,'雀舌栀子'和'银边雀舌'GC含量最高.所有样本ITS2序列比对共产生12个变异位点,10个碱基插入,其中8个碱基插入是大黄栀子所独有的,且存在5个特异的变异位点,一部分表型特征有共性的品种之间有共同的变异位点,如植株矮小、叶片小而窄长的品种'雀舌栀子'和'银边雀舌'在50 bp处,果实相对较大的品种'分关1号'、'金福水栀'和'金元'在84 bp处等.一些品种具有特异的变异位点,如'白蟾'(133 bp处)、'小白蟾'(229 bp处)等.序列遗传距离分析显示,栀子属种间遗传距离普遍小于近缘种和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大于栀子栽培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所有样本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5,大黄栀子和'白蟾'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020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栀子属乔木树种大黄栀子单独成一支,与栀子属其它种和栀子栽培品种亲缘关系最远,狭叶栀子和野生栀子所有个体总体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分析结果表明,3种栀子属植物在ITS2序列长度和GC含量上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研究发现的部分品种共同变异位点以及部分品种特异变异位点将对栀子品种鉴定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部分聚类结果和以表型数据为基础的数量分类结果类似,但并没有像数量分类结果那样以花重瓣、大果、小果等性状形成明显的系统分枝,研究结果对栀子品种起源、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栀子属植物是重要的观赏、药用、色素和油用资源植物,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长期的人工栽培和选育,使其习性、叶的形状、花的形态、果实的形状及大小等发生诸多变异,使得栀子栽培群体的变异类型丰富,并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品种类型.开展栀子栽培品种和近缘种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2(nrDNA ITS2)序列变异程度、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研究,为栀子属植物品种鉴定、遗传育种及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保存于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中药资源圃内的栀子18个栽培品种和3个近缘种共38个样品为试验材料,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对样品进行ITS2片段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用Codon Code Aligner v6.0.1软件拼接后,采用Lasergene Edit Seq 11.1软件进行平均碱基组成百分比统计,用MEGA7.0软件进行分析比对,获得序列长度、GC含量以及变异位点,基于K2P模型分析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序列变异程度分析显示,狭叶栀子和栀子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347 bp,GC含量为66.86%,大黄栀子序列长度为355 bp,GC含量为67.61%,栀子栽培品种序列长度除'燃叶'、'金福水栀'为348 bp外,其他品种序列长度和栀子一致,均为347 bp,栀子栽培品种与近缘种间的平均GC含量相差不明显,GC含量为66.28%~67.15%,其中'白蟾'GC含量最低,'雀舌栀子'和'银边雀舌'GC含量最高.所有样本ITS2序列比对共产生12个变异位点,10个碱基插入,其中8个碱基插入是大黄栀子所独有的,且存在5个特异的变异位点,一部分表型特征有共性的品种之间有共同的变异位点,如植株矮小、叶片小而窄长的品种'雀舌栀子'和'银边雀舌'在50 bp处,果实相对较大的品种'分关1号'、'金福水栀'和'金元'在84 bp处等.一些品种具有特异的变异位点,如'白蟾'(133 bp处)、'小白蟾'(229 bp处)等.序列遗传距离分析显示,栀子属种间遗传距离普遍小于近缘种和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大于栀子栽培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所有样本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5,大黄栀子和'白蟾'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020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栀子属乔木树种大黄栀子单独成一支,与栀子属其它种和栀子栽培品种亲缘关系最远,狭叶栀子和野生栀子所有个体总体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分析结果表明,3种栀子属植物在ITS2序列长度和GC含量上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研究发现的部分品种共同变异位点以及部分品种特异变异位点将对栀子品种鉴定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部分聚类结果和以表型数据为基础的数量分类结果类似,但并没有像数量分类结果那样以花重瓣、大果、小果等性状形成明显的系统分枝,研究结果对栀子品种起源、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5份金荞麦为材料,对其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均获得长约700 bp左右的特异性产物.测序结果表明,金荞麦样品中ITS序列在638~797 bp之间.经软件Clustal X2.0和MEGA 4.0分析结果表明,当空位作为缺失处理时,ITS区全序列包括488个保守位点,248个变异位点,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核糖体DNA(nrDNA)ITS序列和叶绿体DNA(cpDNA)psbA-trnH序列对云南不同地理区域的黄毛草莓进行分子鉴定,并分析不同地理居群间的分子进化及地理分布特征,为黄毛草莓种质鉴定、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12个不同地理区域的黄毛草莓居群样品为材料,PCR扩增其ITS和psbA-trnH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及序列合并,分别基于ITS和psbA-trnH序列及二者合并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最后利用DnaSP 5.10对ITS和psbA-trnH序列进行核苷酸多样性(π)及单倍型数目、类型和多样性(Hd)分析,并对黄毛草莓居群进行中性检验及分子进化特征分析.[结果]基于ITS和psbA-trnH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12个不同地理区域的黄毛草莓居群样品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的黄毛草莓聚在一个分支上,分支自展值均大于阈值(75%),表明这两种序列均可用于黄毛草莓种质的分子鉴定.基于二者合并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但分支自展值达99%,表明该聚类分析结果更可靠.不同地理区域的黄毛草莓ITS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4,排序为迪庆州>昆明市>文山州,psbA-trnH序列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5,排序为昆明市>迪庆州>文山州,推测ITS和psbA-trnH序列均能显示黄毛草莓居群遗传分化与地理分布格局的相关性.ITS序列长度为668 bp,变异位点百分率为1.8%,共有8种单倍型,Hd和π分别为0.894±0.078和0.006,以昆明市黄毛草莓样品的单倍型最多,为4种;psbA-trnH序列有203 bp,变异位点百分率为2.5%,psbA-trnH序列共有5种单倍型,Hd和π分别为0.788±0.090和0.009,以昆明市黄毛草莓样品单倍型最多,为3种,表明两种序列的单倍型均呈现地理分布格局.黄毛草莓ITS和psbA-trnH序列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分别为-0.673和0.227(P>0.1),表明云南省12个不同地理区域的黄毛草莓居群保持稳定状态,在截至目前的历史时间内不存在扩张.[结论]从云南不同地理区域采集的样品均为黄毛草莓.ITS序列和psbA-trnH序列均可作为黄毛草莓的DNA条形码,二者的合并序列更能准确鉴定黄毛草莓种,适用于黄毛草莓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辣椒炭疽病3病原核糖体基因ITS区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辣椒炭疽病(pepper anthracnose)是辣椒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对辣椒炭疽病3病原进行扩增,分别获得其rDNA-ITS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的5.8S 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可变性则相对较高,其中ITS1区的差异大于ITS2区的差异,说明ITS1区的变异较丰富,可考虑将该区域作为病原鉴定的PCR检测特异引物的靶序列,为今后各病菌的特异性分子鉴定提供可靠的靶标。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根状茎和叶3个部位的组织块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并对这些内生真菌进行了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鉴定。共分离到内生真菌26株,鉴定为8属9种,其中从叶中分离出24株,从根中分离出2株,鉴定为1属1种,即球毛壳菌(Chaeto miumglobosum)。在分离出的9种内生真菌中,优势菌种为1号菌和3号菌,分别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博宁炭疽菌(Colleto trichumboninense),分离率分别为23.07%和19.23%。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引起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集泰安、潍坊、烟台3个地区典型发病叶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对该病原菌的ITS序列分析显示,其与Gen Bank中登录的Passalora sp.属的Passalora arctostaphyli相似性达97%;与另一种在甜樱桃叶片中分离的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pruni-persicicola相似度仅为85.6%,证明两者并非为同一属真菌。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樱桃褐斑病病原与Passalora sp.属真菌处在同一分支,而与其它Prunus sp.属分离的病原菌处在两个分支,进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认为,病原菌为Passalora circumscissa,并将其ITS基因序列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基因登陆号:KT428056)。  相似文献   

16.
通过ITS序列分析鉴定云南重楼内生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根状茎和叶3个部位的组织块中分离出内生真菌,并对这些内生真菌进行了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鉴定。共分离到内生真菌26株,鉴定为8属9种,其中从叶中分离出24株,从根中分离出2株,鉴定为1属1种,即球毛壳菌(Chaeto miumglobosum)。在分离出的9种内生真菌中,优势菌种为1号菌和3号菌,分别被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博宁炭疽菌(Colleto trichumboninense),分离率分别为23.07%和19.23%。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核糖体DNA-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宿迁、连云港和盐城4个地区的15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进行核糖体DNA-ITS区的RFLP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所有群体均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既具有与国外B型群体(印度群体)相同的AluⅠ和RsaⅠ酶切图谱,同时也具有中国群体独特的HinfⅠ和Tru9Ⅰ酶切图谱(C型)。采用Neighbor-Joining法(MEGA4.0)构建的ITS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15个江苏群体均聚在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组(Heterodera avenae group)下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复合种群(H.avenae complex)分支内,且多数江苏群体与草地孢囊线虫(H.pratensis)德国和俄罗斯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通过江苏群体与其他近源群体的ITS序列分析比较,河南郑州群体与澳州孢囊线虫(H.australis)的遗传距离较近,青海群体和河南郑州群体在分子遗传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江苏省和我国其他省份的小麦孢囊线虫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晚熟甜橙芽变的ISSR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ISSR技术对晚熟甜橙伏令夏橙的大果无核枝、"安顺一号"等5个材料进行了鉴定。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18个引物,共扩增出11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1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3.3%。结果表明:812、834、841引物对参试材料有明显扩增带差异,伏令夏橙大果无核枝与对照枝及伏令夏橙、"安顺一号"与伏令夏橙及锦橙在DNA分子水平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晚熟甜橙大果无核枝为伏令夏橙一稳定芽变。ISSR技术能有效地鉴定晚熟甜橙芽变。  相似文献   

19.
张建新  牛宪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44-9545,9547
[目的]通过对贵州桐梓淫羊藿rDNA 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的测序分析,获得地道药材淫羊藿在分子水平上鉴定的参考标准.[方法]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淫羊藿总DNA,PCR扩增ITS序列后直接测序,并与Genbank中其他地区淫羊藿种的ITS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淫羊藿rDNA ITS序列长约703 bp,其中ITS1长249 bp,ITS2长247 bp,序列间共有16个变异位点.[结论]淫羊藿rDNA ITS序列的确定可应用于地道药材淫羊藿的鉴定,可作为从分子水平进行鉴定中药淫羊藿的分子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及番茄晚疫病菌的核糖体DNA-ITS区段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取3个不侵染马铃薯的番茄晚疫病菌菌株和3个不侵染番茄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以及2个可交叉侵染马铃薯和番茄的菌株,提取DNA全基因组后, 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扩增,得到约850 bp左右的扩增产物并进行测序,比较同源性,结果显示这些菌株的全基因组DNA序列与Genebank上登录的3个序列AF228084,AF228083,AY269995.1的同源性均为100%。3个番茄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大小为98.22%,3个马铃薯菌株之间的为99.52%,较番茄菌株的同源性高。不可交叉的两类菌株间的同源性为98.28%,可交叉侵染的番茄菌株和马铃薯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9.17%,比不可交叉侵染的菌株间的同源性高,说明相似的序列使得生物学特性也很相似,反之,同源性有差异的,在生物特性上也表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