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大连湾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对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汞(THg)和甲基汞(Me Hg)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选择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与甲基汞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5.1、0.71 ng/g,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甲基化率)为0.76%,与自然背景值相比,沉积物中总汞含量明显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汞比例的平均值由小至大依次为水溶态汞(Hg-w)(3%)<胃酸溶解态汞(Hg-h)(10%)<硫化物结合态汞(Hg-s)(24%)<有机结合态汞(Hg-o)(31%)<强络合态汞(Hg-e)(32%),Hg-e、Hg-o和Hg-s为主要存在形态;沉积物中Hg-w、Hg-h和Hg-o与甲基化率呈正相关,显示Hg-w、Hg-h和Hg-o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表明,采用选择连续提取法进行沉积物中汞赋存形态的研究,对了解沉积物中汞的生物可利用性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连湾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对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汞(THg)和甲基汞(Me Hg)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选择连续提取法对表层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积物中汞的赋存形态与甲基汞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和甲基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5.1、0.71 ng/g,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甲基化率)为0.76%,与自然背景值相比,沉积物中总汞含量明显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各赋存形态汞比例的平均值由小至大依次为水溶态汞(Hg-w)(3%)胃酸溶解态汞(Hg-h)(10%)硫化物结合态汞(Hg-s)(24%)有机结合态汞(Hg-o)(31%)强络合态汞(Hg-e)(32%),Hg-e、Hg-o和Hg-s为主要存在形态;沉积物中Hg-w、Hg-h和Hg-o与甲基化率呈正相关,显示Hg-w、Hg-h和Hg-o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表明,采用选择连续提取法进行沉积物中汞赋存形态的研究,对了解沉积物中汞的生物可利用性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河上游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上游11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样中7种形态磷进行了分离分析,探讨了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其生物可利用性及对黄河及海洋水体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获得沉积物中磷的7种赋存形态为: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bs-P)、自生钙结合磷(Ca-P)、原生碎屑磷(De-P)和有机磷(OP),其中De-P和Ca-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9.08~482.89mg.kg-1和40.30~125.55mg.kg-1,二者共占总磷(TP,为各形态磷的总和)含量的约87%,是沉积磷和无机磷(IP,前6种磷形态之和)的主要存在形态;OP含量范围为6.14~36.74mg.kg-1,平均占TP的4%;Ex-P、Al-P、Fe-P和Obs-P含量均较低,平均值分别为7.53、25.85、5.05mg.kg-1和0.64mg.kg-1,共占TP含量的约9%。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直接与取样点及沉积物粒径有关。Ex-P、Al-P、Fe-P、Or-P和部分Ca-P作为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BP),其总量至少占TP的5.91%~30.17%。根据黄河每年进入渤海的输沙量可初步估算出黄河泥沙入海后为海洋提供的BP的量达3.21~8.92万t。  相似文献   

4.
采用1992年Ruttenberg连续提取法(SEDEX)将黄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的磷分为交换态磷(Ex-P),Fe结合态磷(Fe-P),自生磷(Au-P),碎屑磷(De-P),有机磷(Or-P),分析了各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利用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的结果,探讨了柱状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磷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黄东海陆架区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平均含量为:Au-P(140.72 μg/g)>De-P(59.23 μg/g)>Or-P(32.69 μg/g)>Fe-P(29.91 μg/g)>Ex-P(5.92 μg/g);各形态磷在沉积时间序列上分布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等因子对磷埋藏量影响的不同,其中Au-P在长江口H1-18站位含量比南黄海中部3个站位要低得多;调查区表层潜在生物有效磷为13.55%左右,仅仅占沉积磷中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5.
黄河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磷的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进的七步连续提取法分别对黄河中下游流域5个不同段位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种无机磷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河海町能产生的影响,为预测黄河乃至渤海流域的营养状况、预防及科学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测黄河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范围为240.71~576.59 μg·~(-1).以无机磷(IP)为主,占TP含量的85.73%~98.48%;OP含量占TP的1.52%~14.27%.受陆地河流和海流注入的影响,所研究沉积物样中TP、IP和0P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靠近黄河口的渤海浅海区,其次是黄河口.IP分为6种形态磷.即交换态磷(Ex-P)、铝结合态磷(AI-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bs-P)、自生钙结合磷(Ca-P)和原生碎屑磷(De-P),其中以De-P为主,其次是Ca-P,分别占TP的52.47%~73.67%和18.32%~38.20%,Ex-P、Fe-P和Al-P含量均相对较低,Obs-P含量最低.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均与调查区沉积物粒径有一定相关性,粒径小于0.063 mm的沉积物样中TP和IP含量均最高.Ex-P、Al-P、Fe-P、Or-P和部分Ca-P作为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生物可利用磷,其总量至少占TP的6.09%~24.46%.  相似文献   

6.
孙海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68-11169
三峡水库水位的季节性涨落将在库区两岸形成较大面积的消落区。文章认为对消落区进行合理、适度的农业利用,具有缓解库区人地矛盾、促进移民稳定致富、确保水库生态环境优良等重大意义,进而阐述了消落区农耕且主要是季节性农耕的利用方案,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芦苇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分析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问题,预测了芦苇在库区的应用前景,即可防止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渗漏液污染和藻类爆发等问题。同时,合理利用芦苇资源还可增加库区人们的经济收入,加快库区农村的经济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以三峡库区周边消落带为例,从植物种植对消落带的作用、影响植物景观的要素、适合在库区消落带种植的草本植物以及植物景观营造的原则和手法等方面,讨论与分析植物对消落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消落带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6月中旬三峡水库低水位(145m)运行时,采集了研究区内150~155m,160~165m,170~175m和180~185m(对照)高程0~40cm剖面土样192个,于室内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反季节性水位涨落显著影响消落区各高程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同时该水位变化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在低海拔区域(150~155m,160~165m)累积,并可有效(p0.05)降低高海拔区域(170~175m)的表层有机碳质量分数.消落带研究区土壤碳氮比相对较低,集中在4~15范围内,低海拔区域经过特有的干湿交替后土壤碳的累积速度比氮更快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150~155m高程10~20cm土层中有机碳及碳氮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均匀,160~165m高程0~40cm土体中有机碳及碳氮关系空间变异性最小.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硒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生物可利用性,以及影响土壤硒生物可利用性的土壤理化性和植物本身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对土壤硒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机理及其在植物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开发富硒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对三峡库区消落带云阳段不同高程土壤的部分理化 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院研究区域内土壤pH 值介于5~6 之间,呈弱酸性,为酸性紫色土;氧化还原电位均低 于200 mV,不利于植被生长;土壤的电导率介于0.2~0.5 ms/cm 之间,电导率和含水率均有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趋势;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介于29.92~111.77 g/kg 之间,均值为79.40 g/kg,总磷含量介于0.2985~0.6623 g/kg,均 值为0.4782g/kg,其含量均有随高程增加逐渐增加的趋势;表层土壤总氮含量介于0.0540%~0.1605%之间,均值为 0.010%,其含量有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及分布特点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种类、群落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路线法,调查三峡库区秭归太平溪港至巴东楠木园的145~156 m消落带的植物分布。[结果]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约16科27种,种类最多的科为禾本科和菊科,优势种群为狗尾草、刺苋、芝麻和狗牙根,优势植物群落为狗尾草草丛、狗尾草+刺苋草丛、芝麻草丛、狗牙根草丛,主要分布在水位156~150 m消落带。这些1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繁殖或营养繁殖,为须根系或直根系,分别分布在地下20和40 cm左右土壤中,对库区消落带表层水土保持发挥重要作用。[结论]该研究为筛选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的物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落水初期三峡库区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三峡库区不同人工恢复消落带植物群落分布随水位高程的变化特征,为三峡库区消落带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三峡库区水田坝、香溪河口、万古寺、汉丰湖、石宝镇和渠口镇6处典型人工植被修复消落带,分别于高程145~155、155~165和165~175 m区域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结果]随着水位升高,植物生物量增大,个体数量分布趋于均匀,生物多样性增高,植物优势情况趋于不明显。对比6处人工恢复消落带,发现在消落带中下部,石宝镇和香溪河口生物多样性较高;在消落带上部,汉丰湖生物多样性较高。[结论]从消落带生物多样性出发,搭配对应人工恢复措施应对长期、反复淹没的逆境条件适应性较强,可为三峡消落带的人工恢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集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带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化学分析,考察土壤理化性质和消落带土壤淹水前后重金属(Fe、Mn、Cu、Zn)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淹水导致Fe2+、Mn2+、有效铜等重金属含量增加,平均含量分别从58.88、35.26、0.96mg/kg增加到1 383.8、782.7、1.73mg/kg;淹水15d后,部分样品有效锌含量增加10.15%~12.18%,部分样品有效锌含量减少3.69%~7.12%;淹水30d后,有效锌的含量增加10.9%~46.6%。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矿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消落带"冬水夏陆"的水文生态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淹水-落干的干湿交替环境,在这种独特的环境变化下,土壤氮矿化也独具特色。综述了库区消落带在淹水-落干条件下土壤氮矿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因素、外源性有机物),提出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矿化今后应关注的重点,主要从加强野外原位监测、分析不同类型消落带不同土壤类型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氮矿化影响机理及氮转化过程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对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评价可为区域生态风险管控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特点,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指数、生境敏感性指数、地形敏感性指数和土壤盐渍化指数共5类具有代表性评价因子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度生境敏感区域面积最大,为209.77km2,整体的生境敏感性偏高;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和地形敏感性程度均为中度偏轻水平,面积占比分别为63.47%、66.88%和72.04%;库区消落带综合生态敏感程度整体中度偏低,生态保护维持较好,但库首消落带生态敏感性极高,需注意该区域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区域的优先级识别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巢湖·瓦埠湖沉积物中氮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试验研究了巢湖和瓦埠湖沉积物中氮的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巢湖、瓦埠湖总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33和0.265g/kg,氮的主要组成均为有机氮(94%);有机指数显示,瓦埠湖遭受的有机污染程度低于巢湖。  相似文献   

19.
以忠县石宝镇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利用研究区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生成研究区高程、坡度分析图,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消落带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研究,选择出适合消落带植被重建的15种树种与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为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三峡水库巫山段消落带植被建设试验示范区,按照海拔梯度设置监测样带,定位观测香附子的形态性状、种群密度及种群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对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消落带中浅水位区(海拔155~170 m)香附子的植株高度、叶片长度等均显著高于深水位区(海拔155 m以下)和未淹区(海拔170 m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