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程玲  李俊凯  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10-6111
[目的]研究江汉平原涝渍地土壤中苄嘧磺隆的残留动态,为苄嘧磺隆的合理施用以及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正确评价环境中苄嘧磺隆的监测、迁移以及土壤的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苄嘧磺隆在江汉平原涝渍地土壤中的残留。[结果]自然条件下苄嘧磺隆在涝渍地6个土系中的降解呈现一定的规律。在无涝渍灾害的江汉系和涝渍灾害最严重的万全系,苄嘧磺隆的半衰期比其他土系长,其他土系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在江汉系、高场系、四湖系、横沟乡系、观音土当系、万全系6个土系中,苄嘧磺隆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7.0、16.5、14.9、17.8、19.7、42.0d。[结论]土壤中有机质的增加、含水量的增大、温度的增加及酸性土壤都有利于苄嘧磺隆的降解,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以湖北三湖农场为例,研究了涝渍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4种主要肥力因子的空问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因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性,碱解氮变程最小为l740m,有机质其次,为2200m,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58560m和8060m。土壤有机质的空问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空问相关性;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属于中等的空问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克里格法进行空问局部内插,绘制出4种土壤肥力因子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运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湖北省四湖地区涝渍地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比较了各种杂草在油菜各生长阶段的相对多度和单位面积鲜重,结果表明该地区油菜田主要杂草有13科25种,棒头草,看麦娘,繁缕和稻槎菜为最优势种群,水芹和艾蒿的发生在油菜生长后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涝渍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探讨了模糊数学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湖北省三湖农场为例,应用GIS对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数字化,将数字化后的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以获得的最小图斑为评价单元。根据S型或抛物线型作物效应曲线建立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计算出隶属度,并按评价指标的公因子方差确定其权重系数,从而求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标值。在此基础上绘制出土壤质量评价图。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湖积型涝渍地土壤化学环境及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汉平原湖积型涝渍地土壤pH、CEC、EC、有机质、易氧化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等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湖积型涝渍地土壤pH多数在6.6~8.5之间,7.6~8.5的面积占71 %,过酸过碱的极少;CEC平均为24.65 cmol/100 g,处于中等水平;土壤EC 95 %在0.10~0.39 mS/cm之间,没有盐渍化的现象;有机质及碱解氮较非涝渍地高,但下降速度较快,平均年递减量分别为1.11 g/kg和1.68 mg/kg;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中等,但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在养分含量较低的区域应重视有机物料和磷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的涝渍地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界定了涝渍地的概念,指出了涝渍地与渍害田、湿地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涝渍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态势,提出了科学合理利用涝渍地的新思路和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涝渍地综合改良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季节动态及多样性局的影响。发现改良后的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多样性增加,时间稳定性亦增强。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演替与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主要有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涝渍地的演替过程与人类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并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分异规律性,从而引起涝渍灾害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湖积型涝渍地土壤物理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汉平原湖积型涝渍地域土壤硬度、耕层厚度、结构性、容重、质地等物理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涝渍地土壤深厚,有效土层均在1.0m以上;质地以中壤为主,约占83%,过砂过粘的土壤较少;耕层土壤厚度过浅,机耕可有效增加耕层厚度;耕层土壤硬度5~7kg/cm^2;犁底层硬度能满足大型机械作业,1m以内无硬盘层出现;土壤障碍层次为浅位中、厚层夹砂或夹粘层;地下水位过高,小于60cm的占39%,局部地区比例更大;结构性和渗透性不良;三相比例失调,水多气少,固相率偏高。多项物理指标需要改良。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江汉平原涝渍地不同熟期的品种组合和配套栽培技术对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杂配套模式及其配套技术能明显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进行冷浸田不同改良剂筛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Mg(OH)250 kg处理的水稻产量较高,增产11.9%,达到显著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籽粒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冷浸田秸秆还田和腐熟剂不同施用量对水稻的应用效果.采用观察秸秆还田后表观性质、测定稻杆断裂拉力、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冷浸田上单独使用秸秆还田或秸秆还田+低量腐熟剂,可增加土壤碱解氮、有机质、水溶性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但在提升水稻产量方面作用不大;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加快稻秆腐烂速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并显著提高微生物碳和土壤可溶性碳含量;秸秆腐熟剂用量增加(4 kg/667m2),可加速稻秆腐烂速度,有效提升冷浸田水稻产量(10.1%),且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四湖涝渍稻田土壤养分状况与微生物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湖北省潜江市高场示范区 7个不同渍害度稻田的土壤养分状况与微生物数量 ,经显著性测试及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状况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差异性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冷浸稻田旱育秧四行宽垄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育秧4行宽垄栽培法应用在低洼冷浸田,具有省工、高产等特点。除此之外,还具有如下优点:秧苗素质高,吸肥力强;稻田前期升温快,土壤供肥性能好;后期通风透光,便于防病治虫、灌溉等田间管理;厢沟与厢沟之间的边际效应和垄沟与垄沟之间的亚边际效应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16.
改良剂对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冷泉烂泥型和冷浸烂泥型冷浸田土壤,设置不添加任何物质和分别添加白云石粉、生物炭、粉煤灰、聚丙烯酰胺和混合改良剂等6个处理,在持续淹水和干湿交替2种水分管理下进行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测定培养后第30、90、180和360天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水稳性。结果表明:在干湿交替条件下,改良剂对冷泉烂泥型和冷浸烂泥型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达到180d时基本稳定;在持续淹水条件下,改良剂对2种类型冷浸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具有短暂促进作用,且不稳定。在几种改良剂中,粉煤灰和混合改良剂(粉煤灰+生物炭+聚丙烯酰胺)对2种类型冷浸田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均表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丘陵冷浸田荸荠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方丘陵冷浸田的自然生态条件,结合荸荠生长习性,提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培育壮苗、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8.
冷浸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施肥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冷浸田土壤养分有效性低的特征,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施用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为特定土壤条件下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的方法设置水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各配方施肥处理水稻的产量均有所提高;14个处理中以N2P2K2处理(每667 m2施N 10 kg、P 3 kg、K 8 kg)的水稻产量最高,每667 m2早晚稻分别为434.6 kg和450.5 kg;N、P、K 3种主要元素中,N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综合肥料间互作效应拟合方程和最佳经济施肥量,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施肥经验,建议推荐水稻每667 m2施肥量为氮肥11~13 kg,磷肥3~4 kg,钾肥8~11 kg。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区水稻双季直播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洞庭湖区早晚稻双季直播与早稻直播晚稻育秧移栽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品种搭配,在正常的栽培技术水平下,双季直播比早稻直播晚稻移栽模式只减产2.87%,但节本增效84.5元/667m2.并筛选出了适合当前湖南省双季直播的早稻品种有嘉育21、株两优08、两优香早13、两优42、株两优819,适合晚稻直播的品种有株两优25、两优42、两优287、两优香早13、岳优108、潭两优921、星优388、湘早籼45号.  相似文献   

20.
李翔  杨贺菲  吴晓  张家其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677-1682
【目的】针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壤坡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等高花生常规耕作为对照(CK),探析表施聚丙烯酰胺(PAM)、香根草篱和PAM+香根草篱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对红壤坡耕地0~20 cm土壤容重改善效果明显;不同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的提升效果较好。土壤容重与其他土壤物理指标呈负相关,且作为主成分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的贡献率较高(76.517%)。【结论】土壤容重是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的重要因子,影响着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物理性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综合改良效果较好,且以表施PAM+香根草篱效果最佳,是值得推广应用的红壤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