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绿海龟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组织学切片方法,对绿海龟的消化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除口腔和泄殖腔外,消化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组成.消化道各段的结构差异主要集中在黏膜层和肌层.其中食管黏膜存在特殊的高度角化倒齿结构,而非常见的皱襞,且食管黏膜层下有较发达的纵行骨骼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小肠和大脑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除食管外,消化道各殷的肌层均由内环外纵的平滑肌组成,且环形肌均较纵行肌发达.肠道各段黏膜固有层中均有见弥散的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3.
鳖消化道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 HE染色、碱性磷酸酶反应 (AKP)、PAS反应和甲基绿 -派若宁染色 ,对鳖消化道各段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鳖食管粘膜上皮内有毛细血管分布 ,粘膜下层和固有层内无腺体分布 ,但高柱状粘膜上皮细胞为粘液性细胞。胃粘膜表面无明显的贲门区、胃底区和幽门区之分 ,胃腺细胞呈嗜伊红着色 ,还未分化为主细胞和壁细胞。小肠占肠道总长的 6 / 7,但从前向后结构基本相似 ,很难区分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3段 ;小肠绒毛发达 ,但缺乏中央乳糜管 ,也没有小肠腺 ,肠腔内侧有一贯穿全长的皱襞。大肠皱襞和绒毛稀疏短小 ,未见大肠腺。鳖消化道的基本形态构造、各种细胞的分布与哺乳动物和鸟类有较大的不同 ,与其他水生动物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甘肃中西部地区中国林蛙的秋季种群结构及生长率特点。结果表明:中国林蛙生长率在三地区间差别不明显,蝌蚪期营养状态决定了变态幼蛙的体型,也影响成蛙的体型大小。甘肃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中国林蛙种群衰退之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甘肃中西部地区中国林蛙的秋季种群结构及生长率特点。结果表明:中国林蛙生长率在三地区间差别不明显,蝌蚪期营养状态决定了变态幼蛙体型,也影响成蛙的体型大小,甘肃中西部大部分中国林蛙种群衰退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江地区中国林蛙为实验材料,对其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的生殖器官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林蛙性腺重量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差异显著,输卵管重量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林蛙的品种繁多。世界林蛙品种有190多种,我国林蛙也有几十种。我国林蛙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山脉的广大地区,由于这里森林覆盖面积大,无数的山溪河流、江河湖泊、池塘为天然林蛙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蛙南移后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在半人工生态系统中的南移至苏州的中国林蛙的冬眠、抱对、产卵、孵化、取食等生物学特性,及一些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蛙是蛙类中重要的经济蛙种.而长白山的中国林蛙又是中国林蛙中最为优良的品种。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是最早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同工酶,在一般情况下.血清中的LDH含量很低,当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组织发生损伤时.细胞内的LDH被释放出来.并进人到血浆中。此时测定血清中的LDH的电泳图谱以及酶的活性的增高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 ,所独有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林蛙养殖的关键在于繁殖环节 ,笔者就多年实际研究 ,对林蛙繁殖技术介绍如下。1 种蛙的选择种蛙的年龄 :选择不同地区、体形肥大、无损伤、跳跃灵活的 2年生以上的蛙作种蛙。种蛙的体重 :选择 2年生的种蛙体重不低于 2 7g,3年生的体重不低于 40 g ,4年生的体重不低于 5 6g ,畸形蛙不易作种。一般 2年生蛙产卵 130 0~ 16 0 0粒 ,3年生的产卵 15 0 0~ 2 0 0 0粒 ,4年生的产卵 2 30 0粒。实践证明 ,2年生的雌蛙作种蛙比较合适 ,主要是体态灵活 ,产卵质…  相似文献   

11.
生态特种养殖技术,经历了基础研究试验、野外生物群观察研究、组合小区试验、中间试验、示范养殖试验、应用调整等长达8年的科研过程。此方式科学地利用、模拟、浓缩自然生态的全方位有效因子,给高密度状态下的生物带来了缓冲效应,实现了生态平衡。我们所实施的模拟浓缩生态养殖方式,突出体现了人为的给予创造适宜动物的生态环境。例如,我们在饲养场内设若干个生物圈,圈内栽植林木植物和种植牧草等,其根系和叶面吸收蛙的代谢废物和毒气供其肥,林木及养殖场内的小气候及饲养圈内的环境因子按自然生态的需要比例,人为地予以加强。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蛙生长过程分为越冬期、繁殖期、幼蛙养殖期3个生长期。工越冬期管理 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林蛙的养殖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是吉林省科委重点发展的科技项目之一。林蛙由于其蛙油营养价值较高,蛙肉又是美味佳肴。因此,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升。但近几年来,随着林木的采伐,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林蛙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之农药的污染,及采用磁电机等灭绝性的手段滥捕乱杀,使林蛙的数量迅速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已灭绝。自1982年起,人们就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优势,采取封山护沟的办法散养林蛙。但由于不懂科学技术,管理粗放,不肯投资,抱着守株待兔的侥幸心理,加之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的天敌的危害,林蛙散养孵化率低(一般在50%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蛙蝌蚪和幼体的摄食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寿兵  郭锐 《野生动物》1998,19(6):20-20
本文观察了中国林蛙蝌蚪和幼蛙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1)蝌蚪靠嗅觉觅食:(2)蝌蚪的上下颔对进食有重要意义。尾部仅起维持身体平衡和游泳的作用;(3)蝌蚪对动物性食物有明显的偏爱;(4)环境温度。空气温度和饵料直径对中国林蛙幼体的摄食量育有明显的影响。而光线强弱、饵料长度对摄食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东北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组织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观察了东北林蛙皮肤及其腺体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表明:东北林蛙体表各部位皮肤薄厚不一,头部背侧皮肤最厚(224.4±5.46μm),后肢腹侧皮肤最薄(135.7±5.06μm),但基本结构相同,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薄,为复层扁平上皮;真皮疏松层有大量腺体分布,主要是粘液腺和颗粒腺。粘液腺广泛分布于全身皮肤,颗粒腺多见于背部皮肤,以躯干背侧褶处体积最大。色素细胞分布于真皮浅层,以背侧皮肤多见。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根据GenBank发表的哺乳类SRY核酸序列和禽类EcoRI家族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中国林蛙真伪品进行了PCR扩增,并对特征条带进行了克隆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有明显的区别,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分别扩增出约1000、250、450、750bp的特征条带,通过对中国林蛙1000bp条带的克隆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找到了一些禽类的WZ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7.
1991-1994,用标记重捕法研究了哈尔滨近郊中国林蛙的野外生长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除体重、眼间宽和吻长外,中国林蛙的头长、前臂及手长、体长和后肢长其长度与相应的增长率呈很强的负相关。同时,用施纳贝尔法分析了中国林蛙的种群密度,平均密度为48.94只/hm ̄2.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对中国林蛙性别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及野外蛙场均采用在蛙卵孵化水中加入不同浓度雌性激素的方法 ,使雌雄蛙比例达到3∶1~ 1∶0 ,提高了雌雄比例  相似文献   

19.
以特异扩增人SRY基因HMG -box保守区的一对引物 ,扩增了中国林蛙Sox基因(SRY -boxgene)。结果表明 ,雄性中国林蛙扩增出了两条带 ,分子长分别为 2 5 0bp和 60 0bp ,而雌性个体中未见扩增带 ,显示了中国林蛙Sox基因在雌雄性别间有差异。本研究为探讨中国林蛙的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控制的早期鉴定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蛙产油率估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决林蛙输卵管难以直接度量的问题 ,并为中国林蛙的产油率、育种选择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种较直观的估测方法 ,通过屠宰试验测定了相关数据 ,并对其左右输卵管的重量进行了显著性比较 ,结果表明 ,林蛙左右输卵管的重量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林蛙左右输卵管重量之和与体重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r=0 78) ,并建立了回归方程 (y =2 19+41 84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