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控制sch单养雄蚕品种雌雄蚕孵出比例的催青处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萍  鲁成  朱勇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1):31-34
研究结果表明 :在RH 6 0 %状态下 ,控制性比的温度和下限时间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控制性比的高温处理适于干燥状态下进行 ;处理后雌蚕孵化整齐度明显低于雄蚕孵化整齐度 ,雌雄蚕孵化整齐度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尤以雌蚕更为明显。由此提出了在RH 6 0 %状态下sch单养雄蚕品种控制性比的起点温度及温度、时间范围。认为高温催青用下限温度配合 1日收蚁法效果好 ,高温处理以后的胚胎适于在RH 80 %~ 85 %的湿度中保护  相似文献   

2.
测定位置与管理因素对猪舍中氨气测量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畜舍环境中氨气浓度的测定是评价畜舍环境或评价氨的控制技术的常用方法。本试验研究了测定位置与管理因素对猪舍中氨气测量值的影响,并对温度、湿度对畜舍中氨气浓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氨气值随测定高度增加减少,通风、清粪对氨气浓度的影响极显著;温度和湿度明显影响氨的浓度,猪舍中氨气与温度(T)、相对湿度(RH)的回归方程为YNH3=0.560T+4.602RH-8.559(P〈0.01)。  相似文献   

3.
对畜舍环境中氨气浓度的测定是评价畜舍环境或评价氨的控制技术的常用方法。本试验研究了测定位置与管理因素对猪舍中氨气测量值的影响,并对温度、湿度对畜舍中氨气浓度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氨气值随测定高度增加减少,通风、清粪对氨气浓度的影响极显著;温度和湿度明显影响氨的浓度,猪舍中氨气与温度(T)、相对湿度(RH)的回归方程为YNH3=0.560T+4.602RH-8.559(P〈0.01)。  相似文献   

4.
<正>4湿度和维护4.1相对湿度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是在特定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与空气在该温度下可保持的最大含水量的比值,它以百分比表示。如果环境温度正常,猪能够忍受的RH范围较宽,但RH是猪舍中空气质量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因为它取决于猪舍中热量与水分的平衡。关键点:RH读数为100%意味着空气所含有的水分处于完全饱和的状态,并且在该温度下不能再维持更多的水分了。  相似文献   

5.
以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环境温度、湿度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乳清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季节性下降和舍内湿度的升高,血清及乳清ALT、AST和ALP活性下降;血清和乳清中CK活性升高;血清LDH活性升高,乳清LDH活性降低;建议舍内温度5.5℃±0.5,相对湿度80%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相对湿度(RH)对间歇性26℃环境下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29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个组(RH分别为30%、60%和85%),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5只)。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温度维持26℃,RH分别为30%、60%和85%,剩余时间温度为21℃,RH为60%。试验共14 d。采用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结合特异性和共性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RH在间歇性26℃偏热处理第7天和第14天时对盲肠内容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第7天,30%RH组肉鸡盲肠DGGE条带数(菌群丰富程度)高于60%RH组,而85%RH组低于60%RH组;试验第14天,30%、85%RH组肉鸡盲肠DGGE条带数均高于60%RH组。2)聚类分析显示,试验第7天,85%RH对盲肠菌群影响明显;试验第14天,30%RH对盲肠菌群影响明显。但随着处理时间推移,30%RH对肉鸡盲肠菌群影响越大。3)间歇性26℃环境下不同RH组肉鸡盲肠内共性菌群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试验第7天,30%、85%RH组肉鸡盲肠中特异性菌群是Stomatobaculum longum。结果提示:间歇性26℃环境下,低湿(30%RH)和高湿(85%RH)影响肉鸡盲肠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且不同处理时间RH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以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环境温度、湿度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乳清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季节性下降和舍内湿度的升高,血清及乳清ALT、AST和ALP活性下降;血清和乳清中CK活性升高;血清LDH活性升高,乳清LDH活性降低;建议舍内温度5.5℃±0.5,相对湿度80%为宜.  相似文献   

8.
刘莹  张保然  石乐宾 《警犬》2013,(4):31-32
在缉毒犬的使用中,影响缉毒犬使用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因素 毒品气味的散发除了取决于毒品种类物理特性外,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毒品气味散发的重要因素,毒品气味的散发量直接影响犬对毒品气味的感受程度。温度影响气味分子运动的速度。当环境温度变高时,毒品气味分子活动加快,气味分子散发和渗透速度就加快,毒品气味就浓;  相似文献   

9.
草地早熟禾种子加速老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辉煌、兰月、普通3个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品种种子为材料,研究比较老化温度(38、40、42、44和46℃)和时间(24、36、48、60、72、84和96 h)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筛选确定草地早熟禾种子进行人工加速老化测定的适宜条件,并建立标准化的测定程序。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温度的升高,草地早熟禾种子发芽率明显下降(P<0.05),44℃和46℃老化处理效果明显,辉煌种子发芽率由71%降至4%,而普通种子发芽率由95%降至36%;在老化时间处理中,老化60 h至96 h可以使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P<0.05);老化温度与时间的互作效应与种子标准发芽率高低有关,老化温度是促进种子老化的关键因素,老化时间的作用效果受老化温度和种子标准发芽率的影响;草地早熟禾种子加速老化处理的适宜条件是44℃老化60 h。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2份发芽率不同的高丹草种子(Lot1和Lot2)为对象,研究比较不同的老化温度(39℃、41℃、43℃和45℃)和老化时间(24h、36h、48h、60h、72h、84h和96h)对高丹草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筛选高丹草种子进行人工加速老化测定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在老化温度处理中,随着老化温度的升高, Lot1和Lot2发芽率显著下降(P〈0.05),43℃老化效果最明显,Lot1发芽率由65%降至25%,Lot2发芽率由46%降至16%;在老化时间处理中,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Lot1和Lot2发芽率显著下降(P〈0.05),老化60h后种子发芽率降幅最大;老化温度与老化时间是促进种子老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制备环保及阻燃性能优良的真丝织物,采用低毒性的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ETS)对真丝织物进行化学接枝。以极限氧指数为考核指标,经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接枝工艺为:单体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织物的质量分数150%,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对单体的质量分数1%,整理液pH 4,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90 min,浴比1∶20,单体水溶液超声波处理时间9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阻燃整理的真丝织物的接枝率为27.1%,极限氧指数为25.8%,提高2.7个百分点。对接枝真丝织物样品的红外光谱表征及热重分析认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单体与真丝织物发生接枝反应后通过提高织物燃烧后的成炭量增强其阻燃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枝真丝织物样品燃烧后的炭渣残留量高,起泡现象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接枝后真丝织物的阻燃性能得到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蚕丝断裂强力作为蚕丝织物酸水解老化样品老化程度的考核指标,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和红外光谱去卷积拟合技术考察样品丝蛋白一级、二级结构的变化,分析丝蛋白β-折叠结构变化对蚕丝织物断裂强力的影响,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测试分析样品丝蛋白结晶度变化,以此探讨蚕丝织物的老化规律及老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蚕丝织物酸水解老化处理时间延长和氢离子浓度增加,丝蛋白的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蚕丝织物断裂强力随老化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与丝蛋白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的变化有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蚕丝织物断裂强力变化曲线区域特性,发现丝蛋白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的变化是引起蚕丝织物断裂强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且对样品丝蛋白结晶度的测试结果佐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市报恩寺出土的一批宋代丝绸织物为材料分析丝绸固结物的主要成分,然后以表面活性剂等化学试剂配制BE-1揭展剂,对人工老化的固结丝绸织物进行模拟揭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使用BE-1揭展剂揭展固结丝绸织物的最佳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揭展时间,得出较优的揭展处理工艺方案为:温度30℃,相对湿度70%,揭展时间10 min。采用BE-1揭展剂在此工艺条件下揭展固结丝绸织物时,织物的固结力由原来的147 mN/cm下降为32 mN/cm,揭展后织物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较揭展前略有提高,硬挺度得到一定改善,色差、红外光谱、热性能以及丝蛋白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等基本上没有变化。试验结果表明,BE-1揭展剂及优化的揭展工艺技术可用于这批出土宋代丝绸文物的揭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通过二氧化硅的三维网状结构对十四醇、溴甲酚紫和硼酸进行有效包裹制备出热敏变色储能复合材料,并使用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参数,例如酯水摩尔比、复合物用量、pH值、反应温度以及陈化温度等进行分析,最后使复合材料通过浸轧烘的方式整理到蚕丝织物上。结果表明,材料用量对复合材料变色和储能性能的影响最大,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物加入量为14g,酯水摩尔比为1∶7,pH为3,反应温度为60℃,陈化温度为80℃。经过整理后的蚕丝织物具有较好的热敏变色和相变储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光老化是对丝绸文物的损害原因之一。研究靛蓝染色丝绸文物的光老化影响因素,有利于丝绸文物展览合理选择照明光源。采用荧光紫外灯、卤素灯和LED灯作为光源,模拟靛蓝染色丝绸文物在博物馆中的自然光老化过程。3种照明条件下靛蓝染料的褪色规律曲线表明:荧光紫外灯光对靛蓝染料破坏很严重,褪色很快;LED灯光在500~650 nm波段的相对能量较大,靛蓝染料在该波段有明显吸收峰,故在LED灯光照射下褪色较快;卤素灯光在能量较低的长波段对靛蓝染料的破坏作用不明显,因此褪色速度较慢。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一步分析靛蓝染料光老化的内在规律表明,靛蓝色谱峰面积的变化呈现很好的规律性,可以定量判断其光老化程度。通过色谱鉴定得到靛蓝染料成分的光老化产物为靛红成分。研究结果提示:采用卤素灯光作照明,更有利于靛蓝染色丝绸文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彭婕  吴子婴  周旸  龙博 《蚕业科学》2011,37(4):695-699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朝代及现代绢类织物的表面和纤维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并利用像素法对蚕丝纤维截面积进行测试与分析,探讨蚕丝纤维截面积变化的原因。不同朝代及现代的9批绢类织物样品表面的完整度、光洁度、污染度以及老化程度不同,可能与样品来源墓地的环境有关;不同样品蚕丝纤维截面形状有的较扁平,有的较饱满,还有一些呈碎块或空壳状,反映出蚕丝纤维老化程度不同,可能与当时的养蚕技术水平相关;不同朝代样品间、同一朝代样品间的经纬纱线粗细及经纬纱线排列密度有差别,可能与绢类织物的种类及丝织技术水平有关。9批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存在差异,且大多数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方差数值较大,其中:东周到清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从38.57μm2增加至75.80μm2,可能与根据织物最终用途而选用的蚕丝原料以及家蚕长期驯养后茧丝的变化有关;现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在115μm2左右,明显大于古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这种变化可能与长期的蚕品种遗传改良以及饲养技术和缫丝工艺的改进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方格蔟上蔟环境与洁净等茧丝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良均 《蚕业科学》2000,26(3):155-158
湿度会影响出丝率和生丝强力、伸度 ,多湿时出丝率低、生丝强力低 ,适湿时出丝率高、生丝伸度好 ;过高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生丝洁净成绩 ,而高温对生丝洁净的影响更大一些。在合理的上蔟环境中使用方格蔟才能获得出丝率高、洁净成绩优、生丝强伸度好的优质蚕茧  相似文献   

18.
蔟中环境与生丝洁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用蚕品种春·蕾×镇·珠生丝洁净成绩与蔟中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 :中等偏低温度 (2 2~ 2 3℃ )配以中等偏高相对湿度 (80 %)的蔟中环境 ,能提高生丝洁净 ;生丝洁净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随湿度增加而提高 ;相对恒定的温湿度条件优于纯自然的变化环境 ;蔟中湿度增加 ,有影响解舒的倾向 ;中、高温下的干燥环境也是节多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广西鸡舍内主要环境因子变化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以全封闭笼养蛋鸡舍为对象,于2018年04月-2018年5月,每天监测鸡舍内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CO2、NH3、H2S、SO2浓度变化,测定点设在鸡舍的前中后位置,每隔3 d测定鸡舍内细菌的总数,并分析各种环境因子与蛋鸡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4月份和5月份蛋鸡舍内的温度与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CO2和NH3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温度在29.1℃~30.2℃时,温度与产蛋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日均相对湿度与日均CO2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5月份日均相对湿度与舍内日均NH3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4月份和5月份舍内日均CO2浓度与NH3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舍内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和NH3浓度与鸡舍内环境空气细菌总量有一定相关性;鸡舍内环境空气细菌总量与日均蛋鸡淘汰率、日均破蛋率相关关系不明显。试验表明,全封闭鸡舍内温度的升高对本地蛋鸡的产蛋率有显著影响,应及时调整通风和降温措施,以免影响蛋鸡的产蛋率。  相似文献   

20.
丝素蛋白/戊二醛对脆弱丝绸织物加固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丝素蛋白和交联剂戊二醛作为加固脆弱丝绸织物的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丝素蛋白和戊二醛的质量浓度、浸渍时间等因素对脆弱丝绸织物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增重率、回潮率、色差、硬挺度等的影响,得出较优的加固处理工艺方案:丝素蛋白质量浓度为5 g/L,戊二醛质量浓度为0.05 g/L,在丝素蛋白溶液中的浸渍时间(t1)为40 min,戊二醛中的浸渍时间(t2)为6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丝素蛋白/戊二醛对脆弱丝绸织物的加固效果明显,而且手感和外观较好。可利用该方法及工艺对丝绸文物进行加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