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本文采用固定试验地调查方法,马尾松天然次生林(9松1阔)按2种择伐强度对保留木生长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强度择伐(40%)与中等强度择伐(30%)比较,伐区木材生产直接单位成本降低32.8%;择伐5.58年后林分定期生长量指标(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位面积畜积量)的变化差异较小;土壤容重、孔隙状况和土壤通气度的变化差异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低强度择伐技术在天然次生林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原则,从天然林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分析了天然次生林合理择伐的主要技术要素,为天然林择伐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天然次生林低强度择伐的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天然次生林林分的结构及特征,根据低强度择伐对伐后林层结构的目标要求,确定了不同的林型所适于的择伐方式,并阐述了不同的择伐方式所采取的不同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4.
5.
通过调查了不同时期择伐后形成的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特性,研究了28年恢复期间乔木种多样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内林分的乔木种丰富度S变化较小,始终保持在18-22;(2)在次生林内更新层、演替层及林分的Simpson指数D变化趋势基本类似,主林层在受到干扰后的前15年恢复期Simpson指数D缓慢减小,第15年以后变化比较小;(3)天然次生林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小,Shannon-Wiener指数(H)变化幅度始终保持在原始林的H±10%以内。图3表1参14。 相似文献
6.
天然次生林构成了辽东山区森林的主体,如何科学合理地将低产、低效、低质的天然次生林培育成高效、优质的林分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经多年探索,成功总结出适于辽东山区的择伐改造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措施。文章从适用对象、培育目标、采伐时期选择等方面详述天然次生林择伐改造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从影响林分生长的立地、年龄、密度3个主要因素出发,利用优势高生长与密度关系相对较小这一特点,在不同立地条件、林分密度、林龄的思茅松天然次生林中设立98块标准地,依据标准地测定的数据,以Logistic和Richards理论方程为基本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立地质量,林分密度,林分年龄构建了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的生长模型系统。研究表明Logistic模型不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用它作为描述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基本模型,能很好地表达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影响林分生长的立地、年龄、密度3个主要因素出发,利用优势高生长与密度关系相对较小的这一特点,在不同立地条件、林分密度、林龄的思茅松天然林次生林中设立98块标准地,依据标准地测定的数据,以Logistic和Richards理论方程为基本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立地质量,林分密度,林分年龄构建了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的生长模型系统。研究表明Logistic模型不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用它作为描述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生长的基本模型,能很好地表达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德国近自然经营技术,将林木分为特优木、优势木、中庸木和被压木,应用永仁县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试验样地数据和树干解析资料,分析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云南松林分的生长过程中优势木株数只占林分总株数的27.34%,但材积占林分总材积的比例达66.58%;25年生优势木的单株平均材积是中庸木和被压木的2.91倍和10.46倍。11年生时云南松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为0.83 m,高生长主要在3~11年;33年生时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为2.065 cm。胸径生长主要在11~33年,此期间林分应适度间伐,可促进其快速生长。46年生时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为0.053 693 m3;53年后明显下降;材积生长主要在32~53年期间;60年时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等,说明进入数量成熟阶段,可以主伐。云南松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期长,建议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技术,提高林分质量和缩短大径级培育时间。 相似文献
11.
12.
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几种类型的马尾松次生林,实施砍松留阔择伐实验,以促使林下阔叶树种的恢复性生长,快速改善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弱化松材线虫病的威胁。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40%~50%强度的择伐利用6a后,林下的苦槠、石栎、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性生长,林相结构得到快速恢复而形成新的森林景观。经过封禁,马尾松纯林恢复成为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苦槠和石栎的重要值超过20%,林分密度达250株·hm-2;而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则快速向常绿阔叶林演替,乔木层中苦槠的重要值和林分密度提高了近1倍。分析表明,对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择伐经营,不仅显著增强了松林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增加了中间收入,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的林相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两类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天然次生林,从直径生长、胸高断面积生长、材积生长、林木死亡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程,天然次生林直径生长、胸高断面生长和材积生长呈现下降趋势,林木死亡率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演替的早期阶段,速生喜光先锋种在林分中占据较高比例,进而林分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和较高的生长力,但是随着演替的进行,喜光先锋速生树种逐步被耐荫的顶级或亚顶级树种所取代,进而表现出低生长和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杉木林间伐强度自然稀疏与结构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20年中,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自然稀疏的变化,揭示自然稀疏株数与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杉木林密度管理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M=k1·k2作出检验,提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直径、树高和林冠结构等.自然稀疏研究表明,CK和弱度间伐自然稀疏起始期高峰期早,稀疏量大,稀疏过程具连续性,按其稀疏量可分为轻微稀疏期、剧烈稀疏期和延续稀疏期等3个阶段,若不加以人为干预,自然稀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度和强度间伐稀疏起始期和高峰期之间呈间歇性、稀疏阶段性不明显.研究发现,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对枯死木株数均有重要作用,但密度比立地条件更重要.杉木林密管图自然稀疏线数学方程经检验,相对误差3.91%,精度较高;对其用于不同间伐强度和不同地位指数林分的实用性检验结果,CK相对误差5.23%,其他检验项目相对误差均<5%,为容许试验误差,实用性较强.研究揭示了不同间伐强度林分径级和树高级分布规律等.研究还得出不同间伐强度林分枝下高、林冠长度和林冠相对高度的生长差异、变化动态及其与林龄增长的各种相关规律,并分别提出其与林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相关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次生阔叶林改建为食用菌原料林后的群落恢复和林分生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12年生林相较好的天然次生阔叶林,通过择伐更新和皆伐人促更新2种经营方式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研究发现,择伐经营的经济效益较高,且有利于群落的快速恢复,经过7a的封育,林分蓄积量已达到择伐前的水平。皆伐人促更新获得的食用菌材虽较择伐利用高出40%左右,但因经营强度过大,保留的幼树受损严重而不利于伐后林木的生长与恢复,封育期内蓄积增长量分别为择伐更新和对照未经营区的64 7%和73 41%。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采用择伐和皆伐人促更新措施后群落恢复较快。疏伐后因透光度的急剧增加,阳性和中性树种大量侵入,地面芽植物和1年生植物的比例增高。到第7a时,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已接近未经营区的状态,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未经营的天然阔叶林,物种均匀度则与其相近。研究还发现,2种更新经营方式对土壤养分的损失较小,经过7a的恢复,林地土壤肥力已基本达到原有天然林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