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震 《河南农业》2022,(3):49-50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入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就业与增收、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近几年的考察调研,着重分析了巩义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与困境,提出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政策扶持、加快产业升级等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高效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休闲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定位和发展。特别是在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方面,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江北大景区,打造都市新田园"为抓手,深入实施"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三大战略,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实现产业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将江北区打造成为宁波环城游憩带先行区和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区。目前,江北区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市级农  相似文献   

3.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和旅游业都是海南的重要产业,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将两种产业联动发展的方式是一种给海南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的有利探索。一方面能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一条新的收入渠道.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增添更多的吸引力因子。本文就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发展农业休闲旅游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海南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联动。本文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就如何通过山东荣成市农业一二三产业互促共融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荣成市采取科学合理布局休闲农业产业,着力提升休闲园区发展档次,重点打造休闲农业品牌,注重培植休闲旅游资源等方式,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确立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产业引领、特色制胜为竞争优势,全力打造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滨海样板,建设世界知名的滨海全季休闲型旅游地。  相似文献   

5.
农业为旅游业提供物质保障,旅游业为农业提供信息资金,两产业有合作基础。农业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向旅游业整合、发展观光农业、生产旅游纪念品、从事小型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经营农家乐向旅游业整合;旅游业可通过设计涉农旅游产品、加大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向农业整合。宏观层面可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微观层面以“公司+业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为主,形成农业和旅游业合作经营模式.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旅游休闲农业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旅游、休闲、观光融于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武汉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可以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对实施武汉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农家生活、农村民俗、农业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少地方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已由单一的"农家乐"逐步向观光、休闲、度假及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抹上一笔鲜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爱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73-12374,12378
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形成模式总结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探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市场的诉求使乡村旅游逐步从初级的"农家乐"向高端的休闲农庄转型,并提出创意休闲农业的十大理念及休闲农业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9.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已从第一产业发展为集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农村建设、缓解了城市地区的压力,还推动了城乡的融合发展,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型模式逐渐发展起来,有机结合了农业与旅游业,可以促进农业、旅游业获得健康发展。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提出的一大政策,地区要积极响应本项政策,深入开展供给侧改革,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文章从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产业资源、经济条件、区位优势等条件出发,对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出了都市休憩农家乐、主题生态观光园、高端休闲旅游农庄和沿海观光休闲农业带4种可行性模式,并就温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从南沙区发展滨海都市型休闲农业的产业资源、经济条件、区位优势等条件出发,对南沙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出了农业主题公园、滨海渔业观光休闲带、都市休憩农家乐、休闲旅游农庄、现代农业科普教育、房地产开发式农业休闲区等6种可行性模式以作参考,并就南沙区发展滨海都市型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杨胜隽 《新农村》2013,(10):4-6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特色精品农业、乡村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乡村屋、游田园景、享休闲乐”为主要特征,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产生,它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旅游产品从单纯的观光向体验式度假休闲转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安顺市农业结构调整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从观光游到休闲游的转变。以安顺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提出休闲农业旅游是安顺未来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共同出路之一,对安顺地区的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丽江农业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休闲旅游是农业休闲观光体验与传统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延伸发展。对丽江市农业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丽江市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规范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丰富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内容,塑造旅游特色品牌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谈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中提出:“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山水景观、田园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示范点。”2006年,莲都区根据农家乐产业特点和当地实际,按照“全面摸底、抓好重点、引导规范、有效扶持”…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迅猛,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型阶段,而成功实现这种转型的关键在于人才。文章在分析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家乐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农家乐旅游人才交流平台,有效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梯度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内容等。  相似文献   

18.
1 唐山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必要性 1.1 生态农业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生态农业旅游,开拓了旅游业的新空间和新领域,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科技、体验农村风情和享受农业成果,使游客走近农业、走近农村、走近农民,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农村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路径,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针对大部分乡村未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鲜明的旅游产业特色,从而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理想的现状,选取临沂市醋庄前村为案例,对当地特色葡萄种植业与旅游业相互带动、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合理整合资源、制定恰当的营销模式、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积极引进人才等策略,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探索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协同发展道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湖北英山县着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和"五小园"(小茶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药园、小菜园),建设茶叶公园,开发"茶之旅"等农业农村旅游产品,培育发展观光型、休闲体验型、农庄型等新的农业农村经济业态。该县红山镇乌云山村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和茶叶优势,建成了全国第一家茶叶公园——乌云山茶叶公园,开办"农家乐"31家,每年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