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都能发生,分蘖期发生最多。病苗比健苗高而细弱,叶片和叶鞘窄长,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减少,病菌多时移栽前或移栽后陆续死亡。插入本田后1个月出现病株,病状与苗期相似,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其上倒生  相似文献   

2.
夏初注意防治稻恶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害症状: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未枯死的病苗绿色,生长细长,一般高于健苗1/3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出现症状,病株叶色淡黄绿色,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弯曲,变淡褐色,在节上生出许多倒生须根。发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枯死,在茎秆叶鞘上产生白色到淡红色霉状物和黑色小粒。!!!!!!!!  相似文献   

3.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和系统侵染病害。主要症状是:苗期6~7叶,病苗矮化,节间缩短,有的株形弯曲,叶子密集,色浓绿或叶片上有黄白条纹,个别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叶鞘破裂呈畸形。多数情况苗期症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播.带菌稻种发芽后长出的苗纤弱,全株淡黄绿色、叶狭长、叶片披张度大、根毛少.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露出叶鞘之外,地表茎节上长出很多倒生须根.恶苗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只危害水稻.病株一部分在分蘖拔节期枯死,另一部分到抽穗灌浆期抽出白穗后枯死.  相似文献   

5.
恶苗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播.带菌稻种发芽后长出的苗比健苗高而纤弱,全株淡黄绿色、叶狭长、叶片披张度大、根毛少.在本田中的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露出叶鞘之外,地表茎节上长出很多倒生须根.恶苗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以发生,只为害水稻,植株一旦被侵染,就无药可治.病株一部分在分蘖拔节期枯死,另一部分到抽穗灌浆期抽出白穗后枯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水分和氮素水平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叶鞘和节间伸长过程的连续观测和定量分析,构建了水稻主茎和分蘖叶鞘与节间生长的模拟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主茎和分蘖叶鞘及节间的动态伸长过程;基于同伸叶鞘问的关系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分蘖叶鞘长度的变化;基于节间长度与直径的线性关系描述了节间直径的变化。另外,用叶片含水量和含氮量描述了不同水分和氮素水平对叶鞘和节间生长的影响。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结果显示,主茎和分蘖叶鞘(一级分蘖和二级分蘖)长度模拟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0.65、0.52和0.46cm;节间长度和直径模拟值的RMSE分别为0.42、0.15cm。本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定量描述不同品种和环境条件下水稻叶鞘和节问的动态伸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孔芳 《现代农业》2008,(10):24-25
一、症状 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病。病菌为害寄主地下部分,但症状也反映到地上部分。病菌侵染根系基部1~2节变黑,潮湿时茎基部叶鞘内侧和病茎表面处变黑色或呈黑褐色,有黑色菌丝层,形成“黑脚”。在近地面叶鞘内侧,产生黑色小粒状体。幼苗受害时,轻的症状不明显,重的幼苗矮化、叶色变浅,底叶发黄,分蘖减少。  相似文献   

8.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  相似文献   

10.
正一、水稻恶苗病恶苗病又称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产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一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增长,下部几个茎节上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病株抽穗后剑叶开张角度比  相似文献   

11.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植株枯死.  相似文献   

12.
李海锋 《吉林农业》2011,(12):63-63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文章重点阐述洛南县四皓镇小麦全蚀病防效对比试验,对小麦大田生产,高产丰收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会 《河北农业》2006,(5):18-18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予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  相似文献   

14.
水稻坐蔸又名僵苗、赤枯病,表现为出叶迟缓,叶片和叶鞘上带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分蘖停滞;稻丛簇立,根系量少、细、瘦、色泽不正;最终导致水稻植株矮小、穗少穗小、粒少粒轻,从而影响产量,稻谷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5.
锌是水稻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水稻缺锌会导致移栽后迟迟不发棵、不返青,甚至返青后不分蘖直至萎缩,发生“坐蔸”现象. 一般在秧苗移栽后20天左右达到发病高峰,病苗叶片失绿发白,出现褐色斑点,而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条斑,先下叶后上叶依次出现;发病植株色深,叶小而短似竹叶,叶鞘比叶片长,拔节困难,分蘖松散呈草丛状,成熟延迟....  相似文献   

16.
水稻僵苗是指水稻移栽活棵后,出叶速度迟缓,叶片和叶鞘上带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分蘖少而慢,稻丛紧箍簇立.拨苗检查根系细瘦,色泽不一,尤以黄黑根居多.远观黄苗不转绿,一旦形成僵苗,必将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7.
1症状 恶苗病在苗期及成株期都可发生,分蘖期发病最多.症状有徒长、矮缩、正常3种类型,以徒长最为常见,矮缩型只是为害较重或高温情况下出现.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而长(超出1/3甚至1倍),叶片长而窄,淡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往往早期枯死,并在近地面部分产生粉红色或白粉状物,染病秧苗也有不表现症状的植株,而内部有潜伏菌丝,移栽后再表现症状.本田发病于移栽后1个月左右,表现与苗期相似的症状.生长快,但分蘖少,节间明显伸长,有时节部弯曲,并露于叶鞘外,同时节部有许多倒生须根出现.茎节表面出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故有"白杆"之称.病株一般不能抽穗结实.从拔节到腊熟前相继枯死,个别能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或为秕穗.  相似文献   

18.
恶苗病在苗期及成株期都可发生,分蘖期发病最多。症状有徒长、矮缩、正常3种类型,以徒长最为常见,矮缩型只是为害较重或高温情况下出现。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而长(超出1/3甚至1倍),叶片长而窄,淡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往往早期枯死,并在近地面部分产生粉红色或白粉状物,染病秧苗也有不表现症状的植株,而内部有潜伏菌丝,移栽后再表现症状。本田发病于移栽后1个月左右,表现与苗期相似的症状。生长快,但分蘖少,节间明显伸长,有时节部弯曲,并露于叶鞘外,同时节部有许多倒生须根出现。茎节表面出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故有“白杆”之称。病株一般不能抽穗结实。从拔节到腊熟前相继枯死,个别能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或为秕穗。  相似文献   

19.
水稻赤枯病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俗称僵苗,属水稻生理性病害,在分蘖期容易发生,最近几年在佳木斯市发生比较普遍.发病后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水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俗称僵苗,属水稻生理性病害,最近几年在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 一、症状识别 发病后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不发,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