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乌桕流蜜期,有蜂30群,116框,取蜜6次,总产蜜1,358斤,全场蜂群平均每群产蜜45.3斤,每框产蜜11.7斤。在流蜜期划分两组采蜜:一组处女王群,二组老王群或双王群。采蜜结果,处女王群比老王群的产蜜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温州地区,今年乌桕蜜大获丰收。一个采蜜群(20框群)高额产量每群采蜜140斤,普通蜂群采蜜70—100斤。温州地区永嘉县的岩头区、枫林区、碧莲区、溪口区、鹤盛区、沙头区,都满山遍野的栽培有乌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宣城县水东镇,在长达15华里内比较集中的生长着高大的枣子树(多为20年生),附近的养蜂单位早在4—5月即分别派员通过当地政府就蜂群的放牧进行了统一安排。从5月中下旬起,各单位分别将蜂群运往枣花地。枣树自5月25日起开花,在接近20天的花期中,各个蜂场均获得空前大丰收。一般12—15框蜂的采蜜群平均采到35—40市斤商品蜜,最高达到60市斤。今年在该地采集枣花蜜的蜂群约1,100群,总采蜜量在25,000斤以上。还可使枣子增产,据当地农业社估计由于蜜蜂对枣花的授粉,还使枣子增加了产量,预计今年枣子可收获300多万斤,是解放以来少有的丰收年。  相似文献   

4.
联合分蜂法     
<正>人工分蜂的方法有多种,在东北及新疆等地取蜜季节大多在7月份,如果蜂场以取蜜和生产蜂王浆为主可采取均等分蜂法。当春季蜂群繁殖到8脾蜂时,时间大致在5月中下旬,距离取蜜季节7月还早,将蜂群分成群势相等的两群蜂,等到7月取蜜季节可以繁殖到10脾以上的采蜜强群。如果蜂场是以发展蜂群为主也可以把蜂群分成4群2脾蜂的小群,但是这样到7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歙县漳潭公社漳潭大队张玉水,刻苦钻研,大胆实践,采用先进的饲养技术,改大转地为小转地,节约了开支,他家饲养意蜂75群,收蜜9000斤,取王浆八十多斤,养蜂纯收入一万二千多元。全家人均收入一千四百余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户。安徽省宁国县宁圩乡宁圩村养蜂专业户毛达才,有多年的养蜂经验,养意蜂一百多群。他采用强群取蜜,小群繁殖的方法,使蜂群采蜜繁殖两不误。年产蜜一万多斤,全家人均收入二千二百余元。  相似文献   

6.
先进的养蜂家对蜂群管理所掌握的原则是:“1.采蜜期前,奖励保温,充分发展群势。2.采蜜期中,补充蛹脾,延续群势。3.采蜜后期,强弱调配,恢复群势。”这样才能获得蜂、蜜、蜡三高产。过去有人认为繁殖与取蜜有矛盾,他们的论调是“繁殖快了不能多采蜜,取蜜多了。又会影响繁殖”但是却不知道“蜂即是蜜,蜜即是蜂”经验证明只要掌握“早取蜜,勤取蜜”适时取蜜的原则,抓季节,抢蜜源,追花夺蜜的精神,可以促进繁殖。而繁殖快了,  相似文献   

7.
<正>1、用10框或14框平箱群采蜜,应保持5~6框蜂,放碑8到10张。2、抓好3个环节:蜜前期培养强群;采蜜中期补充蛹脾,增强实力,保持强群;采蜜后期调整群势。3、适当取蜜:采蜜初期,宜早取蜜;采蜜中期,要勤取蜜,采蜜后期要适当留下1~2个较好的蜜脾不取蜜,使蜂群继续采集,留下足够的蜜粉。4、修造巢脾:应适时加础造新脾,以供蜂王产卵用。  相似文献   

8.
一、中蜂新法饲养的好处1957年全国养蜂座谈会肯定了中蜂应有的地位,并提出中蜂和外来种并重的发展方针。在农业部主管部门组织推动下,相继召开了广东省从化县和四川省崇庆县的新法饲养的现场会议。几年来通过许多地区的经验证明,中蜂采用新法饲养,蜂群和采蜜量都有成倍地增长。例如广东省从化县1956年约有2千多群老法饲养的中蜂,每年产蜜量2万斤左右,平均每群不到10斤,1957年采用新法饲养以后,蜂群和采蜜量逐渐上升,到1963年蜂群发展到6千多群,蜂蜜产量已达到60万斤,平均每群接近100斤。  相似文献   

9.
1流蜜期管理的准则消除分蜂热,使蜂群一直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要适时取蜜,既能消除分蜂热,又能增加产量。组织强群采蜜,只有强群才能获得高产。根据群势的发展,如估计到采蜜时群势不足,应提前20天补充封盖子脾。在整个流蜜期要掌握流蜜期前发展群势;流蜜期中,补充封盖子脾,延续群势;流蜜期后,互相调整蜂群,恢复群势和人工分群增加蜂群  相似文献   

10.
喀意×意杂交的蜂王个体大,腹部呈黄色,有较宽的黑环,行动稳重,产卵率高。早春比意蜂繁殖快,又能维持大群,产浆量、产蜜量比意蜂高。去年八月在内蒙通辽地区采葵花蜜源时,原意群5—6天蜜成熟;而喀×意和喀意×意群仅4—5天蜜就成熟而且贮蜜量、成熟度都高。平均每群取蜜120斤,比意蜂群高30%左右。但喀×意杂交群产浆量低。本地有两户饲养退化、混杂的蜜蜂,平均每群仅取蜜20—30斤。要想蜂产品获高产,必须进行蜜蜂换  相似文献   

11.
我的蜂场是蜜浆兼顾的生产方式,但在生产上,蜂群却是各自为战,产浆群常年采浆,采蜜群常年取蜜,互不干扰,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这两群蜂为什么不采蜜?我在养蜂中,遇到过蜂群不采蜜的现象。蜂种属意蜂品系,群势呈上等,也观察不出有何病症。一群是1974年7月荆条流蜜期,其它群均能正常取蜜,可该群11框蜂放13张脾,不仅无蜜可取,整个蜜期还往该群调了三次蜜脾。后来我们有意饿着它不管...  相似文献   

13.
(43)我的平箱采蜜群是按您的办法,将蜂群划为3:6分区.刺槐5月5日流蜜,2005年我处刺槐只流蜜10天,到5月15日我的继箱群取蜜7.5kg,而3:6分区管理的平箱采蜜群,只取了我后加的2张脾,取蜜2.5kg,其余4张子脾蜜也不多,请问张老师我哪些地方做错了?  相似文献   

14.
养蜂简讯     
鲁锡江养蜂致富当劳模安徽省潜山县河镇公社永和大队养蜂专业户鲁锡江,科学养中蜂三十群,收蜜一千五百多斤,单产五十斤,有的高达八、九十斤。自造土法摇蜜机,节约开支。全年养蜂收入一千五百元,全家人均收入四百元。光荣的出席了八一、八二年县、地劳模表彰大会。解光业养蜂收入超万元安徽省肥西县养蜂专业户解光业一九八二年养蜂四十四群,全年采蜜七千七百斤,取王浆六十五斤,养蜂收入超万元,全家人均收入达到二千六百多元。  相似文献   

15.
固原地区的红豆草,由于播种时间及耕作条件等的不同,从六月下旬到九月中旬一直有花,同一个花期约三十天时间。为了在红豆草花期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在饲养管理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利用强群采蜜红豆草泌蜜量大,但由于蜜汁稀薄,因此必须组织强群进行采集,以加速水分蒸发,缩短取蜜周期。进入红豆草花期的蜂群,必须以主副群相配合,等大流蜜开始,搬走弱群。或进入红豆草场地时,从副群中提出快出房的封盖子脾补充主群。2.加强繁殖红豆革蜜粉丰富,在这个花期还有其它蜜源,因而要使蜂群一直保持强壮,就不能采取突击取蜜法,这就要加强蜂群繁殖,充分发挥蜂王产卵力和工蜂哺育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今年紫云英蜜获得丰收。采蜜群或组织起来的采蜜强群高额产量每群100余斤,普通群势(20框以内群势)30—70斤。苏南今年立春后(2月10日左右)天气奇寒,春雪纷飞,积雪盈尺。据上海各报报道,立春后奇寒是40年内所未有。很多群势弱的小群被冻死,强群早已产卵,温度太  相似文献   

17.
刺槐蜜主要产区之一的辽宁省旅大市,今年刺槐蜜喜获丰收,到6月上旬,全市收购剌槐蜜93万斤,比去年同期增长4.5倍,超额完成国家收购计划132.5%,大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今年,旅大市农业、商业部门在市委领导下,拨乱反正,狠批“四人帮”,端正了发展多种经营的方向,重视了养蜂生产,积极组织了外省市蜂群和本地蜂群5万群放蜂采蜜,为  相似文献   

18.
蜂群壯大才能多采蜜,分群又会削弱群势,因此,有些养蜂者認为要想多采蜜,就不能分群,要是分群就要少采蜜。事实上,已由我們的实踐找到了分群并不影响采蜜,甚至多采蜜的办法。現在把我的分群和采蜜方法介紹一下。不过这个办法是根据我处的蜜源情况,搜索出來的。經1955年至57年用兩箱蜂群進行试验的过程中,得到了“既分群又能多收蜜”的成績(57年試驗群分群一箱,采蜜量較非試驗群多收38斤)。不过我認为还不够成熟,希望养蜂同志們加以研究并提出宝貴意見。  相似文献   

19.
崇庆县位于川西平原都江流域,是个平壩多,山区少,兼有丘陵的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个养蜂的好地方。 1959年蜂群从1,630群(8151框)发展到4,051群(20,258框),共取蜜214,992斤(不包括饲料蜜15,000斤),平均每框取蜜26.4斤,增殖1.48倍。如安阜公社养蜂埸,本国蜂从121框发展到750框,取蜜7,693斤,产蜡133斤,创造了每框取蜜64斤,产蜡1.1斤,繁殖4.5倍的高产事迹。廖家公社意大利蜂从207框发展到840框,取蜜11,178斤平均每框取蜜54斤,繁殖3倍。特别是大划公社五四蜂埸,在  相似文献   

20.
张功勋 《蜜蜂杂志》2006,26(7):11-11
(43)我的平箱采蜜群是按您的办法,将蜂群划为3∶6分区。刺槐5月5日流蜜,2005年我处刺槐只流蜜10天,到5月15日我的继箱群取蜜7.5kg,而3∶6分区管理的平箱采蜜群,只取了我后加的2张脾,取蜜2.5kg,其余4张子脾蜜也不多,请问张老师我哪些地方做错了?对不能加继箱采蜜的弱群,在蜜源即将来临时采用平箱3∶6分区管理是一种利用弱群采蜜的措施。但在应用时,必须掌握两点:一是正确估测刺槐大流蜜日,二是什么时间采用3∶6分区。提问中已说明,错就错在刺槐开始流蜜时才改用3∶6分区管理。我的经验是:在刺槐流蜜前10天进行3∶6分区,这样在刺槐开始流蜜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