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占总产量的90%),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柞蚕生产实用技术,全国可利用的柞蚕场近百万公顷.按理论值计算,每公顷蚕场应产柞蚕茧近400kg,而实际产量只有100kg左右,即理论值的1/4.这与柞蚕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柞蚕场的茬口特点,分析了不同茬口对养蚕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合理安排柞蚕场茬口的具体方法,对于科学利用柞蚕场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柞蚕生产第一大国(占总产量的90%),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柞蚕生产实用技术,全国可利用的柞蚕场近百万公顷.按理论值计算,每公顷蚕场应产柞蚕茧近400kg,而实际产量只有100kg左右,即理论值的1/4.这与柞蚕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4.
杨旭  姜雪丽 《北方蚕业》2010,31(1):37-40
丹东是全国的主要柞蚕茧生产基地,柞蚕放养面积和产茧量占全国的25%,全省的40%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有柞蚕场资源39.4万hm2,一则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蚕场砂化和退化,蚕场生态环境发生逆向演替,二则经过三次大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和行政区划调整,到2008年全市柞蚕场面积保留13.9万hm2。柞蚕蚕种场建场有五十多年,由于投入资金少,现有场房破损严重,繁种质量下降,蚕场基地存在问题较多,困境重重。丹东市果蚕管理总站对全市柞蚕场及柞蚕种场资源开展了调查,基本查清了全市柞蚕场和蚕种场资源情况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柞蚕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饲养二化性柞蚕,产茧量占全国产量的75%,是我国主要柞蚕茧产区。 通过1979—1983年的资源调查和区划,基本查清了柞蚕场资源1,117万亩其中一、二、三、四类柞蚕场分别是314、469、310和24万亩,并了解到地区分异规律;将辽宁省划分为四个柞蚕区,为分区指导柞分生产,利用、保护和建设柞蚕场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柞场是生产柞蚕饲料和放养柞蚕的场所,它有如桑蚕的蚕室和桑园。柞场培植利用管理的好坏,对放养柞蚕有很大关系。兹就辽宁省的柞场的培植利用管理情况介绍如下: 一、辽宁省的柞场情况一)柞场的形成辽宁省约计原有7—8百万亩的柞林,主要  相似文献   

7.
建设好生态型柞蚕场是柞蚕场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组建科技推广队伍,建立生态型柞蚕场试验示范点,加大政策与项目扶持力度,才能促进蚕农增收和山区生态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四川蚕业》2017,(2):25-27
<正>利用杂交优势是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柞蚕良种繁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展了现行柞蚕品种的母种继代和原种繁育工作。2000年为培育柞蚕一代杂交新品种,选用川08、川柞1号连续与我场保存的现行柞蚕品种进行杂交组合试验,但其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柞蚕一代杂交种一直没有在生  相似文献   

9.
蒿柳用于柞蚕生产保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为充分开发利用蒿柳自然资源,并推广人工栽植蒿柳场,以解决缺乏柞林资源地区应用于柞蚕生产保苗问题,笔者对蒿柳的分布和用于柞蚕生产保苗技术作了调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文航 《北方蚕业》2002,23(2):38-40
柞蚕生产是辽宁的传统产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目前,全省每年放养柞蚕利用蚕场53.3万hm2(其中人造蚕场13.3万hm2),蚕茧产量4万t,放养面积和蚕茧产量均居国内和世界首位,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0%和70%,在国内外蚕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自有柞蚕放养史以来,人类在利用柞树养蚕的过程中, 基本是无回报性的.而且长期以来"重养蚕,轻养树"的结果造成了蚕场退化、生物生产力降低,严重影响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广大科技人员曾开展过许多研究, 也取得过诸如"中刈树型"、"阶梯树型"、"固定保苗场"蚕场砂化成因及预防措施" 等成果,对蚕场的建设与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成果最终体现的还是对柞树的如何利用 .虽有人研究出一些追施肥料,种植豆科植物,增加植被和回氮等措施,也未能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也有人提出"停蚕还林"作法,恰恰又与当前生产距离太大.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柞树利用与回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河南一化性柞蚕制种过程中发生的不良母蛾种类、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措施,为广大柞蚕制种场、柞蚕产业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晓强 《北方蚕业》2004,25(2):29-30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发展各项产业的原则.我国柞蚕业长期以来通过对柞蚕场实行科学使用、管理、保护和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放养柞蚕与保护柞树、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和关系,使柞蚕茧成为我国特产,柞蚕业成为我国产纹山区的传统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和发展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柞蚕寄生线虫是辽宁省柞蚕主要虫害之一,分布于丹东、凤城、岫岩、宽甸、盖县、海城、庄河等十余个市县。据文献记载,辽宁省以Pernyimermis SP.分布最广,为害最重。此虫为害4—5龄春柞蚕及1—4龄秋柞蚕。凡是被害的柞蚕,一般均随着寄生线虫的脱出而死去,极个别被寄生晚的柞蚕,也只能作个薄茧,而不能正常化蛹、发蛾、繁殖后代。据调查,辽宁省已发生线虫为害的蚕场范围很广泛,为害面积正在扩大。这些有线虫的蚕场用于养蚕,常常因线虫寄生造成减产。严重地区,不得不被迫停止养蚕,致使大片蚕场常年不能利用。  相似文献   

15.
加强柞蚕种管理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生产是丹东市农业生产的特色产业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基地,全市现有柞蚕场面积13.33 万hm2,年养柞蚕约3万把,年产柞蚕茧1.8万 t,年产值2亿元左右.多少年来,柞蚕茧的丰歉,除了受自然条件制约外,柞蚕种质量的优劣成为影响柞蚕茧产量的主要因素.由于蚕种质量低劣,造成蚕农产量减产40%~60%,严重者产量绝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霍尔奇镇松塔村太阳能半地下式食用菌培养室的构建,和利用柞枝培育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利用冬伐的柞树枝条培育滑子蘑、黑木耳等食用菌,既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解决部分农民就业和提高柞蚕场的经济效益,每把柞蚕场(约8hm2)可以增加净收入2.5万元。  相似文献   

17.
当前柞蚕业产权制度不合理,林蚕矛盾比较突出,制约了柞蚕场资源的利用水平。通过延长蚕场承包期限,适当控制春蚕放养规模,合理配置放养品种,推广放养新技术,做好病虫害防除工作,能够提高柞叶饲料收获系数。  相似文献   

18.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载体表达系统的建立,使数百种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的表达.该系统的产业化开发如大量培养昆虫细胞,存在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pNPV)载体表达系统,是利用柞蚕蛹为宿主进行外源基因表达.我国柞蚕资源丰富,柞蚕的蛹体大,以蛹滞育越冬,能够满足工厂化生产的需求.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3个不同亚株,本实验研究了ApNPV A株系[简称ApNP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品种的柞蚕蛹的感染性,为利用柞蚕蛹表达外源基因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柞蚕业起源于我国.在陕西,对柞蚕的利用和放养已有1300多年. 居史料记载,陕西最早利用柞蚕的记载,始于唐初.  相似文献   

20.
为保持柞蚕母种的特征特性,从柞蚕发育阶段的选留标准,柞蚕场的消毒防病,柞蚕饲育期的管理技术几方面总结了母种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