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甜瓜茎蔓无刚毛突变体特征表现为茎蔓及其叶片背部叶脉上均无刚毛,通过对其与正常植株杂交F1、F2代及回交世代的茎蔓性状分离观察研究表明,符合孟得尔的3∶1和1∶1的分离规律;该性状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的隐性性状,可作为苗期遗传标记性状,在杂交育种和品种纯度鉴定上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甜瓜茎蔓无刚毛突变体的选育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瓜茎蔓无刚毛突变体特征表现为茎蔓及其叶片背部叶脉上均无刚毛,通过对其与正常植株杂交Fl、F2代及回交世代的茎蔓性状分离观察研究表明,符合孟得尔的3:1和1:1的分离规律;该性状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的隐性性状,可作为苗期遗传标记性状,在杂交育种和品种纯度鉴定上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甜瓜茎蔓苦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瓜茎蔓苦味特征表现为茎蔓具有浓郁的苦味。通过对2组茎蔓具苦味与茎蔓无苦味甜瓜杂交F1、F2代及回交世代BC1、BC2的茎蔓苦味性状的分离观察研究表明,茎蔓苦味性状分离规律均符合孟得尔的3∶1和1∶1的遗传规律;说明茎蔓苦味性状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独立遗传的显性性状。该性状可作为苗期遗传标记性状,应用于甜瓜杂交育种和杂交一代品种纯度的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4.
李菊芬  马国斌 《中国瓜菜》2011,24(4):30-31,71
分别利用白茎变异甜瓜与正常绿茎甜瓜、黄绿色花冠变异甜瓜与正常金黄色花冠甜瓜进行杂交,得到对应的5个世代,并对各自5个世代中的白茎类型与绿茎类型、黄绿色花冠类型与金黄色花冠类型的分离比例进行分析和卡方检验,以验证理论值与观测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白茎性状在F1代中不表现,在BC1代中绿茎类型与白茎类型的分离比例为1∶1,而在F2代中二者的分离比例为3∶1;黄绿色花冠性状在5个世代中的表现与白茎性状表现一致。由此可以认定甜瓜白茎性状和黄绿色花冠性状都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甜瓜芽黄标记性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甜瓜育种工作,笔者利用在本单位甜瓜试验地发现的甜瓜芽黄突变材料,研究了甜瓜芽黄资源的遗传规律。通过进行单株自交留种,并与正常叶色材料配制正、反交组合,其F1代均表现为正常叶色;对正、反交F1代与芽黄性状植株进行测交和自交,并对其测交后代与F2代的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分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测交分离后代中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的比率均接近于1∶1,正、反交F2代中正常叶色植株与芽黄植株的比率均接近于3∶1,经X2c适合性测验,差异不显著;同时发现,甜瓜芽黄材料通过连续多代自交,其后代均表现为芽黄,说明甜瓜芽黄突变性状可稳定遗传,属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6.
对豌豆隐性突变体带化茎伞状花序(Fasciatedculm and umbel) 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研究表明, 突变体的花蕾密生于茎顶端, 花序呈伞状。遗传试验表明, F1 代植株皆具正常的茎和花序, F2 代突变性状和正常标记性状呈3∶1 分离, 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支配, 用基因符号fcu 表示。fcu 基因具有使茎带化和产生伞状花序的双重遗传效应。以标志基因系L1238 和w2 为工具材料, 对豌豆fcu 突变体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 突变基因fcu 与矮茎基因le 表现连锁, 其交换值为31 .92% ±3 .62% 。已知le 位于第IVB 连锁群,因而推定fcu 也在该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西瓜育种材料‘韩选绿圆’中发现一株矮化小果型自然突变体(命名为dsh)。对其形态学观察发现:其主蔓长度、节间长度和单瓜质量均显著低于普通西瓜(P < 0.05)。将此突变体与两个普通长蔓西瓜进行杂交、F1自交并以‘dsh’回交,获得F1、F2和BC各世代群体,对蔓型和单瓜质量的遗传分析表明:F1均为长蔓普通果型植株,F2和BC群体长蔓普通果型植株与矮化小果型植株的比例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P > 0.05)。说明该矮化小果突变是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60Coγ射线辐照,诱导获得1份短蔓西瓜突变体(代号SV-1),其蔓长是正常西瓜的1/3左右,节间长度为正常西瓜的1/2,其他农艺性状均正常。以SV-1为母本,与普通长蔓西瓜(品名不详)经多代自交分离选出的稳定自交系(代号LV-1)为父本,配制F1、F2、BC1P1、BC1P2各世代,并通过对6世代蔓长特征的观察和统计分析,研究该短蔓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西瓜短蔓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12,28(1):195-200
番茄成熟突变体rin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 研究以番茄成熟突变体品种07905和正常成熟品种07009为亲本材料,分析鉴定了其F1代及F2代分离群体各单株在完熟期果实的成熟表现。结果表明,番茄成熟突变体rin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单隐性遗传性状。用1024对引物对2个亲本及F2代分离群体进行AFLP分析,  相似文献   

10.
南瓜银叶突变体48a是在嫩食型中国南瓜中分离筛选到的稳定遗传自交系,银色叶不仅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育种中,还可为南瓜抗虫、抗病、耐寒等一系列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笔者对银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发现植株整体长势、熟性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成熟叶片正面全部呈银灰色,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叶片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细胞间明显剥离,存在明显的空隙。利用突变体48a和野生型49a南瓜自交系构建的六世代遗传群体,调查发现F2的绿叶与银叶符合3∶1的分离比,回交群体BC1P1分离比符合1∶1,表明南瓜银色叶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黄瓜茎叶无毛性状与果实瘤刺性状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曹辰兴  张松  郭红芸 《园艺学报》2001,28(6):565-566
 黄瓜茎叶表面皮毛性状由一对核基因控制, 有毛为显性( Gl ) , 无毛为隐性( gl) 。皮毛基因参与果实表面性状的表达, 与果瘤基因( Tu-tu) 共同作用, 使果实表面出现有瘤有刺、无瘤有刺、无瘤无刺三种类型, 符合9∶3∶4 比例, 表明无毛基因对果瘤基因存在隐性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橘红色和紫色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球内叶橘红色的大白菜和外叶紫色的普通白菜(小白菜)为亲本进行杂交、自交和回交,研究大白菜橘红色、紫色2对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球内叶橘红色的大白菜和外叶紫色的普通白菜杂交,F1植株颜色为非橘红心-紫色|在F2群体中出现4种基因型,非橘红心-紫色、非橘红心-非紫色、橘红心-紫色、橘红心-非紫色,比例接近9∶3∶3∶1,其中获得橘红心-紫色基因型ororPr-的概率为18.75%,获得纯合橘红心-紫色基因型ororPrPr的概率为6.25%|在BC1群体中,4种基因型之比接近1∶1∶1∶1|BC2群体中,全部植株颜色为非橘红心-紫色。x2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球内叶橘红色的大白菜和外叶紫色的普通白菜杂交后代球内叶橘红色和外叶紫色为非连锁、互为独立遗传、自由组合的2对基因,二者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球内叶橘红色基因or已定位在A基因组1号染色体末端,据此推断,来源于外叶紫色的普通白菜的紫色基因不在1号染色体上,而是在A基因组其他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3.
以高感根肿病的青花菜自交系‘93219’和高抗根肿病的甘蓝近缘野生种(Brassica macrocarpa Guss.)自交系‘B2013’为亲本配制的6个联合世代(P1、P2、F1、BC1、BC2和F2)群体为试材,采用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根肿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青花菜 × 甘蓝近缘野生种‘B2013’后代对根肿病抗性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1模型,即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BC1、BC2和F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1.22%、78.36%和80.00%,遗传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79.86%,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20.14%,表明抗病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BC1、F2世代主基因选择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早抽薹‘S-1’与晚抽薹‘G-1’为亲本,构建F1、BC1、BC2和F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结球甘蓝抽薹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采用SLAF-BSA方法对抽薹时间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结球甘蓝抽薹性状是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控制;主基因 + 多基因平均遗传率是93.41%。共检测到2个QTL,分别为2号染色体上的2.31 ~ 3.09 Mb和33.57 ~ 34.40 Mb,总长度为1.61 Mb。  相似文献   

15.
赵贵叶  秦蕾  Tayeb Muhammad  张洋  张颜  梁燕 《园艺学报》2017,44(11):2109-2116
通过EMS诱变获得了1个可稳定遗传的番茄黄色柱头突变体,命名为ys(yellow stigma)。色素含量测定发现:同野生型相比,突变体ys柱头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对香豆酸和柚皮素查尔酮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推测呈黄色的柚皮素查尔酮的大量积累可能在黄色柱头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分析发现,突变体和野生型在柱头表面结构、柱头可授性及花粉活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对突变体ys与野生型构建的F_1、F_2、BC_1以及BC_2群体的遗传分析发现,F_1和BC_2均为绿色柱头植株,F_2和BC_1群体绿色柱头植株与黄色柱头植株的比例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P0.05),表明黄色柱头突变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16.
利用雌雄异花同株品系3-2-2和雄全同株品系TopMark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获得6世代群体(P1,P2,F1,F2,BC1P1,BC1P),调查定植后第1朵雌花开放到定植后60 d内的雌花率,通过主-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甜瓜雌雄异花同株植株杂交后代雌花率受到1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存在2对微效基因,主基因遗传率为83.33%,微效基因的遗传率为8.125%,同时讨论了利用雌花率分析雌雄异花同株遗传规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葡萄种间杂交香味成分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GC2MS2CS) 对两个葡萄种间杂交的亲本及其后代的香味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葡萄种间杂交时, 甲基丙烯醇、二甲基丁烯醇、沉香醇、甲酸异戊酯、2 ,4 - 二甲基己烷等香味成分具有1∶1、1∶3、1∶9 的分离比例, 表现出了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 而二甲基丁烷、四氢呋喃、1 - 甲氧基丙酮、丁内酯、苯乙醇等香味成分呈现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