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氯化苦防治姜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氯化苦熏蒸土壤可有效的防治姜瘟,提高产量,每667m^3用99.5%氯化苦原液25kg一35kg进行土壤消毒,可使生姜增产45.63%一61.88%。  相似文献   

2.
京郊保护地黄瓜枯萎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郊黄瓜枯萎病致病菌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该病发病最适合温度25~28℃,低于20℃或高于35℃时,发病减轻。相对湿度在80%以上,发病严重。病害消长与黄瓜生育期亦有关系,结瓜期开始显症状,结瓜盛期受害最重。另外,在有根结线虫时,发病也加重。防治试验,是在夏天进行土壤消毒。措施有:(1)清洁田园;(2)每亩施石灰100公斤、碎稻草500公斤;(3)深翻土壤66厘米;(4)起高垅33厘米;(5)灌水,使沟里的水始终呈饱和状态;(6)铺盖地膜、密闭大棚20天。经测定20厘米以上土温平均40℃以上,防治黄瓜枯萎病效果达89.11—91.49%,每亩增产10%左右,还可兼治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  相似文献   

3.
蘑菇褐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4~25℃,低至10℃,高达35℃,孢子停止萌发,在35℃和40℃恒温中,分别经5天和1天,菌丝均失去生活力;高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100%相对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分别为6和6.4,幼嫩蘑菇煮出液最能刺激孢子萌发,该病菌在菇床初侵染源是覆盖了带有病菌的覆盖土,在夏季对覆盖土壤进行日光曝晒4~5天,覆土前7天,用36%~38%化学纯甲醛3.5kg,兑水20~30kg,喷洒于种植111m~2蘑菇的覆盖土中熏蒸48h以上,防病效果均理想;发病后及时挖除病菇,能防止病菌再侵染,减轻褐腐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4.
土壤药剂处理结合阳光消毒防治番茄根结线虫技术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实用的化学防治技术,对国内外生产的5种杀线虫剂(棉隆、1,3 二氯丙烯·氯化苦、威百亩、噻唑磷、溴甲烷)土壤处理结合阳光消毒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使用98%棉隆微粒剂450 kg/hm2或10%噻唑磷颗粒剂30 kg/hm2防治番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结合夏季高温进行阳光消毒,能有效地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的数量,减轻根结线虫的危害程度,节省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农户的经济效益,是夏季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谷子粒黑穗病(谷子乌米)是谷子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此病在北方谷子产区发病面积逐渐扩大,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20—30%。作者1981—1983年开展防治谷子粒黑穗病的研究。本文仅从3方面讨论。 1.谷种水洗的防治效果:谷子粒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沾附在谷粒表面,随谷粒播土壤,从理论上讲用清水冲洗谷种可以减少沾附在谷粒表面病菌的数量,将接过病菌的谷粒用清水冲洗2、3、4、5次可减少病  相似文献   

6.
棉花枯萎病在北京市郊区当日平均温度20℃时,棉田开始发病,24—28℃时,发病最烈,低于24℃或高于28℃时,病势减轻。相对湿度在80%以上,发病严重。棉花从苗期到吐絮期均能受其侵染为害,以蕾期受害最重,发病率达20.9—60.6%。防治棉花枯萎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973—74年,鉴定出陕721品种属高抗类型,蕾期发病率2.5—8.9%,病情指数31.5—35.4;药剂防治采用杀线虫剂滴滴混剂和杀菌剂多菌灵按10:2作土壤处理,蕾期防效可达85.2—100%,比单施杀菌剂或杀线虫剂防效提高20—30%,与小麦、玉米、水稻轮作3—4年,病害可减轻95%以上,病叶、病秆经高温(煮沸后再煮半小时以上)处理,病菌能被杀死。经处理的病叶喂猪,猪粪不带菌。无病土育苗移栽,发病率21.4%,直播棉田发病率63.3%。  相似文献   

7.
水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日渐普遍,特别是杂交稻三系制种田的不育系受害尤为严重。本病可由种子和土壤传染。经测定,在水稻收获后田间每克表土有冬孢子1666.5—12499.8个,制种田可高达48121.2—109367.3个。菌源可在土壤中积累,致使病害逐年加重。试验表明,病菌可以从花器侵染,因而品种发病差异与品种颖壳开放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开放时间长的品种受病菌侵入的机会多,发病重。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10%盐水或泥水选种,防病的效果分别可达93.24%和80.42%;在水稻开花初盛期和盛期喷布多菌灵各1次,可以得到较为明显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8.
花生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六十年代以来,在山东省逐渐蔓延起来的主要病害,面积已达20万亩以上。一般发病率5~10%,重者达50%以上。该病每年6月初始见,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盛期,累计病株数符合y=de~(-(b/x))曲线。本病的发生与土壤含砂率有密切关系。含砂量越高,发病越重(r=0.8956~*)。在相同土壤中,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发病呈负相关(r=-0.905~*)。试验示范证实,采用以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病措施,是防治本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推广面积在3万亩以上。氯化苦处理土壤也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蔬菜病害的初侵染病菌源大多来自种子和土壤。在播种育苗前采用化学药液浸种和土壤消毒,可控制或减轻病害的发生。蔬菜种子处理及菜地消毒技术介绍如下。一、蔬菜种子消毒1.药剂拌种法。1.用100~200克的克菌丹粉剂拌种子50公斤播种,可有效防治茄果类,瓜类...  相似文献   

10.
大白菜根肿病化学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大白菜的不同生育期,采用多种杀菌剂和不同的防治方法防治大白菜根肿病,试验结果表明: 50%氟啶胺和10%氰霜唑能有效防治大白菜根肿病,其防治效果优于其他化学药剂。在播种前用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倍液浸种,再用50%氟啶胺悬浮剂300倍液对苗床土壤和大田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5.70%,比清水对照增产42.3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高温闷棚对温室蔬菜根结线虫控制效果,2015—2016年温室休棚期间,利用7月份的高温天气,在换新棚膜、覆盖地膜、夜间覆盖草帘三重覆盖的条件下进行闷杀,可将温棚内10 cm土壤温度提高到55℃以上,持续时长大于8 h,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对前茬黄瓜田和后茬番茄田根结线虫的防效分别可达100%和87.5%,"三覆盖"高温闷棚是温室蔬菜防治根结线虫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土壤熏蒸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土壤熏蒸剂可有效防治土传病虫害,但效果最好的熏蒸剂溴甲烷由于破坏臭氧层,已被禁止用在农业上(必要用途豁免除外)。碘甲烷、氯化苦、异硫氰酸甲酯、1,3-二氯丙烯、二甲基二硫、硫酰氟、棉隆及威百亩是国际上已经登记使用的土壤熏蒸剂;甲酸乙酯、乙二腈、糠醛、丙烯醛是有希望开发为新的土壤熏蒸剂品种。国内已经商品化的土壤熏蒸剂品种有4种,分别为氯化苦、威百亩、棉隆和硫酰氟,二甲基二硫正在登记当中。本文系统综述了上述熏蒸剂在应用、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氯化苦、棉隆及威百亩将会占据着国内土壤熏蒸剂的主要市场。二甲基二硫的登记也将会改善国内熏蒸剂品种匮乏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内生芽孢杆菌TB2防治辣椒疫病效果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内生芽孢杆菌(Bacillus sp.) TB2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苗和果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液浸种处理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70.0%;菌液浇灌后48 h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88.1%;菌液喷雾处理的果接种病菌后14 d防病效果可达65.2%。喷雾或浇灌菌株培养液后间隔24 h以上接种病原菌的防病效果比二者同时接种时高。生防菌菌体及其胞外分泌物均有防病作用,其胞外分泌物的速效性较好,菌体的持效性较好。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液可诱导植物抗性相关酶的变化,但其与病菌共同接种于辣椒时诱导作用可相互影响。疫霉菌处理可使辣椒果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明显的峰值;菌液处理可诱导辣椒SOD和POD活性增强;但菌液与病菌共同处理后,辣椒果的MDA含量和SOD、POD、CAT的活性均较低,与清水对照接近,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作者探讨了恶疫霉卵孢子和游动孢子在人参疫病侵染循环中的作用。接触侵染是人参疫病烂根蔓延的主要途径。试验证明:参根疫病发生适宜温度为17-25℃,最适相对湿度98%,病菌不同株系在致病力上存在差异;搭防雨棚,用落叶覆盖参床,土壤处理及参苗消毒是防治人参疫病的有效措施;有效杀菌剂为瑞毒霉,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乙磷铝,TPN及Sandoz铜粉。  相似文献   

15.
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水果中的氯化苦残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氯化苦土壤熏蒸是防治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采用石油醚对蔬菜、水果样品进行超声波提取,以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氯化苦残留。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08 ~2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0.999 4。氯化苦的添加浓度在0.02 ~1 mg/kg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92.2% ~1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 ~7.2%,均在农药残留测定允许范围内。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LOD)为0.008 mg/kg,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2 mg/kg。采用本方法对土壤熏蒸处理施用氯化苦后(PHI≥50 d)的甜瓜、草莓、大姜、茄子、菠菜收获期样品进行测定,均未检出氯化苦残留。  相似文献   

16.
接种体和接种部位对南瓜疫病接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致的南瓜疫病是南瓜生产上危害极大的病害。据调查,在黑龙江省南瓜疫病所致损失一般在10%~30%,流行年份达100%。由于病菌土壤传播,接种和调查方法不易掌握,因而对其流行及防治研究均比较困难。为南瓜疫病预测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通过室内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接种效果,找出用于南瓜疫病流行及防治研究的合适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氯化苦熏蒸处理西瓜甜瓜重茬地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瓜、甜瓜等瓜类作物不能在同一地块上连年种植,重茬种植可导致枯萎病、根腐病及其他土传病害的严重发生,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70%以上,甚至绝产,对瓜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一条克服瓜类土传病害的新路子,笔者于2000年3月进行了西瓜、甜瓜重茬地氯化苦土壤消毒试验。  1 试验设计及方法  试验设在山东省莱州市西由镇吴一村西瓜、甜瓜重茬地,面积1 000.5 m2,氯化苦原液(大连染料厂生产)用量为每平方厘米23.3 ml(每667 m2 25.7 kg),处理面积500.25 m2,对照面积500.25 m2。播种西瓜(品种为金钟冠龙、前茬西瓜)面积…  相似文献   

18.
(1)枸杞实蝇 Neoceratitis asiatica (Becker)属双翅目实蝇科(Trypetidae),分布于我国的宁夏、青海和新疆。其幼虫专以枸祀的果实为食。(木巳)果被害率一般为22—55%。(2)实蝇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发生在结果时期,为害最重,虫口密度最高;第二代次之;第三代最少。以蛹在土内越冬,分布在土下1—3寸处。卵产于果内嫩种子上,每果1卵,幼虫生活在果内,成熟幼虫由果柄附近钻出落地入土化蛹。成虫寿命,雌虫平均14天,雄虫5.5天。卵及幼虫21.6天,蛹18.3天,一个世代约需46.4天。(3)根据三年来防治试验:在越冬蛹羽化以前(约5月上旬),用6%r666粉剂每亩6斤土壤处理,防治初羽化的成虫有效。土面撒布666粉也有一定的效果。摘除蛆果深埋,并撒布6f6粉,亦有实际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完全不透性膜(totally impermeable film,TIF)对熏蒸剂在田间应用时散发和残留的影响,采用静态散发箱技术测定了TIF与聚乙烯膜(polythene film,PE)对氯化苦、1,3-二氯丙烯(1,3-dichloropropene,1,3-D)和棉隆施用后所产生的异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MITC)大气散发的控制效果,并应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揭膜后3种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在20 g/m~2(棉隆为15 g/m~2)剂量下,氯化苦、1,3-D及MITC透过PE的累积散发率为施用量的6.42%、7.37%和22.27%,透过TIF的累积散发率为施用量的0、0.65%和2.05%,表明TIF极大地降低了熏蒸剂向大气的散发量,可有效控制熏蒸剂向大气扩散。揭膜后氯化苦及1,3-D在各处理土壤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30 mg/kg,说明TIF没有增加土壤中氯化苦和1,3-D的残留量;但MITC(15 g/m~2)在TIF下10~20 cm土壤中的残留量在3.28~3.41 mg/kg之间,高于在PE下的残留量(0.46~0.47 mg/kg),表明TIF能提高MITC在土壤中的持效浓度。  相似文献   

20.
室内测定苏云金杆菌对红铃虫有很高毒力,LC50为6.17—16微克/毫升。1983—1985年用工业菌剂田间试验,使铃害减少42—53%,含虫量下降24.1—95%,平均56.1%,用菌剂加少量杀灭菊酯混用有明显增效作用,防治第二,三代红铃虫效果可达70~95%,皮棉增产21—35%。防治第二代后,对第三代发生为害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