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玉米南方型锈病(Puccrimra pdysora Underw)以往我国仅在海南、台湾有过报道。1997年该病首次在我国内陆(浙江、河南)暴发。2002年,本院农业技术工程系农学基地秋玉米,2003年春玉米锈病发生严重,病株率达95%以上。经病原鉴定,认为也是由玉米多堆柄锈菌(P.polysora Undrew)引起的玉米南方型锈病。  相似文献   

2.
我国玉米锈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已报道的玉米锈病有3种,分别为玉米普通锈病、玉米南方锈病和玉米热带锈病。我国目前只有普通锈病和南方锈病两种。普通型玉米锈病的发现及有关研究报道较早,国外1896年首次报道,1937-1939年戴芳澜、王云章等在陕西、贵州、西康等地首先报道了此病。南方型锈病在我国发现较晚,1972、1974和1979年,段定仁、何宏珍在海南省的乐东、陵水、崖  相似文献   

3.
新疆玉米锈病发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之前,在新疆从未见公开报道。2007年,该病在新疆昌吉州奇台县、木垒县首次发现,经新疆农业大学有关专家鉴定确认,是由病原Puccinia sorghi Schw引起的玉米锈病。本文对该病在昌吉州8县市的发生情况,开展了进一步调查研究,描述了田间发病症状,提出了防治措施。调查结果:玉米锈病目前仅在奇台县和木垒县发生。玉米田间平均为害株率20%,严重田块为害株率达到80%。产量损失率为10%-15%。  相似文献   

4.
2015年徐州市玉米锈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2015年徐州市玉米锈病发生情况,结合气候条件、菌源、秸秆还田等因素,分析了徐州市玉米锈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为玉米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玉米锈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品种抗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云南省玉米锈病的发生规律和品种抗性,从2007-2009年在云南省玉米产区的病圃试验地和锈病常发地区对玉米锈病进行了田间病害调查和田间抗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锈病发病面积占云南省玉米种植面积的15.11%~19.29%,有从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的趋势.云南省玉米锈病的始发期为6月下旬,此时正值大喇叭口期,随着雨...  相似文献   

6.
12.5%禾果利防治玉米锈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5%禾果利可湿粉是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内吸广谱杀菌剂,对小麦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但在玉米锈病防治上尚未见报道.随着我区玉米制种组合和面积的扩大,玉米锈病日趋严重.在粉锈宁防治效果欠佳的情况下,为农民推荐高效、长效、安全的替代农药迫在眉睫.为了明确12.5%禾果利可湿粉对玉米锈病的防治效果,2000年进行了5种药剂防治玉米锈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2.5%禾果利防效较好,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7.
2015-2018年,对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玉米田块开展了玉米锈病定点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玉米播种期和玉米田间生长期降雨量与玉米锈病发生有密切关系:一是早播玉米锈病发病程度较轻,迟播玉米锈病发病程度较重,且病害发展速度快;二是在田间玉米整个生长期内降雨较多则锈病发生较重,反之亦然。这对本地玉米锈病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玉米南方锈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南方锈病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edrw.引起的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该病可为害玉米叶片、茎秆、苞叶和雄穗组织,造成产量降低、籽粒品质变差,对玉米生产具有较大影响。本文重点介绍玉米南方锈病国内外发生及危害概况,阐述玉米南方锈病的病理、病征,并探讨玉米南方锈病的抗病基因的遗传研究,最后综述了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要点,以及进一步研究玉米南方锈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地区的常发病害,近年来其发生为害北移,在我市个别年份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深入了解和分析玉米锈病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我们对发病较重的乡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多方面分析了周口市近年来玉米锈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生产中玉米锈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育成我国首例对玉米南方锈病免疫系齐319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玉米锈病在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在我国以往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 ,为害性不大。但近年来 ,在许多玉米产区 ,由于气候条件的适宜和感病品种的扩种 ,使玉米锈病呈上升趋势。据报道 ,1 997~ 1 999年浙江省淳安县、1 998年河北省邯郸和沧州地区及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均大面积爆发玉米南方锈病 ,使玉米产量一般减产 5%~ 30 %,严重的甚至绝收。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美国及非洲许多国家推广抗病品种防治锈病 ,已取得明显成效。在台湾省已有抗普通锈病品种的报道 ,自推广台杂 351和台农 1号抗普通锈病的玉米后 ,病害…  相似文献   

11.
漯河市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南方锈病已发展成为漯河市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介绍了漯河市玉米南方锈病的病原、症状及发病规律,分析了发病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夏玉米锈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主产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锈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很小。玉米锈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可严重染病。2004年,玉米锈病在民权县夏玉米上暴发流行,致使玉米叶片提前干枯,千粒重下降10~20g。据调查,民权县发生面积达1.5万hm2,占种植面积的88%以上,平均病田率89%,病叶率75%,重病田病叶率达100%。因此,必…  相似文献   

13.
玉米南方锈病为黄淮海地区玉米常发病害,每年均有发生,发生程度因气候、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略有差异。2021年9月,通过对黄淮海地区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和为害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受台风“烟花”的影响,2021年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中后期雨水较多,玉米南方锈病发生程度和面积均高于往年。玉米南方锈病暴发流行时可显著降低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进而对产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7年商丘市夏播玉米由于受到气候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及品种选择的影响,玉米锈病发生较严重。本文对商丘市玉米锈病发生类型、病原菌种类、发病特点及发病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玉米锈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安徽玉米病害田间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2008~2009年,对安徽省玉米病害调查采样,分离培养,鉴定,病毒病害采用提取病叶粗汁液通过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结果表明,安徽省玉米种植区发生的玉米病害有10几种.主要病害是玉米锈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纹枯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褐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真菌茎腐病、玉米瘤黑粉病等病害.纵观近10年病害发生情况,粗缩病已成为安徽省的主要病害,褐斑病、南方锈病有明显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攀枝花市仁和区新的玉米毁灭性病害不断爆发,并上升为主要病害,在生产上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方能将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允许范围之内,保障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一、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概况1.主要病害的发生危害概况常年大面积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是玉米矮花叶病,该病2008年首次爆发,2010年流行危害,造成5 000亩玉米绝收。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轻的病害是玉米锈病、大小斑病、瘤黑粉病。间歇性发生危  相似文献   

17.
2015年甘肃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掌握甘肃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流行动态,于2015年8月与9月在全省9个市(州)30个县(区)对玉米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普通锈病和玉米螟在甘肃省各生态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为甘肃地区的主要玉米病虫害;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首次发现,分布在陇南山区,有蔓延和扩展到周边地区的趋势;茎基腐病、穗腐病和瘤黑粉病在甘肃各地区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015年玉米锈病在河西制种玉米上大流行成因的分析,总结出了锈病流行成因和防治技术措施,对今后防治玉米锈病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锈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本文对锈病的常见病种和发病原理进行介绍,探讨不同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进一步找寻锈病防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我省发生的为普通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轻微发生对后期玉米品质和产量影响不大,但在自交系和杂交种上出现严重染病,叶片提早枯死,造成较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