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安全作为一种非传统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21世纪初生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进行生态安全相关领域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文中提出草原生态安全概念,着重于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的研究,构建了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并建立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模型。以甘肃天祝县高寒草原为例进行了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的实例研究。研究表明,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研究实践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草原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是切实可行和适宜的,该方法将为其他区域或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研究提供有益的方法参考;而草原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也丰富了生态安全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安全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2.
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阶段草原自然环境压力和人类需求与影响,对草原生态安全状况等级的评定。以生态环境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PSR)模型为指导,构建由21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在GIS软件支持下,利用天祝高寒草原地区地图数据、遥感数据、观测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信息图谱方法生成天祝高寒草原水热和土地条件图谱、以乡镇为指标分级分类单元的评价指标图谱和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安全评价结果图谱。研究表明:天祝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但是处于较不安全和不安全状态的区域面积已接近总面积的1/4,草原生态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区内生态安全状态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可划分为西北部草原生态安全保护区、东部草原生态较安全保护与治理区和中部草原生态安全治理区3个区域。  相似文献   

3.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具有宏观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评价标准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在背景调研及深入剖析黄土高原边缘地区生态系统特点基础之上,应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构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框架,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论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生态安全评价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框架模型的指导下,以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为例,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了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结果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区域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其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中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主观性的干扰,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评价指标对区域整体生态安全状况的贡献率,为区域生态安全定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在定量化评价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结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天津市2002-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传统DEA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以人为本基本原则构建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在评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所得评价结果亦能够反映出被评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6.
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阈值确定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态安全评价是当前生态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从目前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来看,在评价对象与内容上存在差异,定量评估方法与准则的确定仍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尚未形成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尺度、时空动态评价、评价的基本参照系、尺度转换、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恢复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基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和尺度转换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与方法,以及确定区域生态安全阈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18个指标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成效以及效应间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从各种效应的重要性来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生态效应最为重要;(2)从各种效应的变化趋势来看,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呈上升趋势;(3)从各种效应间的协调性来看,生态效应、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之间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三者间基本处于优质协调。总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新疆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大兴县荒漠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兴县荒漠化地区的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构建原则,并采用数量化原理与方法,对各指标进行了具体量级划分,同时利用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指标的系数,并提出了衡量生态安全程度的数量化指标、生态安全系数及其计算方法.以土壤养分、水分条件、植被状况和风力4个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确定了指标体系.以土壤有机质含量、林草地覆盖度、降水量和土壤粘沙比为生态安全评价的具体指标,计算了各个因子对生态安全影响程度.根据土地利用情况,确定了大兴县624个土地利用单元的生态安全系数,采用GIS平台得到了大兴地区的生态安全评价图.研究成果可直接为环北京治沙防沙重点工程的实施提供指导,研究方法可供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借鉴.  相似文献   

9.
RS和GIS支持下的若儿盖草原生态安全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GIS)一体化技术对若儿盖1995、2000、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调查监测,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生态风险做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压力-状态-响应( 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用AHP法计算出23项评价指标对草原生态安全贡献量所对应的权重系数.以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若儿盖草原生态安全做了评价,并应用Markov模型对2010年生态安全状况做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1995年以来生态安全的"不安全"隶属程度有所增加,从1995年的0.12538到2004年的0.47022,生态安全状况有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并预测2010年的隶属度已达到0.56273,为1995年的4.5倍.造成研究区生态环境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经济活动、鼠害和全球变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剖析我国土地生态安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概念、理论、研究尺度、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五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现有研究的主要规律、特点、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均表现出长足发展,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基于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长期发展趋势变化主要体现在研究尺度、指标选取、评价方法及研究思路上.未来的研究可在理论的探讨与整合、评价指标权重与安全阀值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综合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应适时在土地资源安全整体框架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整体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模型,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最小信息熵原理综合为组合权重;采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指标评价,建立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AR-CWE)。结果表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的整体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差状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乡镇集中于纯牧区,较差乡镇集中于半牧区,而较好的乡镇则集中于农区;通过对各乡镇的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分析,发现降水和气温变化、人口素质、农牧民收入方式、牲畜超载率和草原退化率是影响各乡镇草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吉林省镇赉县为例,探讨了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的方法。依据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结合镇赉县土地利用结构及特点,从土地资源生态压力、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三方面入手,建立了由19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综合评分法,计算该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综合指数。研究表明,该地区在1985年和2001年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均处于“很不安全”状态,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滥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导致该地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国内关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依据扩展型PSR框架模型,并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与综合评分法计算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尝试性的研究了区域不同时段土地环境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自1991年以来,土地环境生态安全状况稍有好转,但还处于“预警”状态(敏感状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草原是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物质基础。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等复杂因素的多重影响下,过牧超载与垦殖,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受损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和敏感地区。笔者兼顾多方面因素,在设定多层次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筛选与气候相关性强的35个关键指标,其中敏感性指标20个,适应性指标15个,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原区县域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选择依据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以古浪县为研究区域,在国内关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优化型PSR框架模型,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建立古浪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综合评分法计算古浪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得出了古浪县不同时段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古浪县由1995年和2002年的"风险"状态转变为2009年的"敏感"状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稍有好转。  相似文献   

16.
河北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PSR模型的基础上,从土地自然资源现状、土地社会经济环境压力、人文响应三方面出发,选取与山区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27项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对河北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采用ArcView、ArcGis软件对河北太行山遥感图像进行处理,获取土地方面数据并结合其他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研究区1987、2000年各县综合生态安全值,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安全度分区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差状态,且局部有恶化趋势,进而剖析其主要制约因素,提出相应改善安全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