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屠建明 《新农村》2010,(1):20-21
2.超高产途径 (1)发挥个体优势,适穗大穗夺高产“秀优5号”在采用稀植单本插的条件下其个体优势更能发挥,单株平均有效穗可达13.4穗,每穗总粒数可达240.1粒。从移栽和直播稻不同产量层次田块穗粒结构汇总分析,主要以适穗大穗获得高产。移栽稻倾向适穗大穗,直播稻倾向足穗大穗更高产。而大穗与个体生长量及株高,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袁育英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08-109
5年试验示范表明,粳杂秀优5号杂种优势明显,感光性较强,耐肥抗倒,作移栽与直播栽培,表现超高产水平,以适穗大穗途径高产,配套以早播稀播育壮苗,稀植促早发,前促中控后稳肥水管理,强化个体协调群体以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晚播可以达到亩产四、五百公斤的高产水平;高产途径是:大群体、小个体,靠主茎保穗重,靠穗多夺高产。关键技术是:选用早熟、中小型穗的春性品种,确保基本苗每亩40—45万,控分蘖实现单株独穗,加强中后期管理,努力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4.
1.单季稻“五改”高产技术 (1)高产途径由穗粒兼顾改为壮个体攻大穗,依靠促进个体生长,发挥大穗优势获得高产。 (2)播栽季节由迟播迟栽改为适期播种短龄早栽,将移栽秧龄由以往的28—35天缩短为18~25天。缙云县500米海拔以下地区,适播期为5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5.
临沂稻区近年对原有麦茬粳稻栽培技术进行了八项改革,形成了一整套精作高产技术,将提高产量的途径由以往单靠穗数改为全程培育健壮个体,以优势蘖成穗为主组建高效群体,以高结实率的饱谷大穗求高产.  相似文献   

6.
超级水稻Ⅱ优明86强化栽培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廖必长  吴利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352-2352,2385
介绍杂交籼稻Ⅱ优明86实施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的试验及示范,其结果表现为分蘖发生早,有效分蘖期延长,个体健壮,以足穗、大穗、高颖花量获得高产。示范户获得了单产10 602 kg/hm2的高产。  相似文献   

7.
沈荣章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23-24,27
通过4年试种示范和试验表明,粳杂秀优5号杂种优势强,高产优质,耐肥抗倒,生育期稳定,以足穗大穗途径高产,配套以早播稀播育壮秧,早栽稀植促早发,前促中控后稳肥水管理协调和优化个体与群体关系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栽培高产途径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基本苗,增加分蘖成穗,并大力提高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群体的光合生产量,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文章主要探讨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9.
小麦精少量播种及适地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精少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培肥地力为基础,精量匀播、培育壮苗为前提,高产低耗为目的,通过减少基本苗,培育壮苗,控制无效分蘖和过多的有效分蘖,使麦田群体较小,结构合理,个体健壮,从而达到穗足、穗大、粒重而高产。近年生产实践证明,在当前关中灌区小麦生产水平普遍进入中、高产阶段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中产变高产或高产更高产的飞跃,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栽培模式,实行精少量播,走“低群体,壮个体,依靠主茎、分蘖并重或更多依靠分蘖成穗”的高产途径。精少量播高产栽培技术,应充分体现高(高土壤肥力)、宽(宽行距)、大(大穗大粒品种)、足(足墒下种)、稀(合理稀植)、早(适期早播)、浅(适当浅播)、匀(苗齐、苗匀)的“八字”方略,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并通过冬春巧管,控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生长,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以保证亩穗数和增加穗粒数及提高千粒重,实现高产量、高效益。……  相似文献   

10.
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79—1982年,我们在邗江县湾头公社田庄大队连续进行了百亩连片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同时于院内布置了必要的田间和实验室试验,初步摸索出一条改善小麦个体和群体生育的有效途径,这就是“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采取这一途径,通过压缩群体起点,增加正馈效应时间和强度,为个体创造优越的生长条件,为群体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同时根据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按时采用简易技术,促使个体与群体的生育动态合理,把穗群中分蘖穗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既满足了高产所需的适宜穗数,又使主茎和分蘖一并形成大穗、重穗;从而显著地改善了群体的质量,有效地提高了抽穗一成熟期,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是一项夺取水稻高产更高产的综合栽培技术新体系.通过两年研究,已明确该项技术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多穗型和兼顾型品种的增产效果均较大穗型品种为大.水稻“三高一稳”栽培法比常规栽培法能取得显著增产,其机理主“要有:①水稻群体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控制,成穗率大幅度提高;②能塑造水稻群体良好的冠层结构,光合效率高;③水稻个体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穗形明显增大;④物质生产和积累多,灌浆速度快,经济系数高.本文最后对该项技术的品种选用以及灌深水控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双季晚稻皖粳 97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有效穗数 ( 0 .6 80 6 )、千粒重 ( 0 .6 33 6 )与产量呈显著 (r0 .0 5,1 0 =0 .5 76 0 )正相关 ,而穗总粒数 ( 0 .1996 )和结实率 ( -0 .0 989)与产量相关程度较小。在综合考虑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诸因子的基础上 ,归纳了皖粳 97作双季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选好茬口早播早栽 ;稀播匀播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争穗增粒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把好收割入库保优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四川水稻高产理想株系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并筛选出高产且综合农艺性状好的新材料,利用籼稻CG133R与爪哇稻22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其单株有效穗、一次枝梗数、穗长、每穗着粒数和千粒重等9个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考查和相关性分析;对其单株产量与各农艺性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对单株产量位列前8名的优系分析其穗部性状表现,并根据单株产量高低分成2组深入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IL群体穗部性状上发生了极广泛的变异。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水稻单株产量的主要贡献因素为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经过对其优系分析,初步确立四川稻区高产理想株系穗部性状的指标为有效穗数7~9个、一次枝梗数18~20个、穗长27.0~30.0cm、着粒数320粒、实粒数290粒、着粒密度120粒/10cm、结实率81%~92%、千粒重20.0~27.0g。进一步对RIL群体中单株产量位列前4名的株系分析发现,其有效穗数和着粒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1)。表明打破了有效穗数和着粒数间的不利连锁关系,出现了优良变异。这些优系可作为新种质进行深入分析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甬优12’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选择2009-2011年台州、宁波7个点145组数据,分析了‘甬优12’作单季晚稻栽培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穗、粒、重结构,并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表明,每穗总粒、每穗实粒和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获得了各产量性状对于产量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8012.58+27.29x1+36.59x2-25.53x3+165.61x4-239.75x5±766.42。通径分析发现在水稻诸主要经济性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高达到了2.3526。综合分析提出了‘甬优12’作单季晚稻栽培的高产高效技术途径:适当控制有效穗数,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并提出了“适当控制有效穗数,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可作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将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为追一步明确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途径,本文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有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适当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航2号2009~2010年在福建省上杭县南阳镇作再生稻示范栽培,表现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适应性广、米质较好、再生力强、丰产稳产特性。再生高产栽培必须注意适时早播早插,实行垄畦栽,配方施肥,科学管水;特别要注意足肥催生再生芽,适当高留桩,足黄收割等技术环节,才能确保再生高产。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分蘖特性对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条件下水稻品种分蘖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数型品种分蘖力强,高肥栽培时单茎增多、叶面积增大、茎秆细弱、倒伏、结实率降低,不适于高产再高产的要求;2)高肥栽培时,分蘖力偏弱但有效分蘖期长,在较长分蘖期内逐渐产生分蘖的品种类型,可协调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矛盾,从而获得高产;3)具有矮秆、中等分蘖能力、有效分蘖期长、有效分蘖率高、叶长而直立的穗重型品种,可协调高肥栽培时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有望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20.
宜优673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宜优673系杂交香稻新组合,2009~2010年福建省宁化县河龙乡引进示范,表现米质优、生长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生产上要注意种植区域选择,合理安排播插期,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增施穗粒肥,科学管水防早衰和防治病虫害,发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