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猪》2016,(2)
文章统计分析了湘村黑猪初产0~5世代660窝、经产1~5世代415窝繁殖性能测定数据,以分析其繁殖与哺育性能。结果表明,湘村黑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21日龄育成仔数、21日龄窝重、70日龄窝重等主要繁育性状,初产和经产分别11.11头、10.32头、9.86头、42.03 kg、172.29 kg和13.18头、12.86头、12.14头、56.06 kg、232.91 kg;经方差分析F检验,70日龄育成率以及初生、21日龄、70日龄仔猪的个体重和窝重等7项性状初产、经产母猪世代间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70日龄育成仔数、21日龄和70日龄育成率等性状经产母猪世代间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总体反映出湘村黑猪是具有较高繁殖性能的培育猪种。  相似文献   

2.
湖北白猪优质系选育进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6个世代持续选育,湖北白猪优质系初产母猪产仔数达到12.13头/窝,经产母猪达到13.52头/窝,经产母猪产活仔数12.74头/窝;初产、经产母猪产活仔数世代进展分别为0.208头、-0.064头。肥育期平均日增重达到621.39 g/d,达90 kg体重日龄由初始191.45 d降至179.26 d,世代进展为-2.438 d;料肉比3.15∶1。90 kg体重阶段屠宰测定结果表明,第6世代的屠宰率为74.96%,屠体膘厚为2.64 cm,瘦肉率为58.69%,眼肌面积为38.02 cm^2。各胴体性状在6个世代间差异不显著,但瘦肉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每世代0.814%。  相似文献   

3.
申农Ⅰ号猪群繁殖性能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 7头申农Ⅰ号猪零世代母猪及其 2 9头一世代母猪产仔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申农Ⅰ号猪一世代在头胎产仔性能及产活仔性能方面均优于零世代母猪。说明对猪群的繁殖性能进行选育 ,可获明显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4.
甘肃黑猪Ⅱ系是在甘肃黑猪Ⅰ系的基础上,导入1/4杜洛克血统,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育成的瘦肉型专门化母本新品系.我们对2003年至2009年甘肃黑猪Ⅱ系3个世代母猪繁殖性能统计分析发现,甘肃黑猪Ⅱ系在保种阶段仍然保持了甘肃黑猪Ⅰ系高繁殖性能的遗传特性,七世代母猪产仔数13头,产活仔教12.2头,初生个体重1.7 kg.断奶...  相似文献   

5.
对17头申农I号猪零世代母猪及其29头一世代母猪产仔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申农I号猪一世代在头胎产仔性能及产活仔性能方面均优于零世代母猪。说明对猪群的繁殖性能进行选育,可获得明显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6.
张元跃  黄灿  卓如意 《养猪》2006,(5):19-21
选取湖南省龙华畜牧有限公司322头长大杂种母猪的生产记录,运用SAS9.0软件对不同初配日龄母猪繁殖性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初配日龄母猪头胎产仔数和产活仔数差异不显著,终生产仔数、终生产活仔数、终生产仔胎数和繁殖周期差异显著。270~299日龄初配母猪头胎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高,但终生生产成绩最差,繁殖周期较长;而210~239日龄初配母猪头胎产仔数与产活仔数最少,但繁殖疾病较少,终生生产成绩最好,繁殖周期最短。  相似文献   

7.
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繁殖性能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马身猪、太湖猪(二花脸类群)和长白猪为育种素材,采用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结合群体继代选育法,经7年6个世代育成山西白猪高产仔母系。对7个世代母猪繁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4世代母猪的繁殖性能最好,母猪初产窝产仔10.64头,产活仔数9.85头,断奶头数9.36头,哺育率达95.03%,初生个体均重1.42 kg,28日龄断奶窝重62.36 kg。除产活仔数外,均极显著高于0世代(P<0.01)。初生和断奶时仔猪均匀度随选育逐代提高,一致性增强。该品系已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是一个优良的母本品系。  相似文献   

8.
一、DⅢ系 DⅢ系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八五”期间育成的我国瘦肉型猪杂交配套母本新品系。 (一)DⅢ系的主要性能 1.繁殖性能:经7个世代选育DⅢ系的繁殖性能有显著提高。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从0世代的(9.28±2.90)头提高到(10.58±1.76),提高14.0%;产活仔数从(7.53±3.31)头提高到(9.72±1.35)头,提高29.08%;平均窝育成仔猪数(7.78±2.06)头,初生窝重(11.47±1.98)公斤,断奶窝重(139.78±37.30)公斤(5世代);经产母猪产仔数由13.05头提高到14.08头,产活仔数由11.78头提高到13.70头,分别增加了1.03头和1.92头。经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山东地方黑猪莱芜猪为育种素材,采取常规继代选育技术,经过6个世代选育,培育出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母本新品系。6世代与0世代比,初产母猪产活仔数提高1.64头、经产母猪提高1.04头;初产母猪70日龄育成仔猪数提高0.96头、经产母猪提高1.79头。瘦肉率提高2.74个百分点,肌内脂肪达7.70%。无应激敏感基因的阳性个体,肉质良好,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初配日龄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在主要初配日龄对头胎母猪和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断奶头数和断奶窝重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初配日龄对头胎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如下: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3个性状呈先降后升的“U型”走势,两端(208耀239日龄和330耀359日龄)最高;初配日龄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如下: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在240耀269日龄和330耀359日龄均较高。断奶头数在240耀269日龄达到最高。综合大数据统计分析,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初配日龄在240耀269日龄左右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永新加系种猪选育与配套组合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经6世代选育,大约克体重达100kg背膘厚为12.7mm,30~100kg平均日增重841g,料重比2.4,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59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1.4头,窝均产活仔数10.8头;长白体重达100kg的背膘厚为12.5mm,30~100kg的平均日增重为821g,料重比2.4,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61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0.3头,窝均产活仔数9.9头;杜洛克体重达100kg的背膘厚12.5mm,30~100kg平均日增重844g,料重比2.3,体重达100kg的校正日龄为162d,经产母猪窝均产仔数10.2头,窝均产活仔数8.5头。3个品种胴体瘦肉率在65%以上。加系种猪适应强,在广西高温高湿条件下具有较强优势,其体形好,四肢粗壮,后躯丰满,繁殖力强,生长快,耗料低,健康程度高,肉质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对江苏省某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丹系大白母猪各胎次的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及初生窝重、断奶窝重等繁殖性状进行了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丹系大白猪的繁殖性能,为后备母猪的选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丹系大白母猪第1、2胎产仔数较少,至第3胎达到最高为10.39头,后趋于稳定。不同胎次对产活仔数与断奶仔猪数的影响与产仔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胎次的仔猪初生窝重基本持平,并以第3胎最高为14.81 kg。各胎次断奶窝重基本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丹系大白母猪第3胎与第4胎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呈显著正相关,第2胎与第5胎的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第4胎与第5胎断奶仔猪数有显著负相关。第4胎和第5胎的断奶窝重有显著正相关。第3胎繁殖性能相对稳定,可以反映母猪繁殖性能,因此丹系大白母猪第3胎次的繁殖性能可作为选育后备母猪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后备母猪不同初情日龄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哺乳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方法,将738头后备母猪按照初情日龄的早晚分为4个处理组(初情日龄200 d为Ⅰ组;200 d≤初情日龄220 d为Ⅱ组;220 d≤初情日龄≤240 d为Ⅲ组;初情日龄240 d为Ⅳ组),检测母猪第1胎、第2胎、第3胎及综合6胎的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仔猪初生均重、哺乳仔猪断奶均重、哺乳仔猪日均增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母猪头胎,Ⅱ组与Ⅰ组相比,母猪产活仔数、哺乳仔猪断奶均重、哺乳仔猪日均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2)母猪第2胎,Ⅱ组、Ⅲ组与Ⅰ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均显著提高(P0.05);(3)母猪第3胎,Ⅱ组与Ⅰ组、Ⅲ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均显著提高(P0.05);(4)母猪综合6胎,Ⅱ组与Ⅰ组、Ⅲ组、Ⅳ组相比,母猪产仔数、母猪产活仔数、哺乳仔猪日均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后备母猪初情日龄对母猪繁殖性能和哺乳仔猪生长性能存在显著影响,最佳初情日龄为200 d~220 d。  相似文献   

14.
湘沙猪配套系以地方良种沙子岭猪和引进品种巴克夏、大白猪为育种素材,经过5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分别育成XS1系(终端父本)、XS2系(母系父本)、XS3系(母系母本)3个专门化品系。各专门化品系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遗传稳定。XS1系初产总仔数10.7头,产活仔数10.3头;经产总产仔数11.8头,产活仔数11.4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5.4 d,背膘厚9.9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6.5 d,背膘厚10.8 mm。XS2系初产总仔数10.0头,产活仔数9.5头;经产总产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8头;公猪达100 kg日龄168.8 d,背膘厚12.5 mm;母猪达100 kg日龄169.7 d,背膘厚13.5 mm。XS3系初产总仔数10.2头,产活仔数9.4头;经产总产仔数11.1头,产活仔数10.3头;公猪达50 kg日龄193.9 d,背膘厚15.6 mm;母猪达50 kg日龄185.7 d,背膘厚17.9 mm。配套系父母代总产仔数12.4头,产活仔数11.9头。配套系商品猪30~100 kg期间平均日增重832.44 g,料重比3.16;100.6 kg屠宰,屠宰率73.0%,胴体瘦肉率58.2%,系水力93.26%,肌内脂肪含量2.9%,肉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是以广东小耳花猪、陆川猪两个类群为育种素材,以繁殖性能为主,结合肉质、生长发育及外貌选择,经6年4个世代选育而成的高繁殖力新品系。为分析该品系毛色选育效果及其特性与利用价值,以该品系毛色选育提纯效果及各世代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MC1R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基因,结合表型选择,可逐渐纯化新品系群体;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3世代初产母猪较0世代初产母猪分别提高1.05、0.72头(P>0.05),3世代经产母猪较0世代经产母猪分别提高0.75、0.76头(P<0.05);生长性状及胴体、肉质性状,3世代未发生较大变化。结论:两广小花猪(壹号黑猪)新品系提纯效果突出,繁殖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提高,且未对生长及胴体、肉质性状产生不利影响。该品系的培育为地方猪品种内的品系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经产二元杂母猪体尺性状与产仔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选择2~6胎的经产美系二元杂母猪351头,对其预产期前3天的胸宽、臀宽、胸围、腹围4个体尺性状和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活仔窝重3个产仔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母猪体尺性状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活仔窝重等产仔性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臀宽和腹围对产仔性能的影响最大;胸宽、臀宽与产仔性能呈负相关,胸宽≥35. 5~41. 0 cm时母猪产仔性能最佳;臀宽≥34. 3~39. 0 cm时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高;胸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母猪产仔性能的发挥,胸围151. 0 cm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活仔窝重均最低;腹围与母猪产仔性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腹围越大母猪产仔性能越佳。生产中应注重对母猪体尺性状的选择和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猪的产仔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授精较自然交配提高经产母猪繁殖性能,情期受胎率提高4.86%、产仔数提高0.06头,差异不显著(P0.05);分娩率提高7.63%,产活仔数0.56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小型梅山猪育种中心2007-2012年间繁育记录进行研究,结果可知:(1)母猪初情日龄平均为73.4±7.5d,初配为6月龄;公猪第一次射精日龄为78.6±4.2d,初配为8月龄。(2)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为10.31±1.44头,产活仔数为9.85±0.2I头;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为15.3±1.82头,产活仔数为i4.87±0.60头,育成13.38±0.48头,经产母猪产仔数、初生重、20日龄窝重及45日龄窝重较初产母猪均显著提高(P〈0.05)。(3)以经产梅山猪作为母本与大约克和长白杂交,平均产活仔数12头以上,仔猪平均育成数达ll头以上,45日龄窝重达1i6.71±6.97kg和100.77±5.86kg。  相似文献   

19.
《养猪》2018,(6)
母猪背膘厚是母猪体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为了系统地分析母猪各个阶段不同背膘厚对其繁殖性能及下一胎繁殖性能的影响,利用超声波对加系大白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配种背膘厚、妊娠30 d背膘厚、临产背膘厚和断奶背膘厚进行测定统计,并根据背膘厚把繁殖各个阶段的母猪细分为4组,分析不同阶段母猪的背膘厚对产仔性能及配种分娩率等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后备母猪配种背膘厚和妊娠30 d背膘厚均在21~26 mm时,产死胎数和产死胎的母猪比例都最低,产活仔数达到最高;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在13~16 mm时,产死胎数和产死胎的母猪比例达到最低,分娩率和产活仔数达到最高;经产母猪妊娠30 d背膘厚在17~26 mm时,分娩率、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较高;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产前背膘厚为23~30 mm组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都显著低于8~14 mm组(P0.05);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背膘损失在1~4 mm时发情间隔最短,断奶后7 d内发情率最高;初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17~20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最高;经产母猪断奶背膘厚在13~16 mm时,断奶至再配种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一胎的配种分娩率最高。表明母猪背膘厚对其产仔性能和断奶发情率有显著影响,配种时和妊娠前期背膘较厚和妊娠后期膘情适中的母猪繁殖性能最强。因此,应针对不同繁殖阶段的母猪采用合理的营养控制方案来调控母猪背膘,从而提高母猪利用率,使其达到最佳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猪深部输精技术与常规输精技术对经产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试验将56只大约克经产母猪平均分为2组,第Ⅰ组的经产母猪采用深部输精技术输精,第Ⅱ组的母猪采用常规输精技术输精。结果表明:第Ⅰ组母猪窝平均总产仔数11.56头,窝平均产活仔数10.16头,窝平均产健仔数8.84头;第Ⅱ组母猪窝平均总产仔数10.20头,窝平均产活仔数9.32头,窝平均产健仔数9.04头。深部输精比常规输精母猪窝平均总产仔数多1.36头(P0.05),窝平均产活仔数多0.84头(P0.05),但窝平均产健仔数少0.20头(P0.05)。说明深部输精技术可以提高母猪的窝平均总产仔数和窝平均产活仔数,对母猪的窝平均产健仔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