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练湖农场自1978年起,试验用免耕法栽培稻麦。具体做法是,于前茬收后,用旋耕机或盖麦机打掉根茬,地表造成约3厘米厚的一层碎土层,然后放水栽秧或播种小麦。两年观察研究结果,以免耕法栽培稻麦,较  相似文献   

2.
灭茬免耕法在太湖地区多熟制水稻土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起,我们在苏南开展了灭茬免耕法(前茬收获后灭茬碎土深5厘米左右)应用效果的研究.三年实践结果初步说明,在多熟制下应用免耕法,对水稻土有防渍促爽、培肥土壤、利于稻麦增产的功效.研究工作主要在平田地区本所黄泥土上两个大区及有关试验田内进行.1980年设稻稻麦三熟制定位试验,有常耕(种稻干耕水旋,种麦旋耕后整细)、常免等处理.1981年设稻稻麦和稻麦两年五熟制定位试验,有常耕及少耕(两年内耕翻一次、前四熟稻麦免耕栽培,第五熟麦常耕栽培)两个处理.各试验田前作均系大元麦,土壤含粘粒(<0.001毫米)25%,有机质2.7%左右,微酸性.同时在所外也设了一些对比田.现就主要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以来,苏州地区土壤常有渍害较重、通透性弱、发僵粘闭、结构性差,容易出现青泥化等问题.这与耕耙次数多,对土壤的机械扰动强度大,特别是带水耕耙有很大关系.1980年起我们开展了免耕法在稻麦轮作制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本文是两年来对稻-稻-麦三熟制中麦茬免耕种植前季稻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与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50  
 在沿江砂壤土上进行了长达12年的稻麦复种连作少、免耕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少耕的稻、麦产量与常耕基本持平,免耕小麦稳定增产,平均增产5.3%,免耕水稻平均减产2.2%,长期少、免耕产量没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变化。在经历约5年的少、免耕后,土壤有机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全耕层有机质含量耕法间无明显差异,但在层次分布上少、免耕表现出表层富集,富集系数后7年平均分别为1.1140和1.1608。不同耕法间0~7cm、14~21cm土层容重差异不明显;7~14cm土层,常、少、免耕分别为1.348、1.412和1.410g/cm#+3,少、免耕显著高于常耕。  相似文献   

5.
稻麦免耕轮作施肥模式研究(简报)杨金良(重庆市綦江县农业局,綦江401420)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免耕年限、施肥量与水稻、小麦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稻麦产量、施肥量均随免耕年限的增加而呈“S”型曲线函数y=C/1+ea-bx式变化。...  相似文献   

6.
稻麦免耕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麦免耕互套是在原有的稻田套播小麦的基础上,将麦田套播水稻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温光自然资源,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稻田固定厢沟双免耕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以水旱轮作稻麦两熟田为例,阐明了大田厢沟格局的规划,稻麦双免耕栽培技术,以及秸秆还田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孝感城郊麦稻两熟免耕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麦两熟免耕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虽然免耕栽培不如耕种栽培产量高 ,但由于节省人工、耕牛和农机具等成本 ,仍比耕种栽培增值。免耕栽培应采用合适的品种 ,注意除草和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9.
<正> 少、免耕法已成为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新成果,发达国家应用免耕或少耕技术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日本岗山县的稻麦免耕法已经连续实践20多年。70年代以来,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先后进行了免、少耕的研究、实施和推广,粮食、经济作物以及园田的优化栽培技术分别增加了免、少耕内容。为了能够因地制宜有效地采用少、免耕新技术,探讨其对南阳地区自然条件、土质、作物特点和生产手段等综合因素的适应性,扩大少、免耕作体系应用区域,开展了这项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免耕直播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或粳稻收获前)未对土壤进行耕整的条件下,直接进行麦种播撒的一种田间作业方式。目前该类作业方式在全国各麦区多有采用。固始县属豫南稻麦两熟区,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和水稻籼改粳面积加大,小麦免耕直播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固始县从2009年至今在郭陆滩等乡镇致力于小麦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农民乐于接受,社会效益良好。一、免耕直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前已报道,在稻麦轮作制中应用灭茬免耕法,能保护水稻土土层中的通气爽水结构,有防渍促爽,防止青泥化,促进鳝血化和培肥土壤的作用,并就防渍促爽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本文则从水稻土经连续免耕一定时期或实行少耕后发生的土壤养分和供肥能力的变化,评述其培肥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稻麦两熟免耕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虽然免耕栽培不如耕种栽培产量高,但由于节育人工,耕牛和农机具等成本,仍比耕种栽培增值,免耕栽培应采用合适的品种,注意除草和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畜耕力不足,以及稻麦收割期秸秆无法及时收集利用,普遍采用焚烧处理,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现象。笔者根据5年来参与推广节水旱稻栽培技术研究,2008年开展了麦套旱稻免耕覆草栽培技术试验,明确了麦套稻免耕栽培的相关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国长江南北和黄河流域不少地方兴起了少耕(精耕。下同)、免耕栽培法,在稻麦作物上获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用这种栽培法,可节省人畜、机械等方面上的能量投资,并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另在农业科技情报方面也介绍了国外农作上的一些少耕和免耕方法。当前,对免耕栽培法有两种不同认识:一是认为这是作物栽培上的一项新技术;再是认为作物栽培离不开对土地的耕翻。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节省人工,提高生产效率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法切实可行。水稻免耕抛秧法是近年来应用于种植业的一种新的栽培方法。该方法是在稻谷收割后,不用犁翻耘耙,而是使用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清除田间杂草及枯萎稻桩。运用免耕抛秧法种植的水稻,前期早生发苗快、成穗高后期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16.
免耕法蓬勃发展据美国农业部预测,到本世纪末,美国主要谷物产量的65%、2010年实际产量的78%,都将采用免耕法种植获得。这种由原始农业与现代农业混交而成的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相比,具有一系列优点:防止旱地土壤受到风、水的侵蚀,充分利用坡地,提高灌溉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稻麦双免耕固定厢沟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定位试验、同田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定厢沟双免耕技术(PBDZ)对稻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趋势,并对稻麦增产机理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DZ栽培能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与传统栽培方法(TCT)相比,小麦增产6.7%-9.8%,水稻增产5.1%~6.7%;小麦增产幅度大于水稻,且小麦增产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水稻则呈下降趋势。PBDZ栽培的物质成本比TCT栽培方式减少1290元/hm^2,劳动力成本减少645元/hm^2,总成本降低19%,全年实现节本增收2782元/hm^2(76%)。本文还分析了PBDZ技术突破稻麦单产的土壤学、农艺学和生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80年,靖江县在太和、土桥等地,试行在前季稻收后完全不耕,即板茬泡水免耕法(简称免耕,下同)栽培后季稻,取得成功经验.1983年,全县用免耕法栽培的面积达8.27万亩(占移栽面积的50%),平均亩产770.1斤,比常规栽培每亩增收49.9斤,增产6.92%.免耕法栽培后季稻所以能增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抢得季节.靖江县双三制面积大,季节是影响后季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常年在8月3日以后,每迟栽一天,亩产要减20多斤,栽期愈迟,减产愈烈.免耕栽插,由于免去了耕耙地等工序,不再受忙季机、牛安排等因素制约,前季稻一离田,即可上水栽秧,可比常规耕法早栽1~2天.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免耕法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连续3年6季的研究表明,在地力相似,用肥用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免耕撒播法比采用常规耕作插秧法生产水稻,可使稻谷的产量提高1.4%~6.5%,降低生产成本23%~44%。产量较高的原因在于免耕法能导致水稻的穗粒性状优于常规耕作法,而这种优势的产生则与免耕法能改善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而有利于提高根系及地上部的生理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水稻免耕栽培在富锦市试验推广已有6~7年,从各镇多年来的测产资料表明,免耕与常耕产量基本持平。并有一些镇在同一块稻田进行了连续多年免耕栽培,均获得每造稳产的良好开端。如兴隆岗镇已有多户农民进行了4年的免耕,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推广水稻免耕栽培新技术,实现连年免耕的可操作性,现将水稻连年免耕直播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